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后无瘢痕愈合与BU581985基因片段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波 邱俊 +2 位作者 刘大维 朱佩芳 王正国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1期2030-2031,共2页
目的: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将BU581985基因片段在胎兔皮肤定位。方法:组织切片标本取自20d胎龄的胎兔背部全层皮肤切割伤后12h皮肤组织,基因片段BU581985由作者构建的差减文库经筛选获得的阳性克隆菌。在巢式引物存在下将该阳性克隆菌扩增,... 目的: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将BU581985基因片段在胎兔皮肤定位。方法:组织切片标本取自20d胎龄的胎兔背部全层皮肤切割伤后12h皮肤组织,基因片段BU581985由作者构建的差减文库经筛选获得的阳性克隆菌。在巢式引物存在下将该阳性克隆菌扩增,纯化后以地高辛标记做原位杂交。结果:创伤胎兔的皮下及真皮组织中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胞浆及胞膜)呈现阳性反应。结论:胎兔皮肤成纤维细胞某些基因的表达有助于无瘢痕愈合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无瘢痕愈合 BU581985 基因片段 基因表达 原位杂交
下载PDF
冲击波致伤及其建立防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炎 杨志焕 +6 位作者 张良潮 麻晓林 张波 许川 郭文治 杨在亮 周继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0期4028-4029,共2页
目的:探讨冲击波致伤及爆炸性武器破片防护作用中战壕的意义。方法:实验动物为山羊26只,其中战壕组12只,开阔地组14只,分别布放于距爆心10m和15m的战壕及开阔地,某型炸弹置于地面,用电雷管引爆,先后共进行3次,观察伤后18h动物的活存情况... 目的:探讨冲击波致伤及爆炸性武器破片防护作用中战壕的意义。方法:实验动物为山羊26只,其中战壕组12只,开阔地组14只,分别布放于距爆心10m和15m的战壕及开阔地,某型炸弹置于地面,用电雷管引爆,先后共进行3次,观察伤后18h动物的活存情况,体表和内脏损伤情况。结果:战壕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1/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7/7,而开阔地组距爆心10m的活存率为0/5,距爆心15m的活存率为1/9;战壕组均未被破片击中,而开阔地组均被破片击中;战壕组距爆心10m的动物可见严重的冲击伤,主要表现为严重的肺出血和肺水肿,而距爆心15m的战壕仅个别动物有轻、中度肺出血,开阔地组动物可因破片和冲击波的作用,引起严重的体表和内脏损伤,表现为肢体毁损、胸腹腔开放伤、肢体离断骨折、内脏器官破裂缺损等。结论:战壕可有效防止爆炸性武器破片引起的损伤,对距爆心一定距离的冲击波致伤也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冲击波 防护装置 山羊
下载PDF
感觉神经肽P物质对成纤维细胞核因子-κB激活作用的信号机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蒋伟 王正国 +1 位作者 赖西南 朱佩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3期4776-4778,共3页
目的研究感觉神经肽P物质(SP)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作用的信号机制,探讨SP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醛注射的方法造成Wistar大鼠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提取肉芽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凝胶迁移阻... 目的研究感觉神经肽P物质(SP)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作用的信号机制,探讨SP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醛注射的方法造成Wistar大鼠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提取肉芽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采用凝胶迁移阻滞实验(EMSA)的方法,检测SP对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NF-κB的激活作用,观察NK-1受体,Ca2+,PKC以及氧自由基等在NF-κB活化中的作用,并采用抗体超迁移的方法观察NF-κB的亚基组成。结果SP可有效激活NF-κB,这一作用可被NK-1受体阻断剂、Ca2+拮抗剂以及抗氧化剂阻断且呈显著的剂量依赖性,而与PKC无关;活化的NF-κB是由p50和p65亚基组成的。结论SP可有效激活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NF-κB,这一作用是通过NK-1受体介导,并与氧自由基、Ca2+的激活有关,而与PKC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NF-ΚB 信号传递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进展(英文)
4
作者 邱俊 周继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8-230,共3页
目的:创伤后的愈合方式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胎儿皮肤创伤后的无瘢痕愈合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愈合模式。回顾近年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的结果,以探索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的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iline数据库1970-01/2003-1... 目的:创伤后的愈合方式是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胎儿皮肤创伤后的无瘢痕愈合是人们追求的理想愈合模式。回顾近年无瘢痕愈合机制研究的结果,以探索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的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iline数据库1970-01/2003-12期间关于胚胎皮肤无瘢痕愈合机制相关文章,检索词“fetus,skin,scarlesshealing”,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筛除非愈合机制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以相关无瘢痕愈合机制基础实验作为纳入标准。排除无瘢痕愈合临床实验和现象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8篇与胚胎无瘢痕愈合相关的实验研究,16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32篇。资料综合:16个实验从胎儿的生长环境、对创伤的炎症反应、肌体内纤维母细胞及细胞外基质、以及众多细胞因子的调节等等方面寻找其与无瘢痕愈合的关系。结论:胎儿的生长环境与伤后无瘢痕愈合机制关系不大。胎儿对炎症的低反应性、胎儿不同的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的成分、细胞因子可能也参与了无瘢痕愈合过程、基因表达调控在其过程中可能也起重要作用,但无瘢痕愈合的具体机制还不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胚胎 创伤和损伤 瘢痕 伤口愈合
下载PDF
水下冲击波的物理参数特征和冲击伤的形态学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志焕 朱佩芳 +8 位作者 蒋建新 王正国 李晓炎 宁心 尹志勇 周继红 冯刚 刘大维 张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5期895-897,T003,共4页
目的:探讨水下冲击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成年杂种犬61只,山羊8只,用200,500和1000gTNT水下爆炸致水下冲击伤,PCB水下爆炸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伤后6h动物的存活情况和冲击伤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水下冲击波物理参数... 目的:探讨水下冲击伤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成年杂种犬61只,山羊8只,用200,500和1000gTNT水下爆炸致水下冲击伤,PCB水下爆炸压力传感器测定冲击波物理参数,观察伤后6h动物的存活情况和冲击伤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水下冲击波物理参数的特征表现为高的峰值压力,正向持续时间较短,冲量较大。61只犬中,死亡23只,死亡率为37.7%(23/61),8只山羊中,死亡2只。形态学观察发现肺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胃肠道损伤,少数动物可发生肝脾等实质脏器损伤,而膀胱和胆囊等含液脏器则很少发生损伤。肺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出血,重者常伴有肺水肿,甚至发生血性肺大泡和肺撕裂。胃肠道损伤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浆膜下出血,部分动物可见浆膜下血肿和浆肌层撕裂,甚至发生胃肠道穿孔。肝脾等实质脏器可见包膜下出血、血肿,严重者发生肝脾破裂。形态学改变与冲击波物理参数明显有关,冲量越大,发生率越高,伤情也越重。结论:水下冲击伤具有伤情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早期救治中应加强急性呼吸窘迫、胃肠道穿孔和实质脏器引起的内出血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冲击波 物理参数 冲击伤 形态学 潜水医学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6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CD14、清道夫受体表达的调节功能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猛 秦文利 +4 位作者 蒋建新 宁心 刘大维 朱佩芳 周继红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7期5863-5865,共3页
目的:阐明白细胞介素(IL-6)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macrophage,AM)清道夫受体(scavengerreceptor,SR)及CD14表达的直接调节作用及探讨IL-6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AM,以不同剂量(0,0.01,0.1,1,10,100μg/L)IL-6... 目的:阐明白细胞介素(IL-6)对小鼠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macrophage,AM)清道夫受体(scavengerreceptor,SR)及CD14表达的直接调节作用及探讨IL-6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AM,以不同剂量(0,0.01,0.1,1,10,100μg/L)IL-6刺激细胞16h或以100μg/LIL-6在不同时间(0,2,4,8,12,16h)刺激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RT-PCR方法观察SR,CD14表达变化。结果:IL-6刺激AM能增强CD14蛋白表达并抑制SR蛋白表达,低至0.01μg/LIL-6刺激16h或100g/LIL-6刺激6h后就能显著增强CD14mRNA并明显抑制SRmRNA表达,与此同时,CD14蛋白表达也明显增强而SR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IL-6刺激AM能在mRNA及蛋白水平显著增强CD14表达并抑制SR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肺泡 白细胞介素6 抗原 CD14
下载PDF
破片及冲击波复合伤特点对病程经过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杨志焕 张良潮 +6 位作者 李晓炎 麻晓林 张波 周继红 许川 郭文治 杨在亮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0-132,共3页
目的:破片和冲击波是爆炸性武器的主要致伤因素,探讨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的伤情特点及其对病程经过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在西北地区某戈壁滩完成。山羊71只,用装药量200kg的战斗部进行静爆,观察现场至伤后18h动物的活存情况,形态... 目的:破片和冲击波是爆炸性武器的主要致伤因素,探讨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的伤情特点及其对病程经过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在西北地区某戈壁滩完成。山羊71只,用装药量200kg的战斗部进行静爆,观察现场至伤后18h动物的活存情况,形态学改变以及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伤情特点及其对病程经过的影响。结果:现场死亡48例,伤后6~18h死亡7例,死亡率为77.46%(55/71),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躯体全身性或部分毁损,体腔破裂,肢体离断骨折,心、肺、肝、脾、肾、胃肠道等不同程度的毁损、破裂和出血。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的发生率为74.65%(53/71),平均每只动物有8.9处伤,多发伤、胸腹联合伤和烧伤的发生率分别为96.23%,24.53%和11.32%,死亡率为96.23%(51/53)。结论:破片与冲击波复合伤具有发生率高,伤型伤类复杂,伤情重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易漏诊、误诊和发生内脏并发症以及处理措施不当是病程经过中影响康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冲击波 胸部损伤 腹部损伤
下载PDF
兔皮肤组织无瘢痕愈合相关基因克隆中应用改良多重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的可行性(英文)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波 刘大维 +1 位作者 王正国 朱佩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2期7335-7337,共3页
背景:传统的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主要用来比较两组mRNA样品中仅在一组表达的基因克隆。在兔皮肤组织无瘢痕愈合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筛选过程中,既要同时考虑到创伤与对照间的差异,又要考虑到胎兔与成... 背景:传统的抑制性消减杂交(suppression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主要用来比较两组mRNA样品中仅在一组表达的基因克隆。在兔皮肤组织无瘢痕愈合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筛选过程中,既要同时考虑到创伤与对照间的差异,又要考虑到胎兔与成年兔之间的差异。目的:获得可信的无瘢痕愈合相关基因,为从根本上认识无瘢痕愈合的发生机制提供极具现实意义的前期铺垫。设计:设立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选用42只体质量2.5~3kg健康的大耳白雌兔(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为了减少因遗传背景带来的干扰,实验设立了3组:胚胎创伤(Fetaltrauma,FT)、胚胎对照(Fetalcontrol,FC)和成年兔创伤(Adulttrau-ma,AT);使用自行改良的一个检测子(Tester)对应两个驱动子(Driver)改良的多重SSH技术。主要结局观察指标:①RNA抽提结果。②SSH结果。结果:分别以胚胎创伤、成年兔创伤及胚胎对照为Tester,其余两个共同为Drivers,共获得正反向杂交产物3组,由全层皮肤组织抽提的总RNA具有较好的完整性,经PCR验证分析,G3PDH的消减效率令人满意。结论:自行改良的多重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在理论与实际操作方面都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基因 克隆 分子
下载PDF
内毒素血症大鼠颈迷走神经传入活动的电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健 杨志焕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39,共2页
目的:迷走神经活动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拟观察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的变化。方法:试验于2004-04/05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四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内毒素组静... 目的:迷走神经活动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拟观察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的变化。方法:试验于2004-04/05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四室,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内毒素组静脉注射内毒素5mg/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应用神经电生理技术,记录并分析药物注射后10,30min,1,2,4h颈迷走神经传入放电频率的改变。结果:大鼠注射内毒素后各时间点放电频率明显升高犤基础放电为:14.00±2.89,内毒素注射后分别为:26.83±6.27,28.67±7.09,39.67±7.87,26.67±3.25,27.17±6.97犦,与基础放电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5.166,P<0.05)。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相比(12.25±2.06,14.50±1.70,12.75±3.40,12.50±1.29,11.50±1.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825,2.874,2.726,3.393,3.604,P<0.05)。结论:内毒素血症时颈迷走神经传入活动增强。迷走神经可能直接介导了外周免疫信息向脑内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血症 迷走神经 传入通路
下载PDF
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英文)
10
作者 尹志勇 周萍 黄宏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222-224,i008,共4页
背景:高速弹丸致伤坐骨神经后,其远隔部位的腰段脊髓会发生何种组织损伤效应?目的:研究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野战外... 背景:高速弹丸致伤坐骨神经后,其远隔部位的腰段脊髓会发生何种组织损伤效应?目的:研究坐骨神经高速弹丸震荡伤后腰段脊髓运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改变。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的野战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12在野战外科研究所靶道实验室完成。选择SPF日本大耳白兔6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3.0kg,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医学实验中心提供。按随机数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火器伤组30只、切割伤组30只,火器伤组和切割伤组观察时相点为伤后1,3d,1,2,4,12周,每时相点5只动物。方法:火器伤组致伤弹丸为0.38g钢珠,装药量0.65g,致伤靶点为兔右后肢外侧坐骨神经体表投影线中点,切割伤组在同一水平切断右坐骨神经。主要结局观察:光电镜下观察伤后1,3d,1,2,4,12周时腰段脊髓的病理改变。结果:火器伤组可见腰段脊髓有小出血灶、神经元水肿、空泡样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等变化,切割伤组则未见这些病理改变。结论:火器伤组腰段脊髓损伤较切割伤组重,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火器 坐骨神经
下载PDF
兔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及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年春 杨志焕 邓志龙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7期3258-3260,共3页
目的:探讨兔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取2月龄幼兔臀肌1g,采用胶原酶,dispase,胰蛋白酶分步消化,针头过滤,差速贴壁法分离肌源性细胞。用锥虫蓝染色细胞计数描记生长曲线,MTT法间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作Bcl-2,De... 目的:探讨兔肌源性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和诱导分化的方法。方法:取2月龄幼兔臀肌1g,采用胶原酶,dispase,胰蛋白酶分步消化,针头过滤,差速贴壁法分离肌源性细胞。用锥虫蓝染色细胞计数描记生长曲线,MTT法间接反映细胞增殖活性。作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肌源性细胞。用分化培养基(DMEM+5mL/LFBS+50mL/LHS+10mg/LBMP2+5g/L维生素C+10mmol/Lβ-甘油磷酸钠+10mg/L地塞米松+10g/L青霉素/链霉素)诱导细胞分化,用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成骨前体细胞。结果: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呈短梭形或多角形,体积明显小于肌细胞,24h贴壁,接种后36h开始增殖,生长有明显的方向性,原代肌源性干细胞对数生长期为7~9d,16d汇合。第3代肌源性干细胞接种后第3~5天为对数生长期,约8d汇合。细胞汇合后少部分细胞出现双核或三核,甚至出现核链,显示肌细胞分化倾向。约60%~70%的原代肌源性干细胞Bcl-2,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用成骨细胞分化培养基中培养2周后,大部分细胞Osteocalcin,碱性磷酸酶,Ⅰ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呈阳性,显示其成骨前体细胞分化。结论:用上述方法分离的肌源性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并能在体外分化为成骨前体细胞和肌起源细胞,是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源性干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诱导分化 成骨细胞 细胞鉴定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中金属基质蛋白酶-3/组织抑制剂-1比例变化与关节软骨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建伟 王成琪 +1 位作者 周继红 张伟旭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3期4750-4751,i004,共3页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中金属基质蛋白酶-3/组织抑制剂-1(MMP-3/TIMP-1)比例变化与软骨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的因素。方法采用大鼠后肢股动脉夹闭的方法模拟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G)、肢体...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中金属基质蛋白酶-3/组织抑制剂-1(MMP-3/TIMP-1)比例变化与软骨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的因素。方法采用大鼠后肢股动脉夹闭的方法模拟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G)、肢体单纯缺血组(IG)和缺血再灌注组(IR)。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测定TIMP-1和MMP-3在关节软骨中不同时相的表达变化并进行半定量分析,观察关节软骨病理改变及蛋白多糖(PG)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中的MMP-3和TIMP-1表达均有增加,但MMP-3增加的幅度大于TIMP,导致MMP-3/TIMP-1比值增大,与再灌注后引起的关节软骨损伤相关。结论MMP/TIMP的失平衡表达是导致缺血再灌注后关节软骨损伤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蛋白酶类 基质溶解素1 再灌注损伤 软骨 关节
下载PDF
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及其模拟实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杭建金 陈海斌 唐禾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0期122-124,i0004,共4页
目的:验证自行设计的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通过模拟实验分析颈部挥鞭伤的伤情特点以及损伤程度和牵引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5在第三军医大学新建的实车碰撞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成年杂种犬2... 目的:验证自行设计的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通过模拟实验分析颈部挥鞭伤的伤情特点以及损伤程度和牵引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5在第三军医大学新建的实车碰撞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成年杂种犬21只,随机分为4组:重度伤组、中度伤组、轻度伤组各6只,分别施加(40±1.5)g,(25±1.5)g,(15±1.5)g的牵引加速度;对照组3只,用于检查正常颈段脊髓的病理切片。采用自行设计的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建立犬颈部挥鞭伤的实验模型,通过联合行为评分(分为五级:0级:弛缓性瘫痪;1级:肌紧张和膀胱控制失调;2级:受伤后肢的负重作用;3级:表现为1或2个后肢跛行;4级:能短时间行走、跑,不能走直行路线;5级:正常,完全恢复)对实验犬的运动、感觉、反射以及肢体动作协调等脊髓功能进行综合评定。检测伤前和伤后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以及损伤程度。结果:实验纳入21只犬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中途无脱落。①颈部挥鞭伤仿真发生装置的建立:此装置可以根据落锤重量和下落高度差的调节产生比较稳定、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和牵引加速度,能较好的模拟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的头颈部运动特点,可用于仿真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中颈部挥鞭伤的发生过程。②行为学观测(联合行为评分):不同的加速度组其损伤的程度不同。重度伤组、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在致伤后各时相点的评分均小于正常值(5分),且3组评分依次递增。③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伤后即刻重度伤组出现了波形基本消失,没有明显的NPN波形。与各自伤前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伤后即刻的N1,P1波均明显升高[(37.2±2.7),(12.4±1.3)μV;(58.9±3.1),(48.6±2.0)μV;(18.2±2.1),(12.4±2.0)μV;(55.5±2.0),(48.7±2.3)μV,P均<0.01]。与重度伤组伤后24h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的N1,P1波均明显降低[(21.4±1.4),(17.9±1.9),(17.0±2.5)μV,P均<0.01;(53.9±4.8),(51.7±4.4),(51.5±8.4)μV,P均>0.05]。④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伤后即刻重度伤组出现了波形基本消失,没有明显的NPN波形。与各自伤前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伤后即刻的N1,P1波均明显升高[(20.5±2.5),(7.7±0.8)μV;(25.85±1.4),(17.8±2.6)μV;(12.1±1.9),(7.85±1.3)μV;(22.6±1.7),(17.6±2.0)μV,P均<0.01]。与重度伤组伤后24h比较,中度伤组和轻度伤组的N1,P1波均明显降低[(18.5±2.5),(13.1±3.9),(8.75±0.7)μV,P均<0.01;(21.7±2.4),(19.7±1.8),(19.8±2.3)μV,P均<0.05]。⑤脊髓C4~7段病变情况:大体观察除了重度伤组出现颈部皮下出血,肺部出血水肿外,其余组皆无异常。光镜检测下重度伤组可见神经元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发生变性、坏死,中度伤组可见大部分的神经元变性,轻度伤组形态基本正常。结论:自制的颈部挥鞭伤致伤装置能较好地模拟汽车追尾碰撞中乘员的头颈部运动特点,可用于仿真汽车追尾碰撞过程中颈部挥鞭伤的发生过程。对犬施加的致伤牵引加速度越大,则引起犬的颈段脊髓损伤程度也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颈部损伤 仿生学 加速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