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茵兰益肝颗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帆 张进 +1 位作者 卢诚震 丁晋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610-2613,共4页
目的进一步评价茵兰益肝颗粒(茵陈、郁金、当归、连翘、丹参、板蓝根、拳参、淡竹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茵兰益肝颗粒360例与阳性药利肝隆颗粒120例平行对照的研究... 目的进一步评价茵兰益肝颗粒(茵陈、郁金、当归、连翘、丹参、板蓝根、拳参、淡竹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茵兰益肝颗粒360例与阳性药利肝隆颗粒120例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治疗期共12周,服药后2周、4周、8周、12周各进行1次访视,观察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复常率和未反跳率,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值,以及安全性指标。结果主要疗效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复常率试验组59.8%,对照组32.2%,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次要疗效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复常率试验组61.5%,对照组45.8%;丙氨酸转氨酶未反跳率试验组87.9%,对照组58.8%;天冬氨酸转氨酶未反跳率试验组90.5%,对照组63.2%,以上指标以及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值两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安全性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试验组为0.8%,对照组为5.2%。结论茵兰益肝颗粒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具有改善肝功能,恢复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抑制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反跳以及改善患者症状的作用,同利肝隆颗粒比较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兰益肝颗粒 慢性病毒性肝炎 肝胆湿热 气滞血瘀 临床试验
下载PDF
146例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乔艳 朱冰 +5 位作者 吕飒 杨昊臻 刘婉姝 唐子淋 游绍莉 李进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26-230,共5页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CV-ACLF)患者临床特点,为指导HCV-ACLF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HCV-ACLF患者年龄、肝功能指标、转归等临床特点。结果根据是否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CV-ACLF)患者临床特点,为指导HCV-ACLF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HCV-ACLF患者年龄、肝功能指标、转归等临床特点。结果根据是否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分为单纯HCV-ACLF组(114例)和重叠HCV-ACLF组(32例),单纯HCV-ACLF组和重叠HCV-ACLF组患者年龄分别为(57.45±12.60)岁及(48.06±10.54)岁,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HCVACLF组中的老年患者(>60岁)比率明显高于重叠HCV-ACLF组(P<0.01)。单纯HCV-ACLF组及重叠HCV-ACLF组患者的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HCV-ACLF比重叠HCV-ACLF患者好转率低(P<0.05)。单纯HCV-ACLF组腹水、电解质代谢异常、感染、糖尿病、肝硬化的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重叠HCV-ACLF组(P<0.05),而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伴发肿瘤、胸水在单纯HCV-ACLF组中发生率虽然比HBV重叠HCV-ACLF组高,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HCV-ACLF组比重叠HCV-ACLF患者年龄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好转率低,两组患者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丙型肝炎病毒 肝功能衰竭 急性 肝硬化
原文传递
急性传染病休克的临床诊治与转归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姜天俊 辛绍杰 +8 位作者 郭晓东 游绍莉 张昕 涂波 徐哲 李丰衣 聂为民 赵敏 李进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2期4288-429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传染病休克患者的诊治策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急性传染病休克患者的人口学、流行病学、病因分类、传染病发生至休克出现时间、早期临床诊治与转归等情况,总结诊治经验。结果:本组68例急性传染病休克主要来自... 目的:探讨急性传染病休克患者的诊治策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急性传染病休克患者的人口学、流行病学、病因分类、传染病发生至休克出现时间、早期临床诊治与转归等情况,总结诊治经验。结果:本组68例急性传染病休克主要来自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细菌和病毒是休克发生的主要病原,分别占54.4%和30.9%,仅25%的病例病前有明确的传染病接触史。51.9%的患者存在误诊误治现象。在明确休克发生病理机制的前提下,早期快速有效的抗休克、抗感染治疗,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积极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并给予必要的对症支持治疗,治愈出院率92.6%,平均康复住院时间3~11天,平均(5.8±2.4)天。结论:急性传染病休克早期误诊现象突出;给予积极抗休克、抗感染、激素治疗,纠正酸碱和电解质紊乱,结合对症支持治疗,可在短期内治愈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急性 休克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