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腕舟状骨骨折 被引量:9
1
作者 乔栓杰 逢育 +1 位作者 连坡 吕继宏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9期567-567,共1页
关键词 腕舟状骨骨折 加压螺钉 内固定治疗 常见 腕骨骨折 延误治疗 愈合 折中
下载PDF
陕西省、福建省糖尿病及其前期患病率、知晓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徐少勇 明洁 +4 位作者 高彬 万毅 杨春宝 陈刚 姬秋和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765-2766,2768,共3页
目的对比陕西省和福建省的横断面调查资料,了解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知晓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2007年至2008年全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纳入人群5 926人,陕西省和福建省分别为3 254人和2 672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资料,所有人群行葡萄糖... 目的对比陕西省和福建省的横断面调查资料,了解糖尿病的患病率和知晓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2007年至2008年全国糖尿病和代谢紊乱研究。纳入人群5 926人,陕西省和福建省分别为3 254人和2 672人。问卷调查获取人口学资料,所有人群行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糖尿病整体患病率为9.6%,陕西省低于福建省(8.2%vs.11.3%,P<0.001)。糖尿病前期整体发病率为15.4%,两省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6%vs.15.3%,P=0.773)。陕西省对于糖代谢的知晓情况比福建省差,而两省知晓率都很低。结论两省间糖尿病及其前期的患病率和知晓率存在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患病率 知晓率
下载PDF
脑脉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6
3
作者 孙婉瑾 熊义涛 +2 位作者 段雪云 续力民 杨春宝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2期2639-2641,共3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脑脉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提高原制剂质量标准,为脑脉通颗粒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采用Agilent TC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36∶64)为流动相;空气发生...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法测定脑脉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提高原制剂质量标准,为脑脉通颗粒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采用Agilent TC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36∶64)为流动相;空气发生器气压30psi,喷雾器冷却模式,漂移管60℃。结果黄芪甲苷在2.8~16.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均符合要求,回收率达99.06%。结论该检测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脑脉通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脉通颗粒 黄芪甲苷 蒸发光散射检测 色谱法 高压液相
下载PDF
自体周围神经植入治疗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性断裂伤(英文)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少成 马玉海 +3 位作者 许硕贵 柳顺发 张秋林 逄育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1-163,F0003,共4页
背景:临床上常可发现,脊髓损伤患者在排除了脊髓压迫与不稳定等因素外,许多影像学改变极为相似的患者其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差别却很大。研究表明为硬脊膜内的粘连、纤维索条的牵拉、脊髓本身的创伤后瘢痕化、软化、囊肿所致。目的:... 背景:临床上常可发现,脊髓损伤患者在排除了脊髓压迫与不稳定等因素外,许多影像学改变极为相似的患者其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差别却很大。研究表明为硬脊膜内的粘连、纤维索条的牵拉、脊髓本身的创伤后瘢痕化、软化、囊肿所致。目的:观察脊髓减压松解、神经组织植入治疗对陈旧性脊髓不完全性断裂伤的临床效果。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4-06/2002-08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16例。损伤平面T7~95例,T10~127例,L1,24例。16例患者均曾于伤时行脊柱减压内固定,4例后路手术患者于本次手术前已取出内固定。6例患者曾针对外伤性不完全瘫痪进行过高压氧等治疗。有尿便功能障碍11例;神经根性疼痛4例。按Frankel分级:B级12例,C级4例。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患者硬脊膜,将蛛网膜、软脊膜、齿状韧带、神经根起始段与脊髓的粘连及周围的纤维条索彻底解除。将被瘢痕缩紧段的脊髓行3~6个切口纵行切开、深0.1~0.2mm、长度超过损伤节段;若发现脊髓内囊肿,则切开后吸出其中液体。然后,将自身腓肠神经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开、使神经组织的质地、外观类似马尾组织,将其排列呈多条状、纵行植入已切开的脊髓处或原囊肿腔内,用9-0的无损伤线与软脊膜适当固定。最后用外科防粘连膜和骶棘肌瓣覆盖。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感觉和运动及尿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均增加1级以上,11例术前有尿便功能障碍者症状明显改善,其中6例按Frankel肌力分级,双下肢主要肌群肌力术后较术前增加2级以上,达4级,恢复行走能力,10例增加1级。结论:解除硬脊膜内粘连,瘢痕段脊髓切开,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植入桥接,可以明显改善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的尿便功能并恢复其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功能恢复
下载PDF
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最佳效果的生物力学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建成 吕继宏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0期82-83,共2页
目的:对胫骨交髓内钉远端不同锁钉方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析锁钉固定最佳效果的力学因素。方法:实验于2001-04/06在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成人新鲜尸体胫骨标本6具(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提供),每具标本先后模拟骨... 目的:对胫骨交髓内钉远端不同锁钉方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分析锁钉固定最佳效果的力学因素。方法:实验于2001-04/06在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成人新鲜尸体胫骨标本6具(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提供),每具标本先后模拟骨折愈合、稳定骨折及不稳定骨折3种状态。4枚锁钉按胫骨自上向下位置分别编为1,2,3,4号。①骨折愈合组:安装交锁髓内钉模拟骨折愈合。②稳定骨折组:中段横行锯断模拟稳定性骨折,分为远端两枚锁钉;远端3号锁钉固定;远端4号锁钉固定。③不稳定骨折组:胫骨中段制成1.5mm骨缺损模拟不稳定性骨折,分为远端两枚锁钉;远端3号锁钉固定;远端4号锁钉固定。采用MTS试验机,轴向加载0-1000N,加载速度为50N/s,按制备顺序先后分别测量不同状态远端两枚锁钉处应力应变情况。结果:6具胫骨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锁钉的应力应变:分别在4号钉2枚,3号钉2枚,4号钉1枚,3号钉1枚不同状态固定下,不稳定骨折组应力应变显著大于稳定骨折组[(6.47±0.49)×10-4比(4.57±0.46)×10-4mm/N,(8.10±0.64)×10-4比(4.97±0.05)×10-4mm/N,(9.18±0.65)×10-4比(5.82±0.76)×10-4mm/N,(11.10±1.04)×10-4比(6.67±0.40)×10-4mm/N,P<0.05];稳定骨折组应力应变大于骨折愈合组。②不同状态锁钉固定应力应变比较:4号钉2枚<3号钉2枚<4号钉1枚<3号钉1枚。结论:在远端两枚锁钉中,靠近侧的锁钉应力应变更大。远端改用一枚锁钉固定后,远端锁钉承受的应力应变进一步显著增加,且以离骨折线较近的一枚锁钉固定应力应变更大,易发生断裂及退钉,故应以两枚锁钉固定远端并远离骨折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髓内 生物力学
下载PDF
“AO”空心松质骨拉力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1
6
作者 连坡 乔栓杰 +1 位作者 赵广民 刘键 《实用骨科杂志》 2000年第3期192-193,共2页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空心松质骨拉力螺丝钉
下载PDF
老年腘肌损伤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续力民 康树林 +1 位作者 孙振军 项毅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年第1期90-90,共1页
关键词 腘肌 膝关节病 流行病学调查
下载PDF
硬脊膜内松解术治疗外伤性陈旧性不全瘫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少成 逄育 张雪松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9-290,共2页
目的 探讨外伤性不全瘫的后期治疗。 方法 对 16例外伤性陈旧性不全瘫患者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硬脊膜 ,将蛛网膜、软脊膜、齿状韧带、神经根起始段与脊髓的粘连及周围的纤维条索彻底解除。 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 2~ 4年 ,均... 目的 探讨外伤性不全瘫的后期治疗。 方法 对 16例外伤性陈旧性不全瘫患者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硬脊膜 ,将蛛网膜、软脊膜、齿状韧带、神经根起始段与脊髓的粘连及周围的纤维条索彻底解除。 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 2~ 4年 ,均有感觉平面下降 ,肌力增加 1级以上。其中 6例双下肢主要肌群肌力恢复达 3级以上 ,恢复行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压迫症 截瘫 显微外科手术 硬脊膜内松解术
原文传递
TGF-β_1和bFGF应用于异体半关节移植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刘强 赵广民 陈君长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430-431,共2页
关键词 骨缺损 异体半关节移植 TGF-Β1 BFGF
原文传递
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包勤德 胥少汀 +2 位作者 康树林 乔栓杰 赵广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5-328,共4页
目的 采用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对治疗后10年的患者进行随访,探讨X线结果、临床功能与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不同年龄、不同脱位程度患儿的治疗方法及防止并发症出现的具体措施。方法138例共158髋,... 目的 采用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治疗先天性髋脱位,对治疗后10年的患者进行随访,探讨X线结果、临床功能与治疗方式之间的关系,找出解决不同年龄、不同脱位程度患儿的治疗方法及防止并发症出现的具体措施。方法138例共158髋,复位时平均年龄为22个月,其中59髋单纯应用该装置复位固定,64髋行内收肌、骼腰肌切断后应用该装置复位成功,35髋于Ferguson术后安装动力复位装置。结果 随访时平均年龄 11.8岁,平均随访10年6个月。根据周永德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1.1%。股骨头坏死率为5.7%。结论 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的牵引、自动复位功能减少了人为复位造成的创伤,提高了闭合复位的成功率。该装置特定的外展角度及固定期间持续对抗髋周挛缩肌群的作用力,使头臼间压力减少,将股骨头坏死率控制在6%以下。在保证复位稳定的前提下,锻炼时动静结合,使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率降至为零。远期疗效说明应用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是一种疗程短、效果好、痛苦少、并发症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髋脱位 儿童 多功能动力复位装置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