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浓度骨桥蛋白诱导双足直立雌性小鼠脊柱侧凸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唐峰 谢宁 +4 位作者 吴涛 刘军 王彬彬 王洋 徐立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9期7301-7306,共6页
背景: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骨桥蛋白水平增高可能导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建立合适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对于此类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目的:观察高浓度骨桥蛋白诱导双足直立雌性小鼠脊柱侧凸的发生情况,为建立... 背景:近年来相关研究证实骨桥蛋白水平增高可能导致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发展。建立合适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对于此类疾病的研究与治疗具有重大意义。目的:观察高浓度骨桥蛋白诱导双足直立雌性小鼠脊柱侧凸的发生情况,为建立理想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药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同周龄C3H/HeJ小鼠,随机分为高浓度骨桥蛋白雌性小鼠及雄性小鼠各20只,并设立对照雄性小鼠组及对照雌性小鼠组各20只。4组小鼠均于3周龄施行上肢截肢合并鼠尾切除术建立双足直立小鼠模型,术后放置特殊鼠笼诱导直立状态。高浓度骨桥蛋白雌性小鼠组及高浓度骨桥蛋白雄性小鼠组每日腹腔注射高浓度(40μg/kg)骨桥蛋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诱导3个月后,行小动物脊柱X射线检查,测量Cobb角大于10°定为侧凸诱导成功,评估侧凸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与结论:(1)高浓度骨桥蛋白雌性小鼠组18只发生脊柱侧凸,Cobb角16°-38°,平均(25.8±6.7)°,高浓度骨桥蛋白雄性小鼠组16只发生脊柱侧凸,Cobb角11°-34°,平均(20.9±6.8)°;对照雄性小鼠组8只发生脊柱侧凸,Cobb角12°-21°,平均(15.6±3.1)°;对照雌性小鼠组9只发生脊柱侧凸,Cobb角11°-24°,平均(17.1±4.5)°;(2)高浓度骨桥蛋白雌性、雄性小鼠组脊柱侧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雌性、雄性小鼠组(P<0.05),而脊柱侧凸发生率在高浓度骨桥蛋白雌性组与雄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其侧凸角度高浓度骨桥蛋白雌性组较高浓度骨桥蛋白雄性组明显加重(P<0.05);(3)结果表明,高浓度骨桥蛋白水平诱导的雌性双足直立小鼠其侧凸发生率更高,侧凸严重程度更重,其更贴近于人类特发性脊柱侧凸女性高发的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桥蛋白质 脊柱侧凸 女(雌)性 组织工程 实验动物 骨软骨损伤与修复动物模型 骨桥蛋白 雌性 双足直立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氢盐水可抑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运动神经元的凋亡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延卿 陈雄生 +2 位作者 曹东 朱巍 贾连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8期2861-2866,共6页
背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继发性脊髓损伤,其损伤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治疗上也有多种措施,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目的:探讨氢盐水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ZIVIN法制备脊... 背景: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继发性脊髓损伤,其损伤机制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治疗上也有多种措施,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目的:探讨氢盐水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ZIVIN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并采用氢盐水治疗(设为氢盐水组),同时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为对照。结果与结论:氢盐水组兔后肢运动功能Tarlov评分于再灌注后6,12,24,72 h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再灌注后72 h,与模型组相比,氢盐水组丙二醛浓度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假手术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结构完整,模型组脊髓前角大量运动神经元细胞坏死,胞浆内颗粒变性和空泡变性。氢盐水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结构基本完整,仅有少量运动神经元细胞空泡变性。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显示,假手术组未见运动神经元细胞凋亡;模型组见大量凋亡的运动神经元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氢盐水组见脊髓前角少量凋亡的运动神经元及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证实,氢盐水可抑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动物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基础实验 氢盐水 脊髓损伤 缺血再灌注 运动神经元 凋亡 抗氧化 腹腔注射 模型 运动功能 保护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在兔脊髓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白万山 王新伟 +3 位作者 袁文 王占超 梁磊 王会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12年第3期471-474,共4页
背景:自体组织、异体组织、动物来源的硬脊膜替代材料都难达到降低脊髓损伤后致残率与致死率的修复结果。目的: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修复大白兔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70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 背景:自体组织、异体组织、动物来源的硬脊膜替代材料都难达到降低脊髓损伤后致残率与致死率的修复结果。目的: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修复大白兔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70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n=10):单纯切除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后未进行修复;壳聚糖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处植入壳聚糖人工硬脊膜;复合膜组(n=20):脊髓损伤硬脊膜缺损处植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复合膜。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24h后,壳聚糖组和复合膜组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复合膜组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壳聚糖组(P<0.05)。脊髓损伤之后潜伏期均有明显延长,模型组、壳聚糖组、复合膜组潜伏期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在6h各组潜伏期有明显增加,在24h左右到达高峰,而后开始逐渐下降,脊髓损伤2d后模型组、壳聚糖组、复合膜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各组细胞凋亡率均大于假手术组(P<0.05),损伤后6,24h壳聚糖组和复合膜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果提示在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中应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Ⅰ型胶原/壳聚糖人工硬脊膜有利于脊髓损伤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 壳聚糖 Ⅰ型胶原 人工硬脊膜 脊髓损伤
下载PDF
组织工程韧带/肌腱构建中相关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蔡弢艺 陈雄生 +3 位作者 周盛源 王辉 孙延卿 董兴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7期1289-1294,共6页
背景:组织工程韧带/肌腱构建已成为目前韧带修复重建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组织工程韧带/肌腱的体外构建与体内重塑都与细胞因子有密切关系。目的:分析2001年以来部分生长因子的研究现状,总结并列举了适合组织工程韧带/肌腱构建的生长因子... 背景:组织工程韧带/肌腱构建已成为目前韧带修复重建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组织工程韧带/肌腱的体外构建与体内重塑都与细胞因子有密切关系。目的:分析2001年以来部分生长因子的研究现状,总结并列举了适合组织工程韧带/肌腱构建的生长因子,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分别以"韧带、肌腱、组织工程、生长因子","Ligament、tendon、TissueEngineering、growthfactor"为检索词,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重庆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有关文章。纳入组织工程韧带和生长因子相关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33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组织工程韧带/肌腱相关生长因子的研究较多,多数生长因子都能在促进种子细胞增殖并向腱细胞方向分化、强化组织工程肌腱的生物力学活性、减少瘢痕形成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通过局部注射或转基因方式能使细胞有效的表达目标蛋白,应用细胞生长因子对组织工程韧带/肌腱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学术探讨 韧带 肌腱 组织工程 生长因子 瘢痕 863项目
下载PDF
个性化方案修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早期减压有利于神经功能改善和恢复
5
作者 董兴成 刘晓东 +3 位作者 陈雄生 贾连顺 许政 李学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3期8672-8678,共7页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脊髓、神经根受压的原因之一,对于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常需手术治疗,而影响后纵韧带骨化症修复效果的因素较多。目的: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影响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4年...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脊髓、神经根受压的原因之一,对于有神经症状的患者常需手术治疗,而影响后纵韧带骨化症修复效果的因素较多。目的:观察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影响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64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17分法)进行评估,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率结果分为4个等级:75%-100%优,50%-74%良,25%-49%可,0-24%差。对患者临床指标与治疗后恢复率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64例患者中步态不稳占41%。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提高了(5.54±1.21)分(t=-34.68,P<0.01),治疗后恢复率为(53.76±12.09)%。根据治疗后恢复率进行分级,优4例(6%),良39例(61%),可21例(33%),差0例。治疗前病程、步速、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脊髓信号改变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疗效有显著相关性,且病程小于1年时术后优良率较高(P<0.05),治疗前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低于4分术后优良率显著降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累及节段数、修复方式与术后疗效之间未见明显相关性。提示早期充分的手术减压能够有效促进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症状的改善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步态 因素分析 统计学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疗效 脊髓信号 JOA评分 步态时空参数 步速 影响因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生长因子对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
作者 黄晓东 邓国英 +3 位作者 王伟恒 徐立璋 马俊 叶晓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0-526,共7页
背景:维生素E的抗氧化能力众所周知,但其他生长因子是否对终板软骨细胞具有抗氧化能力,国内外未见报道。目的:观察不同生长因子对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获取的终板软骨细胞后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血清... 背景:维生素E的抗氧化能力众所周知,但其他生长因子是否对终板软骨细胞具有抗氧化能力,国内外未见报道。目的:观察不同生长因子对椎间盘终板软骨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获取的终板软骨细胞后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血清剥夺组、过氧化氢刺激组、过氧化氢刺激后+不同生长因子干预组。第4组再细分为胰岛素生长因子1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转化生长因子β组、Forskolin组、维生素E组,共5个亚组,通过RT-PCR检测各组半胱氨酸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13、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及凝血酶4、凝血酶5等基因表达情况;通过凋亡试剂盒及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组内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的合成与分泌;使用试剂盒检测总抗氧化能力和过氧化氢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1)不同生长因子对终板软骨细胞凋亡、分泌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2)总体来讲,转化生长因子β和Forskolin对过氧化氢刺激后的细胞具有进一步损伤作用,而胰岛素生长因子1和维生素E对损伤后的细胞存在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转化生长因子β 维生素E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软骨细胞 胰岛素生长因子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 FORSKOLIN 终板软骨细胞 总抗氧化能力 过氧化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硬脊膜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的水平
7
作者 白万山 王新伟 +3 位作者 袁文 王占超 梁磊 王会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3期6001-6004,共4页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 背景: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人们对此认识还很不全面、深入。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中硬脊膜完整性对脑脊液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钳夹压迫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 30 min、1 h、3 h、6 h、12 h、36 h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各组脑脊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变化。结果与结论:无硬脊膜缺损组、硬脊膜缺损复合膜修复组和硬脊膜缺损自体筋膜修复组术后 6 h 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 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显著低于硬脊膜缺损组(P < 0.05)。其余时间点 4 组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维护脊髓损伤模型中硬脊膜的完整性可影响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 10、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构建 组织构建与生物活性因子 脊髓损伤 白细胞介素 6 白细胞介素 10 肿瘤坏死因子 α 硬脊膜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在食管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孟亚轲 周丽丽 +5 位作者 许鹏 谢栋 陈宇 史国栋 史建刚 郭永飞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6期455-459,共5页
背景: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食管型颈椎病的诊疗特点及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在食管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食管型颈椎病13... 背景:食管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食管型颈椎病的诊疗特点及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在食管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脊柱外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治疗的食管型颈椎病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46-71岁,平均(60.3±4.8)岁;12例患者行颈前路骨赘切除术+Zero-P植入融合内固定术,1例患者转胸外科进一步治疗。结果结果:手术时间54-120 min,平均(62±10.3)min;术中出血量50-120 ml,平均(80±25.2)ml。12例患者术后吞咽困难明显好转,1例出现Horner综合征,无颈部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12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作为一体式固定装置,生物力学稳定性良好,对食管刺激干扰小,能够显著改善食管型颈椎病患者的吞咽情况,且术后吞咽困难的短期复发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变 吞咽困难 脊柱融合 零切迹
下载PDF
颈椎矢状位形态与颈椎退变性疾病关系 被引量:2
9
作者 唐峰 谢宁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5年第11期884-886,共3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颈椎退变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制约老年患者的活动能力,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害生命健康。而该类疾患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部不适以及脊髓或相应节段神经根受压造成的神经损伤症状。以往颈...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人类寿命的延长,颈椎退变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制约老年患者的活动能力,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害生命健康。而该类疾患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部不适以及脊髓或相应节段神经根受压造成的神经损伤症状。以往颈椎退变性疾病治疗往往集中于颈椎冠状位形态的矫正与水平位的椎管或神经根管的减压。而近年来,随着对此类疾病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退变性疾病 形态 矢状位 临床症状 人口老龄化 疾病发病率 神经根受压 人类寿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