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半预成式阻鼾器治疗鼾症及OSAS临床初步报告 被引量:7
1
作者 王道富 陈光 +3 位作者 孙振宇 王乐文 石子英 刘勇谋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90-291,共2页
关键词 治疗 OSAS 阻鼾器 鼾症 临床 周围结构 上气道 心脑血管 鼾声 阵发性
下载PDF
老年人磨牙残髓炎的诊疗体会 被引量:6
2
作者 陈光 陈力 +1 位作者 王道富 王乐文 《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 2004年第3期135-135,141,共2页
经过牙髓治疗的患牙,仍然有残存的少量根髓并发生炎症时,称为残髓炎.常表现为自发性钝痛,疼痛持续时间短,温度刺激痛明显,可有咬合痛.残髓炎最常见于牙髓失活不全、干髓术后,治疗后近期或远期均可发生,有的病例在治疗后数月出现,有的在... 经过牙髓治疗的患牙,仍然有残存的少量根髓并发生炎症时,称为残髓炎.常表现为自发性钝痛,疼痛持续时间短,温度刺激痛明显,可有咬合痛.残髓炎最常见于牙髓失活不全、干髓术后,治疗后近期或远期均可发生,有的病例在治疗后数月出现,有的在术后数年才发生.此外,根管治疗时遗漏个别根管未拔髓、也未处理根管者,均可继发残髓炎.由于老年患者后牙根管有不同程度钙化,根管治疗难度大,干髓治疗病例较多,出现残髓炎比例也较高.现将我科近5年44例老年患者磨牙残髓炎病例的诊疗体会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髓炎 老年人 治疗后 磨牙 体会 常见 干髓术后 持续时间 自发性
下载PDF
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辅助种植牙手术20例 被引量:5
3
作者 陈光 孙振宇 +2 位作者 张明睿 王道富 冯颉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49-351,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64排CT进行缺牙区颌骨精细扫描指导医生术前设计和术后评估。方法:利用我院放射科64排CT(GE light speed VCT)对我科近3年20例种植牙患者行术前扫描,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及术前分析设计,术后再次扫描和图... 目的:探讨采用64排CT进行缺牙区颌骨精细扫描指导医生术前设计和术后评估。方法:利用我院放射科64排CT(GE light speed VCT)对我科近3年20例种植牙患者行术前扫描,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及术前分析设计,术后再次扫描和图像重建,分析种植术后效果。种植系统采用法国安多键(anthogyr)种植系统。结果:通过软件分析20例患者术前及术后CT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图像重建,骨量,密度分析,能清晰地显示出种植区颌骨及邻近组织的解剖结构及术后种植体三维空间位置。结论:利用CT技术辅助临床种植牙手术及术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螺旋CT 牙种植
下载PDF
种植义齿手术误差测量方法建立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振宇 张明睿 +2 位作者 王道富 陈光 杜琳娜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1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种植义齿手术误差测量分析方法。方法:14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0.9岁,24颗种植体。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加工患者工作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植入种植体安装愈合基台,制作手术导板并进行种植手术,整合模拟手术和种植手... 目的:建立一种种植义齿手术误差测量分析方法。方法:14例患者,男性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0.9岁,24颗种植体。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加工患者工作模型进行模拟手术,植入种植体安装愈合基台,制作手术导板并进行种植手术,整合模拟手术和种植手术术后CT图像数据。计算拟合生成愈合基台中心线作为术前设计种植体的轴线,轴线与愈合基台顶面的交点,然后向根方分别截取愈合基台和种植体的实际长度,交点是术前设计种植体的根尖点和进入点。计算术后实际植入种植体中心线确定为术后实际种植体的轴线,轴线与种植体尖端平面的交点是实际植入种植体的根尖点,由此点向冠方截取种植体的实际长度,交点是实际植入的种植体进入点。相对应标志点间的空间距离为手术距离误差,轴线间夹角为手术轴向误差。结果:工作模型图像与CT图像准确整合,种植体上缘中心点误差为0.54±0.43mm,尖端中心点误差为1.58±0.74mm,轴向误差小于10°。结论:图像拟合准确,使用数学计算方法找出的标志点是唯一的,此方法重复性好,适于评价种植手术前后之间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义齿 导航手术 手板 误差分析
下载PDF
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导致咀嚼肌损伤的自然恢复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马良 胡敏 +1 位作者 孙振宇 陈华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65-167,共3页
目的:观察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导致咀嚼肌损伤的自然恢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成9个不同处理条件的实验组。A组为空白对照。B组固定5min,不上机。C组用特制的固定装置固定于“2000”型动物离心机的转臂上,+1Gz离心旋转5min。... 目的:观察持续性高正加速度导致咀嚼肌损伤的自然恢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成9个不同处理条件的实验组。A组为空白对照。B组固定5min,不上机。C组用特制的固定装置固定于“2000”型动物离心机的转臂上,+1Gz离心旋转5min。其余各组+10Gz峰值持续时间为30sec,间隔时+1Gz离心60sec,连续5次/d,4d/wk,共4wk。A、B、C、D组离心处理后次日断头处死,其余各组分别于离心处理后1、2、4、8、12周后次日断头处死,各组动物分别取咬肌和颞肌作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A组、B组和C组颞肌和咬肌未见异常。D组颞肌和咬肌肌纤维的电子密度规律性分布较差。肌间线粒体肿胀,基质电子密度降低、出现髓样结构、致密结构或空化。E组颞肌和咬肌肌纤维肌节完整,肌原纤维排列整齐,线粒体嵴多而长,肌纤维膜无异常。F、G、H、I组肌纤维结构未见异常。结论:持续性高+Gz重复作用导致大鼠颞肌和咬肌的损伤能很快得到自然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 咀嚼肌 颞肌 咬肌 损伤/修复 恢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