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对针刺的反应 被引量:13
1
作者 佟帅 王胜 +1 位作者 孙忠人 刘建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4583-4586,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过程中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7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生理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雄性6个月龄Wistar大鼠150只,体质量(280±20)g,随机分为电针组、手针组...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过程中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1-09/2002-07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生理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选择雄性6个月龄Wistar大鼠150只,体质量(280±20)g,随机分为电针组、手针组、对照组,每组50只。实验方法:实验采用分批造模,分别于第1次造模术后7,14,21,25d继续造模,于最后一批造模并针刺治疗3d后将全部大鼠麻醉后统一处死取材。实验评估:即在术后及针刺治疗3,7,14,21,28d观察各组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并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同时采用半定量的统计方法,每只大鼠取3张相同部位切片(坐骨神经远端),随机取10个视野,求其细胞阳性数的算术平均值。根据阳性细胞数目及染色的深浅,将阳性结果分为4级并依次打分:±(x<5,1分),+(x=5~10,2分),"(x=10~20,3分),#(x>20,4分),套用Ridit公式进行统计。结果:纳入大鼠1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损伤坐骨神经段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在3d时开始增多,至第14天时,含量及浓度均达到高峰期,但该阶段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4d以后,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开始下降,电针组与手针组下降较慢,而对照组下降较快。进行Ridit检验后发现,第21天时,电针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第28天时,电针组、手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电针组优于手针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疗法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过程与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有明确的相关性,针刺疗法可以延长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分泌时间及含量,且电针组优于手针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神经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针刺对实验性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胜 孙忠人 +2 位作者 佟帅 单丽莉 张晓雷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3期94-96,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递质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对镇痛、促进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07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90只,分为5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对照组... 目的:观察针刺对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大鼠脑组织中单胺递质水平的影响,探讨针刺对镇痛、促进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3/07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Wistar大鼠90只,分为5组,电针治疗组、电针对照组、手针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各18只。前4组大鼠均进行坐骨神经根压迫模型制备。①电针治疗组:造模后第3天开始电针治疗,1次/d,每次15min。取穴:双侧L4,L6“夹脊”,患侧“环跳”、“阳陵泉”。进针深度约1cm,轻提插捻转后,针柄接电疗仪。连续波,频率2Hz,电流强度以大鼠腰肌及后肢轻度抖动为度。②电针对照组:取穴:双侧L4~6“夹脊”。余同电针治疗组。③手针对照组:取穴:双侧“肾俞”,患侧“环跳”、“阳陵泉”。采用轻提插捻转手法,不接电疗仪,间隔5min捻针1次,余同电针治疗组。④模型对照组:于造模后第3天开始,每日抓取1次,不做针刺等处置。⑤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不做任何处置。各组分别于术后第7,14,28天各麻醉后处死6只大鼠,制备组织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测定脑组织中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应用荧光分光光度法。结果:9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水平的变化:造模后7d,电针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大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90.23±5.05),(170.80±6.99),(150.76±6.65)ng/g(P<0.01,<0.05)]。造模后14d,两电针组5-羟色胺水平进一步提高。至造模后28d,两电针组5-羟色胺水平下降,电针治疗组已接近正常水平(162.51±7.67)ng/g。②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5-羟吲哚乙酸水平的变化:各组大鼠脑组织5-羟吲哚乙酸水平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造模后7d及14d模型对照组与各针刺组大鼠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5.43±3.08),(36.35±2.62),(36.13±2.63),(34.61±3.26),(30.48±3.18)ng/g;(35.80±3.36),(34.96±2.67),(35.00±3.34),(35.16±3.18),(30.83±2.53)ng/g(P<0.05)],但各针刺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到造模后28d,电针治疗组大鼠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已接近正常,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31.65±3.53),(34.95±3.11)ng/g(P<0.05)]。结论:①针刺后7~14d产生镇痛效应时,大鼠脑组织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增高,但后者与针刺干预无关,可能与造模有关。②随着电针治疗后神经根损伤的修复、疼痛的减轻,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③电针可以通过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和良性调节作用,有效地参与镇痛及神经损伤的修复,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针灸效应 生物源单胺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