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复科入院患者情感状态与生活自理能力关系调查
1
作者 廖平 石含英 史树贵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期489-489,共1页
关键词 康复科入院患者 情感状态 生活自理能力 调查
下载PDF
截肢后幻肢痛的综合康复治疗 被引量:18
2
作者 汪琴 吴杰凤 +2 位作者 冯莉 陈蕾 刘宏亮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8期1408-1409,共2页
目的:探讨以药物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截肢后幻肢痛的效果。方法:对13例伴有幻肢痛的截肢患者采用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并配合心理支持治疗,针灸,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石蜡疗法、运动疗法等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用视... 目的:探讨以药物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截肢后幻肢痛的效果。方法:对13例伴有幻肢痛的截肢患者采用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和抗癫痫药卡马西平,并配合心理支持治疗,针灸,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石蜡疗法、运动疗法等物理疗法进行治疗,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ZUNG抑郁状态自评量表(SDS)于治疗前后对幻肢痛及抑郁状态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的强度有显著性降低(P<0.01,t=39.08),患者抑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也有显著性降低(P<0.01,t=15.55)。结论:采取综合疗法治疗幻肢痛是切实有效的,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的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肢 幻肢痛 综合疗法 康复治疗 抑郁 阿米替林 卡马西平
下载PDF
综合康复疗法干预偏瘫肌痉挛 被引量:11
3
作者 汪琴 周贤丽 +1 位作者 黄炜 刘宏亮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干预脑损伤及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1/2004-08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偏瘫患者1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瘫痪侧上肢肌张力平均中等度...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疗法干预脑损伤及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1/2004-08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偏瘫患者1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瘫痪侧上肢肌张力平均中等度到重度增高。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干预。具体干预措施包括:巴氯芬口服、正确肢位摆放、被动运动、持续的牵张运动、手法按摩、石蜡疗法、肢体空气压力治疗、站立训练、康复教育等。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和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患者患侧肢体肌张力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干预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良的巴氏指数评定法评分为60.37±9.19,较治疗前(30.81±6.34)明显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损伤及脑卒中所致偏瘫肌痉挛有显著改善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并发症 脑血管意外/并发症 偏瘫/康复 肌痉挛状态/康复
下载PDF
烧伤的综合康复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宏亮 尹清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期254-255,共2页
0 引言 烧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反应以及临床过程取决于患者的烧伤面积、部位和烧伤深度.身体部位的烧伤以头、颈和上肢部位较常见,这些部位的烧伤常常导致毁容和功能上的障碍,影响患者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烧伤早期介入物理与康... 0 引言 烧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反应以及临床过程取决于患者的烧伤面积、部位和烧伤深度.身体部位的烧伤以头、颈和上肢部位较常见,这些部位的烧伤常常导致毁容和功能上的障碍,影响患者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烧伤早期介入物理与康复治疗,不仅可以促进创面的早期愈合,而且可以预防肥厚性瘢痕的形成和关节的挛缩,减少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重返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康复治疗 创面处理 后遗症 挛缩 肥厚性瘢痕
下载PDF
九孔柱试验评价不同职业手功能康复疗效 被引量:1
5
作者 冯莉 陈蕾 +1 位作者 郑光新 吴宗耀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9期4041-4041,共1页
根据重庆地区正常成人九孔柱试验的正常值,发现九孔柱试验可作为综合评价手功能康复疗效的方法之一。九孔柱测试所需时间以农民组最长,工人组次之,技术干部所需时间较短,学生最短。女性较男性所需时间短,尤以技术干部明显。
关键词 九孔柱试验 手功能 康复治疗 职业
下载PDF
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16例
6
作者 刘青山 刘宏亮 +1 位作者 吴杰凤 武继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0期4148-4149,共2页
目的观察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以及矫形支具(踝托)等方法对16例臀部肌肉注射后坐骨神经损伤患儿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功能情况及胫... 目的观察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针灸、神经肌肉电刺激、运动治疗以及矫形支具(踝托)等方法对16例臀部肌肉注射后坐骨神经损伤患儿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肢功能情况及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变化。结果治疗16例中,痊愈2例,显效14例,所有患儿患肢胫前肌、趾长伸肌肌力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针灸等综合治疗小儿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显著,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康复疗法 治疗 小儿 坐骨神经损伤 针灸 神经肌肉电刺激 运动疗法
下载PDF
运动训练对小鼠脑局灶缺血后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密度的作用 被引量:16
7
作者 高谦 吴宗耀 +1 位作者 姚志彬 袁群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6期2274-2275,共2页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后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密度的影响,探讨适度运动对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C57BL/6J鼠用Bederson的方法,建立MCAO模型。将MCAO后小鼠随机分为运... 目的研究运动训练对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后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密度的影响,探讨适度运动对脑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C57BL/6J鼠用Bederson的方法,建立MCAO模型。将MCAO后小鼠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均15只鼠。运动组:跑笼训练共90d;对照组:跑笼固定不转。分别在MCAO后15,45,90d,观察两组小鼠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密度改变。结果MCAO后15d,两组皮质III缺血侧、正常侧胆碱能纤维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9,0.6,P>0.05)V层运动组犤缺血侧(121±15)个,正常侧为(170±18)个犦比对照组犤(171±15)个,(119±13)个犦显著增高(t=3.4,4.6,P<0.05)。45d,运动组在皮质III犤(241±23)个犦、V层犤(223±12)个犦正常侧胆碱能纤维密度比对照组犤(173±15)个,(181±8)个犦显著增高(t=3.5,3.3,P<0.05),缺血侧无明显差异(t=0.9,1.1,P>0.05)。90d,运动组与对照组比较,在正常侧及缺血侧皮质Ⅲ、V层纤维密度均增高(缺血侧t值分别为3.7,3.8,P<0.05;正常侧t=9.5,9.4,P<0.05)。结论运动训练对小鼠MCAO后大脑缺血侧和正常侧皮层胆碱能纤维的轴突发芽及再生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 小鼠 脑局灶缺血 大脑皮质 皮质胆碱能 纤维密度
下载PDF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对昏迷患者预后的判断 被引量:18
8
作者 余洪俊 费军 +1 位作者 侯岷 吴宗耀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7期1116-1117,共2页
目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昏迷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探讨BAEP和SEP判断昏迷患者脑功能状态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丹麦Dantec公司生产Neuromatic2000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查ICU病房中36例昏迷患者的BAEP和SEP... 目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昏迷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探讨BAEP和SEP判断昏迷患者脑功能状态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采用丹麦Dantec公司生产Neuromatic2000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查ICU病房中36例昏迷患者的BAEP和SEP。BAEP分析III-V波,SEP分析P15、N20、P25波。检查结果分为正常和异常。预后分为好转和死亡。结果36例患者,BAEP正常12例,异常24例。SEP正常13例,异常23例。好转13例,死亡23例。当SEP异常时,死亡率明显高于SEP正常时。而同时伴有BAEP异常时,死亡率更高。14例患者SEP检查P15、N20、P25波均消失,12例死亡,病死率为86%。5例患者BAEP检查III-V波和SEP检查P15、N20、P25波均消失,全部死亡,病死率为100%。结论BAEP和SEP的正常与否与昏迷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P=0.011)。SEP异常是判定的主要根据。BAEP和SEP相结合,则可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对昏迷患者进行动态的BAEP和SEP观察可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昏迷 预后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在脊髓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青山 武继祥 +1 位作者 侯岷 刘宏亮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1期2024-2026,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两种检测方法对脊髓功能变化的敏感度,探讨SEP和MEP检测在脊髓损伤功能评价及疗效中的应用。方法:采用Keypoint型肌电图... 目的:观察比较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evokedpotentials,MEP)两种检测方法对脊髓功能变化的敏感度,探讨SEP和MEP检测在脊髓损伤功能评价及疗效中的应用。方法:采用Keypoint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和MaglitecompactⅤ型磁刺激仪对36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患者入院时进行SEP和MEP检查,出院时复查SEP和MEP,对照分析20例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SEP和MEP,观察治疗前后SEP和MEP潜伏期和波幅的变化。结果:36例SCI患者治疗前SEP和MEP潜伏期延迟,波幅降低,治疗后均有明显变化,SEP和M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前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EP和MEP是一种定量、客观的脊髓电生理检测技术,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可作为SCI功能及疗效评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检测 脊髓损伤 诊断 肌电图
下载PDF
人参皂甙Rg1、Rb1对SVZa-NSCs增殖的影响及其与STAT3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石永江 刘宏亮 +3 位作者 姚忠祥 罗雪 王永红 高宇 《中国康复》 2007年第2期75-78,共4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1、Rb1对体外培养大鼠SVZa-NSCs(室管膜前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STAT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大鼠SVZa-NSCs分离、培养,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人参皂甙Rg1、Rb1对N...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1、Rb1对体外培养大鼠SVZa-NSCs(室管膜前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STAT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大鼠SVZa-NSCs分离、培养,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人参皂甙Rg1、Rb1对NSCs增殖的影响,并寻找促进NSCs增殖的人参皂甙Rg1、Rb1最佳浓度和最佳时间;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TAT3的表达和阳性细胞百分比,NSCs增殖与JAK/STAT通路的关系。结果:人参皂甙Rg1、Rb1能够促进SVZa-NSCs的增殖,其最佳浓度为40μM、最佳时间为4d。与对照组比较,人参皂甙Rg1、Rb1明显促进STAT3的表达和阳性细胞百分比增加(P<0.01)。结论:人参皂甙Rg1、Rb1对内源性NSCs的增殖、分化有较大价值,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提供实验基础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甙RG1 RB1 SVZA NSCS 细胞计数法 MTT法STAT3 增殖
下载PDF
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在改善截瘫患者独立生活能力中的作用(英文) 被引量:3
11
作者 武继祥 周贤丽 +5 位作者 刘宏亮 尹清 丛林 冯莉 黄祥玉 吴宗耀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7期2469-2470,共2页
目的脊髓损伤使患者丧失站立和行走功能,为此装配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WO),以提高患者站立和步行的能力。方法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1~36岁,平均27.6岁。按ASIA的损伤分级标准均... 目的脊髓损伤使患者丧失站立和行走功能,为此装配新型互动式截瘫行走器(WO),以提高患者站立和步行的能力。方法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21~36岁,平均27.6岁。按ASIA的损伤分级标准均为完全性损伤,A级。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根据患者肢体情况配制特定的行走器:双下肢取石膏阴型后,制作带关节的髋膝踝足矫形器,再装配互动式铰链装置,再进行康复治疗和步态训练。结果康复治疗后,患者Barthel指数由治疗前的(26±8)提高到治疗后的(47±7)(t=4.62,P<0.01);运动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32±10)提高到治疗后的(37±6)(t=0.34,P>0.1);感觉平面积分由治疗前的(54±12)提高到治疗后的(61±12)(t=1.05,P>0.1)。WO使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提高,达到治疗性步行及家庭性步行作用。结论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动式截瘫行走器 截瘫 独立生活能力 站立 步行
下载PDF
FADD-DN基因转染对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舒彬 郝林林 +4 位作者 杨文琼 林永辉 沈岳 黄显凯 吴宗耀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4期2002-2003,T001,共3页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转染组、转染对照组和非转染组,转染组细胞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cDNA、含目的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质粒pcDNA3-FADD-DNcDNA共转染,转染对照组细胞...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随机分为转染组、转染对照组和非转染组,转染组细胞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cDNA、含目的基因片段的表达载体质粒pcDNA3-FADD-DNcDNA共转染,转染对照组细胞与GFP质粒cD-NA、空载体质粒pcDNA3共转染,非转染组细胞没有进行转染,转染后24h分别对各组细胞进行氦氖激光照射(100mW/cm2照射30min),1次/d,连续照射3d,然后采用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转染组、转染对照组与非转染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9.27%,15.73%和12.87%,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小于转染对照组(q=4.55,P<0.01)和非转染组(q=4.14,P<0.05)。结论FADD-DN基因转染能减少氦氖激光诱导的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FADD可能是氦氖激光激活死亡信号途径的基本元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DD-DN 基因 转染 氦氖激光 瘢痕 成纤维细胞 分子机制 细胞凋亡
下载PDF
短期和长期训练对小鼠脑局灶缺血后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谦 吴宗耀 +1 位作者 姚志彬 袁群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4期61-63,i0001,共4页
目的:观察小鼠脑局灶缺血后短期和长期运动训练对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密度的影响。方法:取30只雄性C57BL/6J鼠用Bederson等的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各15只。运动组:将小鼠放进直径为17cm的带轴承转笼... 目的:观察小鼠脑局灶缺血后短期和长期运动训练对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密度的影响。方法:取30只雄性C57BL/6J鼠用Bederson等的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各15只。运动组:将小鼠放进直径为17cm的带轴承转笼,让其主动跑笼,第1天跑10min,以后每天增加10min,直至1h/d,共训练90d,每周一到六训练,周日休息;对照组:跑笼固定不转。两组分别在造模后15,90d随机取5只处死,观察两组小鼠大脑皮质Ⅲ,Ⅴ层胆碱能阳性纤维密度(以0.01mm2内阳性纤维与测试线的交点数表示)改变。结果:①造模后15d,两组小鼠缺血侧和正常侧脑皮质Ⅲ层胆碱能阳性纤维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运动组小鼠脑皮质Ⅴ层缺血侧和正常侧胆碱能阳性纤维密度均高于对照组犤(176.6±15.3),(123.8±15.4)个;(189.8±17.9),(118.6±13.4)个,P<0.05犦。②造模后90d,无论在正常侧还是在缺血侧,无论在脑皮质Ⅲ层还是Ⅴ层,运动组小鼠胆碱能阳性纤维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脑皮质Ⅲ层、Ⅴ层运动组缺血侧运动90d后比运动15d后小鼠胆碱能阳性纤维密度高(P<0.05),而在对照组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脑皮质Ⅲ层、Ⅴ层运动组正常侧运动90d后比运动15d后小鼠胆碱能阳性纤维密度高(P<0.05),而在对照组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长期运动训练比短期训练能提高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胆碱能纤维的密度,对大脑两侧均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康复 运动疗法 胆碱能纤维刊
下载PDF
物理因子在基因转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川山 余茜 刘志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0期2860-2861,共2页
基因转染是实现基因治疗的前提条件,也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病毒转染方法缺乏靶向性,体内导入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非病毒载体中常用的脂质体体内导入除局部注入外,并无靶向性,即使直接注入,其效率仍然不高。寻... 基因转染是实现基因治疗的前提条件,也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一项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病毒转染方法缺乏靶向性,体内导入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非病毒载体中常用的脂质体体内导入除局部注入外,并无靶向性,即使直接注入,其效率仍然不高。寻找高效、安全的基因转染方法一直是基因治疗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物理因子介导基因转移日益引起广大分子生物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综述和探讨物理因子在基因转染中的作用必将为寻找新型基因转染方法,提高目前基因转染的效率和拓展物理因子的应用领域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因子 基因治疗 电穿孔转染 基因枪基因转染 激光微束基因转染
下载PDF
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廖平 石含英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3期3264-3265,共2页
对膀胱功能障碍者进行间断导尿结合膀胱功能训练,使其尽早形成反射性膀胱,减少泌尿系感染及膀胱结石的发生率,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膀胱功能训练 脊髓损伤 护理特征 功能恢复
下载PDF
不同手术治疗时间窗与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向鸣 武继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420-4421,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时间窗对脑出血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出血量在30~50mL以内的大脑基底核区脑出血86例,按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的时间分为超早期(6h内)、早期(6~12h)和迟早期(13~24h)3组,采用...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治疗时间窗对脑出血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出血量在30~50mL以内的大脑基底核区脑出血86例,按微创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的时间分为超早期(6h内)、早期(6~12h)和迟早期(13~24h)3组,采用统一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术后康复治疗4周后Fugl-Meyer(FMA)和Barthel(MBI)指数评分变化。结果:超早期术后康复治疗组FMA评分为(53.2±11.4)分,MBI评分为(56.3±14.6)分,较早期组犤FMA(37.9±10.4)分,MBI(40.5±12.9)分犦和迟早期手术组犤FMA(33.5±9.6)分,MBI(34.4±12.1)分犦明显提高,相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手术后康复治疗在早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明显优于早期和迟早期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康复 功能恢复 时间因素
下载PDF
应用等速肌力训练改善下肢骨折固定术患者的运动功能
17
作者 陈蕾 余红俊 +1 位作者 周贤丽 冯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9期4026-4027,共2页
下肢骨折经手术固定后,由于时间过长,关节常会有不同程功能障碍,以至于肌肉废用性萎缩,肌张力降低,肌腱挛缩,关节僵硬,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给患者带来了痛苦。通过对这类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来改善其运动功能,研究表明等速... 下肢骨折经手术固定后,由于时间过长,关节常会有不同程功能障碍,以至于肌肉废用性萎缩,肌张力降低,肌腱挛缩,关节僵硬,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给患者带来了痛苦。通过对这类下肢骨折患者进行等速肌力训练来改善其运动功能,研究表明等速测试和训练在临床应用和肌肉功能研究方面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速肌力训练 下肢骨折 骨折固定术 运动功能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18
作者 石永江 刘宏亮 姚忠祥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1期105-107,共3页
目的:近来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提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为此就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予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 目的:近来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神经细胞,提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为此就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予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MSCs,SCI”,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4-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基质细胞,脊髓损伤”,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定向分化、鉴定以及骨髓基质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或作用机制等内容。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8篇相关文献,2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2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26篇文献中,13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3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细胞的诱导,1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的鉴定,3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现状,6篇涉及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资料综合: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用于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有许多优势,被视为多种组织细胞移植的替代来源和基因治疗的有效运载工具。骨髓基质细胞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分化为神经细胞。研究提示,取材方便、易于扩增、易于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可作为脊髓损伤细胞治疗的一个备选来源,为修复脊髓损伤带来了希望。结论: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及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基质细胞,随着转基因治疗和联合细胞移植的深入研究,将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脊髓损伤 综述文献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