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膜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创复合伤促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闫国和 粟永萍 +6 位作者 艾国平 屈纪富 林远 冉新泽 程天民 肖桃元 庞学利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4期2072-2073,共2页
目的将贵州小香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接种到人羊膜(humanamnioticmembrane,HAM)上,用于治疗放创复合伤全厚皮肤缺损。方法将HAM负载经核荧光标记物DAPI标记的MSCs,培养3~5d后,移植到小香猪全厚皮肤缺损创面... 目的将贵州小香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接种到人羊膜(humanamnioticmembrane,HAM)上,用于治疗放创复合伤全厚皮肤缺损。方法将HAM负载经核荧光标记物DAPI标记的MSCs,培养3~5d后,移植到小香猪全厚皮肤缺损创面作为实验治疗组,以单纯无细胞接种的HAM作对照治疗组。从宏观、光镜、电镜水平进行较系统的观察。结果与对照治疗组相比,HAM负载MSCs能较好地促进放创复合伤皮肤缺损的愈合。荧光标记显示,MSCs参与了局部组织的修复。结论HAM负载MSCs能较好地促进放创复合伤全厚皮肤缺损创面的组织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人羊膜 放创复合伤 组织修复 全厚皮肤缺损
下载PDF
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2
作者 屈纪富 程天民 郝利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24期74-75,共2页
创伤后机体出现非常协调的愈合过程,包括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错综复杂的网络作用。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主要包括各种炎性细胞和组织修复细胞,前者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后者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表皮... 创伤后机体出现非常协调的愈合过程,包括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错综复杂的网络作用。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主要包括各种炎性细胞和组织修复细胞,前者包括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后者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本文就它们在皮肤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愈合 皮肤 细胞
下载PDF
全身辐射对创伤后皮肤愈合的时间效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冉新泽 程天民 +6 位作者 屈纪富 赵新吉 林远 徐辉 许汝福 史春梦 阎国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4期2070-2071,共2页
目的探讨全身辐射对创伤后不同时间皮肤愈合的时效关系。方法采用60Coγ射线1~8Gy全身照射复合2.5%体表面积全层皮肤创伤(放创复合伤)模型。结果1~6Gy放射损伤时则分别延迟0.3、0.8、1.1、3.5、6.2和9.5d,与单纯创伤组相比,复合4Gy以... 目的探讨全身辐射对创伤后不同时间皮肤愈合的时效关系。方法采用60Coγ射线1~8Gy全身照射复合2.5%体表面积全层皮肤创伤(放创复合伤)模型。结果1~6Gy放射损伤时则分别延迟0.3、0.8、1.1、3.5、6.2和9.5d,与单纯创伤组相比,复合4Gy以上即有明显的愈合延迟作用。统计显示,1~8Gy放创复合伤后3~30d,各剂量组与未愈合创面%之间均有明显的效应关系变化。并推导出8个时间效应关系公式。结论放创复合伤时皮肤创面愈合延迟有明显的时间效应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辐射 创伤 皮肤愈合 放创复合伤 创面愈合延迟 时间效应 放射损伤
下载PDF
伤口液对电离辐射复合创伤大鼠成纤维细胞迁移和增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晓红 孙仁山 +1 位作者 程天民 冉新泽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9期3944-3946,共3页
目的:观察伤口液刺激成纤维细胞(FB)活性的变化,探讨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的伤口修复启动受抑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创组、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组,分别于伤后3,6,12,24,48h取伤口液,观察伤口液刺激培养的FB增殖、诱导FB迁移及促... 目的:观察伤口液刺激成纤维细胞(FB)活性的变化,探讨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的伤口修复启动受抑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创组、电离辐射复合创伤组,分别于伤后3,6,12,24,48h取伤口液,观察伤口液刺激培养的FB增殖、诱导FB迁移及促进培养FB划痕伤口闭合的活性变化。结果:伤口液刺激FB增殖和诱导FB迁移的活性在伤后3~48h逐渐升高,但24h以前复合伤组伤口液的这些作用强于单创组,伤后48h明显低于单创组,促进培养融合的FB伤口闭合的作用也显著低于单创组。结论:生长因子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激活伤口周围静止的成纤维细胞。电离辐射复合创伤伤口愈合起始阶段就存在着生长因子分泌紊乱,从而对修复的启动和发展不利,最终影响伤口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口液 电离辐射 创伤 大鼠 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FB 放射损伤
下载PDF
放烧复合伤异体植皮后创面与皮肤病理学变化
5
作者 冉新泽 阎永堂 +2 位作者 林远 阎国和 程天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01年第9期45-45,共1页
目的观察放烧复合伤植皮后创面愈合与皮肤组织学的关系。方法采用 5GY全身照射复合15%三度烧伤的放烧复合伤大鼠模型,伤后24h进行异体植皮封闭创面 ,术后1、 3、 5、 7、 10、 20、 25、 30 d分别取材。结果不治疗组动物 10 d时,创... 目的观察放烧复合伤植皮后创面愈合与皮肤组织学的关系。方法采用 5GY全身照射复合15%三度烧伤的放烧复合伤大鼠模型,伤后24h进行异体植皮封闭创面 ,术后1、 3、 5、 7、 10、 20、 25、 30 d分别取材。结果不治疗组动物 10 d时,创面较干燥,但伤后10~ 15 d(溶痂期 )死亡鼠创面有大部分破溃。放烧复合伤经输血和植皮的治疗组动物伤后7~ 10 d时移植皮下仅有点状出血,此后逐渐被吸收,异体皮存活良好,20d开始长出新毛,30d已全部长毛。结论伤后24h切痂植皮,有利于保护创面、减轻感染。而伤后输注低淋巴细胞的照射血和异体植皮,使创面愈合延长异体皮活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烧复合伤 异体植皮 病理
下载PDF
基因和干细胞疗法修复慢性难愈创伤的研究与应用
6
作者 夏章权 张从纪 王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103-1106,共4页
背景:许多疾病和因素都会使伤口久治不愈或延迟愈合,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为慢性难愈创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目的:针对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用于治疗慢性难愈创伤的研究作一综述。方法:以"gene therapy,stem cell therapy... 背景:许多疾病和因素都会使伤口久治不愈或延迟愈合,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为慢性难愈创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目的:针对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用于治疗慢性难愈创伤的研究作一综述。方法:以"gene therapy,stem cell therapy和chronic wound"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1980/2010-12),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语。将近年发表的针对性强的文章纳入研究范围,同一领域的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权威杂志的文章。排除与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相关性不强、陈旧的文献。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和纳入排除标准,对查阅到的最新研究成果详细分析并加以总结概括。结果与结论:初次检索到267篇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最终将33篇文献纳入研究。基因疗法和干细胞疗法都是新的治疗方法,其相关理论和技术已经成熟,为慢性难愈创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它们的有效运用有望给慢性难愈创伤带来突破性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疗法 干细胞疗法 慢性难愈创伤 愈合 转染
下载PDF
清醒小鼠严重颅脑闭合性撞击伤后外周血TNF-α IL-1β皮质醇和肝脏GR蛋白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屈强 史忠 +2 位作者 粟永萍 杨天德 陆建华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研究小鼠严重闭合性脑创伤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与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BIM-III型小型多功能动物撞击机对小鼠清醒致伤,于致伤后30min、2h、8h、24h、48h、72h采... 目的研究小鼠严重闭合性脑创伤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与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BIM-III型小型多功能动物撞击机对小鼠清醒致伤,于致伤后30min、2h、8h、24h、48h、72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放免法检测皮质醇含量,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GR的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致伤后外周血中TNF-α、IL-1β、皮质醇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均具有两个峰值特征;GR在致伤2h后开始出现蛋白水平表达降低,72h仍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严重颅脑外伤后外周组织存在糖皮质激素抵抗,与TNF-α、IL-1β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脑损伤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糖皮质激素受体
下载PDF
真皮多能干细胞在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屈纪富 史春梦 +2 位作者 麦跃 郝利 程天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1期2034-2035,共2页
目的:研究真皮多能干细胞的部分基本生物学特性,观察其在创伤愈合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期建立的技术分离、纯化并扩增真皮多能干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真皮多能干细胞周期变化;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观察其辐射敏感性。收集伤后1,... 目的:研究真皮多能干细胞的部分基本生物学特性,观察其在创伤愈合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期建立的技术分离、纯化并扩增真皮多能干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真皮多能干细胞周期变化;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观察其辐射敏感性。收集伤后1,2,3和4d伤口液,观察其对真皮多能干细胞的反应性。结果:分离、纯化的真皮多能干细胞形态较为均一,增殖能力强;培养的细胞凋亡数量少,多处于静止期,对辐射极为敏感;这种细胞增殖对伤口液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尤其伤后早期伤口液作用更为明显。结论:发育成熟的个体中仍存在较为幼稚的真皮多能干细胞,它们在创伤愈合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创伤修复启动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多能干细胞 创伤 伤口愈合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细胞周期
下载PDF
磷脂酰肌醇-3激酶在间充质干细胞成肌分化中的表达及肌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劲 罗成基 +3 位作者 冉新泽 徐辉 粟永萍 程天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期228-229,T002,共3页
目的:以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CR)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成肌分化,探讨生肌调控因子Myf5的表达情况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s,PI3K)在此分化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纯化及扩... 目的:以5-氮杂胞苷(5-azacytidine,5-Aza-CR)诱导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成肌分化,探讨生肌调控因子Myf5的表达情况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s,PI3K)在此分化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离、纯化及扩增MSCs,以5-Aza诱导其成肌分化,RT-PCR测定Myf5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α-sarcomeric表达;Western-blot检测LY294002抑制前后磷酸化Akt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LY294002作用后,Myf5表达延迟至诱导后12h;诱导后10d,部分MSCs表达α-sarcomeric;磷酸化Akt在5-Aza诱导后蛋白水平逐渐增强,LY294002抑制明显下降。结论:MSCs成肌分化过程中,PI3K是重要的正向信号转导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肌醇-3激酶 间充质干细胞 MSCS 免疫组织化学 肌分化 肌原细胞
下载PDF
干细胞与皮肤创伤愈合 被引量:20
10
作者 屈纪富 郝利 程天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4期534-535,共2页
干细胞在多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皮肤创伤愈合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与皮肤创伤愈合密切相关的干细胞研究进展。
关键词 干细胞 创伤愈合 皮肤
下载PDF
mRNA致敏树突细胞对胃癌的免疫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罗治彬 徐采朴 +5 位作者 朱高友 张朋斌 郭朝华 罗元辉 房殿春 罗成基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了解DC在胃癌胃黏膜中的功能状态,探讨DC用于胃癌等实体瘤防治的可能性,旨在为胃癌的治疗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方法:利用致敏DC治疗胃癌,以观察其对荷胃癌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 结果:荷胃癌小鼠经胃癌细胞RNA致敏的DC治疗后,小鼠腹水... 目的:了解DC在胃癌胃黏膜中的功能状态,探讨DC用于胃癌等实体瘤防治的可能性,旨在为胃癌的治疗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方法:利用致敏DC治疗胃癌,以观察其对荷胃癌小鼠的免疫治疗效果. 结果:荷胃癌小鼠经胃癌细胞RNA致敏的DC治疗后,小鼠腹水产生率、肿瘤转移率、动物的存活率、平均瘤体质量等指标分别为75%(6/8)、25%(2/8)、75%(6/8)、(2.04±0.33 g),均优于对照组(P<0.01);局部组织中IL-12、IL-18 和IFN γ的基因表达水平都明显升高(P<0.01);肿瘤局部CD4+、CD8+细胞数量分别为0.71±0.25/μm2和0.67±0.22/μm2, P<0.05),TIL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 结论:胃癌RNA致敏的DC,能促进胃癌抗原的提呈并启动和增强局部的抗瘤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 对荷胃癌小鼠具有一定的免疫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治疗 mRNA致敏树突细胞 防治
下载PDF
苯妥英促愈合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仁山 陈晓红 +2 位作者 冉新泽 程天民 刘荣卿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2期1753-1754,共2页
目的研究促愈药苯妥英对伤口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背部切割伤模型,伤口局部给予苯妥英后,观察伤口Neu的变化。结果伤后6、12、24、48、72h苯妥英(5、10、20mg/wound)均能有效地降低伤口Neu数量,抑制Neu自由... 目的研究促愈药苯妥英对伤口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eu)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背部切割伤模型,伤口局部给予苯妥英后,观察伤口Neu的变化。结果伤后6、12、24、48、72h苯妥英(5、10、20mg/wound)均能有效地降低伤口Neu数量,抑制Neu自由运动和朝向FMLP的趋化运动,其作用与苯妥英剂量呈正比。苯妥英还能降低Neu对修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苯妥英抑制伤口Neu运动功能减少伤口Neu数量,调节Neu不利于创面愈合的功能,这些作用可能是苯妥英促愈合机制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妥英 伤口愈合 中性粒细胞 抗心律失常药 作用机制
下载PDF
肌损伤浸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劲 罗成基 +3 位作者 冉新泽 徐辉 粟永萍 程天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6期3552-3553,共2页
目的:研究肌损伤浸液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对其增殖的影响以及成肌诱导作用。方法:分离、扩增小鼠骨髓MSCs,以切割伤及液氮冻伤法建立肌损伤并提取伤后8~72h的伤浸液,以Bradford比色法检测其蛋白含量并... 目的:研究肌损伤浸液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对其增殖的影响以及成肌诱导作用。方法:分离、扩增小鼠骨髓MSCs,以切割伤及液氮冻伤法建立肌损伤并提取伤后8~72h的伤浸液,以Bradford比色法检测其蛋白含量并选取含量最高的时相组,以四唑盐(MTT)法检测该组伤浸液对MSCs增殖的影响,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法检测其作用后生肌调控因子中生肌素(myogenin)的表达。结果:肌损伤后12h时的伤浸液蛋白含量最高;作用于MSCs后可明显增强MSCs的增殖能力,但并不能诱导MSCs表达myogenin。结论:肌损伤浸液可促进MSCs的增殖但对MSCs无成肌诱导分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肌损伤浸液 细胞增殖 成肌诱导作用 创伤修复 肌损伤
下载PDF
小鼠烧伤早期肝组织AP-1 DNA结合活性的变化
14
作者 李军 张薏 +6 位作者 孙充洲 粟永萍 楼淑芬 徐贵森 代雪梅 周乐顺 安虹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06-207,共2页
目的 观察烧伤小鼠早期肝组织AP - 1DNA结合活性的时相变化特点 ,初步探讨烧伤早期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 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给予背部Ⅲ度 15 %~ 2 0 %烧伤。分别于伤后 2、4、6、12、2... 目的 观察烧伤小鼠早期肝组织AP - 1DNA结合活性的时相变化特点 ,初步探讨烧伤早期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 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给予背部Ⅲ度 15 %~ 2 0 %烧伤。分别于伤后 2、4、6、12、2 4h用EMSAs测定肝组织AP - 1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烧伤后 2hAP - 1的DNA结合活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 ,4h后AP - 1的DNA结合能力逐渐升高 ,12h达到最大值 ,以后逐渐恢复 ,至 2 4h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烧伤早期引起小鼠肝组织AP - 1的DNA结合活性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烧伤 AP-I DNA结合活性 EMSAs
下载PDF
烧伤大鼠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的影响
15
作者 冉新泽 粟永萍 +4 位作者 郭朝华 陈晓红 史春梦 艾国平 程天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9期3942-3943,共2页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的影响,探讨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的物质。方法:用5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10mg/L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体系中培养。结果:烧伤后3,12,24,48,72和96h,骨髓...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的影响,探讨促进造血细胞增殖的物质。方法:用5kW溴钨灯致大鼠背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伤后无菌抽取大鼠血清。按10mg/L蛋白加入到骨髓红系或粒系体系中培养。结果:烧伤后3,12,24,48,72和96h,骨髓红系(CFU-E,BFU-E)和粒分(CFU-GM)集落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伤后24h达337.7,179.7,240.5个/1×105骨髓有核细胞(bonemarrowcell,BMC);对照组仅98.5,68.7,105.2个/1×105BMC;差异非常显著(t=8.31,9.65,7.84,P<0.01)。结论: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大鼠 血清 骨髓 红系祖细胞 粒系祖细胞 造血系统 治疗
下载PDF
烧伤后小鼠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
16
作者 陆建华 粟永萍 王明海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3期4765-4767,共3页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变化特点以及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3类受体(代谢型受体、离子型NMDA受体、离子型非NMDA受体)对其表达的调节,以期寻找创伤后GR的可靠调节手段。方法以小鼠背部造成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利...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应激后糖皮质激素受体(GR)的变化特点以及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3类受体(代谢型受体、离子型NMDA受体、离子型非NMDA受体)对其表达的调节,以期寻找创伤后GR的可靠调节手段。方法以小鼠背部造成3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利用RT-PCR技术,检测烧伤后小鼠海马GR转录水平的变化特点;通过Western-blot方法检测GR蛋白水平的变化特点;选取烧伤后GR表达最明显的时相点,分别检测烧伤前腹腔注射谷氨酸的3种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MK-801)、非NMDA受体拮抗剂(CNQX)、代谢型受体拮抗剂(MCPG)]对伤后GR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烧伤各组海马GRmRNA水平明显降低;各组海马GR蛋白水平的表达亦明显降低;烧伤前30min腹腔注射MK-801可显著抑制伤后(2h)GRmRNA水平的下降,而腹腔注射CNQX,MCPG却无此作用。结论严重烧伤可导致海马GR减少,谷氨酸的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参与了这种变化,提示调控NMDA受体活性可调节创伤后GR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受体 糖皮质激素 受体 谷氨酸 海马
下载PDF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 被引量:29
17
作者 艾国平 粟永萍 +4 位作者 闫国和 王蒙 刘晓宏 罗成基 程天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18期2689-2690,I001,共3页
目的探讨小香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选用早期贴壁培养的小香猪骨髓MSC,在传代两三次后加入条件培养基,观察了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同时检测碱性磷酸酶、钙盐沉积以及细胞外基质和II型胶原的... 目的探讨小香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能力。方法选用早期贴壁培养的小香猪骨髓MSC,在传代两三次后加入条件培养基,观察了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同时检测碱性磷酸酶、钙盐沉积以及细胞外基质和II型胶原的表达。结果MSC在骨形成蛋白(BMP)、地塞米松和β-磷酸甘油钠的作用下,两三天细胞从梭形变为圆形或类圆形,细胞体积增大,12~15d时细胞集落的表面可见有颗粒状物质分泌,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20~25d时,分泌颗粒更加明显,核固红染色为阳性,表现出成骨细胞的特点;在培养体系中加入地塞米松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后两三天,可见细胞由类成纤维状变为圆形或椭圆形状,有的呈肾性,体积增大,10d后可见细胞周围有基质分泌,II型胶原染色为阳性,表现为软骨细胞分化的特点。结论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成功诱导小香猪骨髓MSC向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成软骨细胞 体外培养 组织工程 细胞分化
下载PDF
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 被引量:64
18
作者 孙仁山 陈晓红 +4 位作者 程天民 冉新泽 阎国和 粟永萍 刘荣卿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9期3927-3929,共3页
目的:研究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探讨其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大鼠麻醉后,在背部脊柱两侧1.5cm处切除两个直径约1.6cm的圆形,以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其中一个创面局部涂抹白芨胶溶液;或在背部脊柱两侧1.5cm处各切开一约8cm... 目的:研究白芨对大鼠创面愈合几个要素的影响,探讨其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方法:大鼠麻醉后,在背部脊柱两侧1.5cm处切除两个直径约1.6cm的圆形,以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其中一个创面局部涂抹白芨胶溶液;或在背部脊柱两侧1.5cm处各切开一约8cm长的全皮层切口,埋入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海绵,随机数字表法选择一侧注入白芨胶溶液。结果:伤后3(或5),7,10,14,21d白芨治疗组创面残留面积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提前2.5d,创面组织蛋白含量和羟脯氨酸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伤后3,5,7d白芨组伤口巨噬细胞数量也显著提高。结论:白芨提高创面愈合的速度和愈合的质量,增加伤口巨噬细胞数量可能是其促愈合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芨 大鼠 创面 治疗 皮肤组织
下载PDF
羊膜促进间充质干细胞表皮细胞生长的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闫国和 粟永萍 +5 位作者 艾国平 林远 程天民 肖桃元 可金星 屈纪富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6期814-815,共2页
目的将人羊膜(humanamnioticmembrane,HAM)负载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重建皮肤真皮替代物,负载培养猪表皮细胞重建皮肤表皮替代物,并观察猪MSCs、表皮细胞在HAM上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方法将贵州小香猪的MSCs、表皮细胞原代培养... 目的将人羊膜(humanamnioticmembrane,HAM)负载培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重建皮肤真皮替代物,负载培养猪表皮细胞重建皮肤表皮替代物,并观察猪MSCs、表皮细胞在HAM上生长增殖的形态特点。方法将贵州小香猪的MSCs、表皮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后,分别以不同的密度接种于HAM的基质面,逐日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MSCs、表皮细胞的生长增殖变化情况,并于培养3~18d进行光镜、电镜观察,检测MSCs、表皮细胞在HAM上生长的形态特点。结果接种后30min内就明显见到MSCs、表皮细胞在HAM上贴附,24h内大部分贴附生长,3d形成单层完全覆盖HAM,超微结构形态良好。结论HAM是MSCs、表皮细胞在体外培养的良好载体,对MSCs、表皮细胞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羊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表皮细胞 形态特点 皮肤修复 皮肤真皮替代物
下载PDF
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控释系统的突释与控制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先英 高继宁 +2 位作者 粟永萍 刘毅敏 肖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8期7177-7180,共4页
背景:突释问题是限制多肽蛋白类微球广泛应用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已经成为PLGA微球控释系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的突释与控制的研究,对突释的原因、影响突释的因... 背景:突释问题是限制多肽蛋白类微球广泛应用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已经成为PLGA微球控释系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的突释与控制的研究,对突释的原因、影响突释的因素以及减少突释的方法与措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0-12关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控释系统研究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多肽;蛋白;微球;突释;控制"或"PLGA;peptide;protein;microspheres;burst release;control"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选,排出较陈旧和重复研究文献,保留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4篇。结果与结论:对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突释机制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微球突释的控制,以扩大多肽蛋白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PLGA的性质、微球的制备方法、微球的制备参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微球的突释,并且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通过对上述各种因素加以适当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球的突释率。通过该方面的机制研究对指导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羟基乙酸 多肽蛋白类药物 微球 突释 控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