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来兴 洪波 +4 位作者 李强 曹依群 张煜辉 方亦斌 刘建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7-99,共3页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岩静脉与手术入路的关系,将其分成4种情况:①岩静脉不阻挡入路;②岩静脉的主干阻挡入路;③岩静脉的属支阻...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岩静脉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7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岩静脉与手术入路的关系,将其分成4种情况:①岩静脉不阻挡入路;②岩静脉的主干阻挡入路;③岩静脉的属支阻挡入路;④岩静脉为责任血管。根据4组不同情况,总结处理方法。结果手术有效率为99.03%;平均随访25个月,复发率4.89%。岩静脉不阻挡入路82例;岩静脉主干阻挡入路28例,予以切断5例(2.42%);属支阻挡入路62例,予以切断1~3支30例(14.49%);岩静脉压迫三叉神经35例(16.91%),均电凝后切断。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1例(0.48%),无死亡病例。结论岩静脉的处理是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重要的操作环节,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岩上静脉 三叉神经痛
下载PDF
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8
2
作者 洪波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黄清海 赵瑞 于丰萁 王奎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52-54,共3页
目的分析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栓塞的致密程度。方法对26例30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使用水凝胶弹簧圈栓塞。23例为破裂出血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动... 目的分析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栓塞的致密程度。方法对26例30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使用水凝胶弹簧圈栓塞。23例为破裂出血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动脉瘤最大径3.7~18mm,平均(8.6±3.6)mm。结果完全致密栓塞21个,瘤颈残瘤5个,部分栓塞1个。栓塞密度为19%~154%,平均(67.6±32.3)%。暂时性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脑室引流术致严重血管痉挛及颅内感染死亡1例。结论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但是否可减少栓塞后动脉瘤复发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水凝胶弹簧圈
下载PDF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志刚 田春鸥 +7 位作者 张磊 张永巍 贾泽军 黄清海 许奕 赵文元 刘建民 洪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42-347,364,共7页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短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2月,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的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40例(共42处狭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短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2013年2月,因药物治疗无效而选择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的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患者40例(共42处狭窄)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椎动脉狭窄形态、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结果①本组患者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75.4(54.3~99.0)%下降至10.0(0~40.0)%。②所有患者获得[中位数(M),范围]30.5(2~72)个月的临床随访,其中19例获得平均9个月(0.5~47)个月的DSA造影随访,14例获得平均8(2~35)个月的CT血管造影或MR血管造影随访。3例(7.5%)患者于30 d内发生了卒中,其中1例为术后24 h内发生的非致残性小卒中,1例为24 h内的栓塞事件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为术后1周的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所致的致残性卒中。1例(2.5%)患者发生30 d后非致残性的小卒中。随访中4例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12.9%,4/31),其中3例位于入颅段,1例为症状性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段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技术成功率高,治疗相对安全,中短期疗效较好。但支架置于入颅段椎动脉狭窄处,再狭窄率较高,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Wingspan支架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颅内动脉及颅外椎动脉狭窄 被引量:21
4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3 位作者 洪波 许奕 赵瑞 陈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总结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经验,以探讨其短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直接支架成形术,治疗53例反复TIA或脑梗死后恢复良好、狭窄程度>50%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术后常规抗... 目的总结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经验,以探讨其短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直接支架成形术,治疗53例反复TIA或脑梗死后恢复良好、狭窄程度>50%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术后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并定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53例病人共55处脑动脉狭窄,其中颅内动脉47处,颅外动脉8处。均采用药物洗脱支架进行治疗。51例共53处狭窄成功植入药物洗脱支架(Cypher支架51枚,Taxus支架2枚)。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74.5±6.7)%减少至(8.7±4.4)%。3例发生穿支血管闭塞症状。术后随访2 ̄14个月,仅1例病人因再狭窄复发TIA,其他病人无TIA或卒中复发。血管造影随访3 ̄12个月,平均6.4个月,共30例(56.6%),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支架近端轻度狭窄(<50%)。结论药物涂层支架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与裸支架比较,药物涂层支架能显著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但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成形术:支架
下载PDF
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磊 杨志刚 +5 位作者 张永巍 洪波 黄清海 许奕 赵文元 刘建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348-352,共5页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基底动脉症状性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3年1月,51例接受Gateway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37例、Enterprise支架8例、Solitaire支架5例、Neuroform支架1例)... 目的探讨自膨式支架治疗基底动脉症状性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2013年1月,51例接受Gateway球囊扩张+自膨式支架(Wing-span支架37例、Enterprise支架8例、Solitaire支架5例、Neuroform支架1例)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技术成功率为100%。基底动脉病变部位的平均狭窄率[中位数(M),范围]从术前的74(50~95)%下降至术后的26(0~48)%。4例(7.8%)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言语不清、一侧肢体肌力减退等缺血症状,MRI检查提示桥脑新发梗死,考虑为穿支动脉闭塞引发的缺血事件。积极治疗后2例术后1个月症状缓解,2例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②51例患者中有49%的狭窄部位在基底动脉下段,33.3%在中段,17.6%在上段。基底动脉上段狭窄支架置入治疗后,缺血并发症率高于基底动脉中下段(22.2%比4.8%),但因例数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5,P>0.05)。结论自膨式支架治疗基底动脉狭窄安全可行,但穿支动脉缺血事件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而且以基底动脉上段最为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狭窄 自膨胀式支架 并发症
下载PDF
脑深部刺激术靶点定位准确性的术中确认方法 被引量:4
6
作者 梁晋川 周晓平 +5 位作者 胡小吾 姜秀峰 郝斌 王来兴 曹依群 金爱国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5-147,共3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中确认靶点定位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帕金森病人行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靶点定位经验。单侧手术70例,双侧76例。术前采用磁共振扫描图像直接定位和坐标值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术... 目的探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术中确认靶点定位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6例帕金森病人行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靶点定位经验。单侧手术70例,双侧76例。术前采用磁共振扫描图像直接定位和坐标值定位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靶点坐标,术中行微电极记录细胞外放电,通过观察微毁损效应、刺激效果和副作用,及X-线透视和戴立体定向仪行MRI复查进行靶点确认。结果术中电极植入后,112例肌张力增高病人中的76例、91例震颤病人中的44例和109例运动迟缓病人中的40例观察到微毁损效应。术中刺激时,106例仍有肌张力增高病人中的103例、86例震颤病人中的64例和109例运动迟缓病人中的69例有相应改善。在1.0~3.5V低电压刺激下,仅出现轻度异动副作用27例;而3.5~10.0V高电压刺激下出现各种明显副作用126例,其中3例因副作用阈值低而调整坐标。16例术中行C形臂X-线透视,发现电极过深4例;87例行术中MRI复查,发现电极过深16例,电极偏内3例。结论微毁损效应、刺激效果和副作用观察有助于判断电极位置的准确性;戴立体定向仪MRI复查能替代微电极记录,及时纠正电极位置偏差,减少脑出血和2次手术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电极 植入 电刺激疗法 丘脑底核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并发症分析和处理 被引量:4
7
作者 姜秀峰 周晓平 +4 位作者 胡小吾 王来兴 曹依群 郝斌 倪宝英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30-131,共2页
目的总结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对72例PD行STN-DBS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 ̄5年,对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电极放置不准2例,胸部皮下积液5例,耳后导线接头... 目的总结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并发症和防治措施。方法对72例PD行STN-DBS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 ̄5年,对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电极放置不准2例,胸部皮下积液5例,耳后导线接头处头皮破溃1例,胸部皮下感染1例;刺激相关并发症:肢体异动19例,感觉异常18例,情绪改变7例,睁眼困难3例,记忆轻度减退2例;硬件故障:脉冲发生器异常关闭2例,电池耗竭1例。全组无明显的致残性永久并发症发生。结论STN-DBS并发症较轻,处理得当可获得良好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脑刺激法 帕金森病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 被引量:4
8
作者 朱毓科 周晓平 +1 位作者 刘洋 杨大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29-130,共2页
目的评估脑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对扭转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MRI定位手术靶点,微电极脑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在术中对靶点进行功能确认,对16例扭转痉挛病人同时行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采用Burke扭转痉挛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 目的评估脑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对扭转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MRI定位手术靶点,微电极脑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在术中对靶点进行功能确认,对16例扭转痉挛病人同时行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采用Burke扭转痉挛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手术疗效定量评估。结果病人术后全身各部位症状(包括四肢、躯干、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改善率分别为(27.5±6.8)%(、61.2±1.9)%(、71.3±6.5)%。结论应用立体定向双侧丘脑底核电刺激术治疗扭转痉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性肌 张力障碍 立体定位技术 丘脑底核 深部脑刺激法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与胶质瘤 被引量:5
9
作者 徐舒 岳志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382-384,共3页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存在于造血组织中,通过促红细胞生成受体(EPRO)来维持红细胞的生成,研究显示:EPO同样存在于许多非红系肿瘤和肿瘤细胞系中。近年来有关人脑胶质瘤中EPO及其受体表达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文对EPO及其受体与脑胶...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存在于造血组织中,通过促红细胞生成受体(EPRO)来维持红细胞的生成,研究显示:EPO同样存在于许多非红系肿瘤和肿瘤细胞系中。近年来有关人脑胶质瘤中EPO及其受体表达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本文对EPO及其受体与脑胶质瘤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生成素 受体 重组 神经胶质瘤
下载PDF
丘脑底核脑深部刺激术的参数设置及调整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秀峰 周晓平 +4 位作者 胡小吾 王来兴 曹依群 郝斌 倪宝英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术中、术后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调整。方法回顾采用STN-DBS治疗的62例帕金森病病人的病历资料,对病人术中及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进行分析。结果32例行单侧手术者均接受单极刺激;30例行...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术中、术后脉冲发生器的参数调整。方法回顾采用STN-DBS治疗的62例帕金森病病人的病历资料,对病人术中及术后刺激参数的调整进行分析。结果32例行单侧手术者均接受单极刺激;30例行双侧手术病人中,接受双侧双极刺激25例,双侧单极刺激2例,一侧单极刺激、另一侧双极刺激3例。7例触点调整均为上移。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运动评分改善率双侧刺激优于单侧刺激。本组刺激参数为:电压双极1~4V,单极1~3.5V;脉宽60~120μs;频率180~190Hz。结论STN-DBS术后病人采用适当刺激参数可获得安全可靠的疗效,电压调整对PD症状控制作用明显,脉宽及频率的调整相对较少;双侧刺激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参数
下载PDF
腰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脑脊液漏 被引量:1
11
作者 江志静 周晓平 曹依群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 引流术 脑脊液鼻漏 脑脊液耳漏 脊椎穿刺
下载PDF
血管重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建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85-386,共2页
在各种颅内疾病中。颅内动脉瘤是最为凶险的一类,为此,人们对于治疗这一疾病的努力从未停止。传统手术治疗动脉瘤时,需解剖脑组织后行动脉瘤夹闭。但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病,脑组织并无病变,因此.避开脑组织直接针对动脉瘤进行... 在各种颅内疾病中。颅内动脉瘤是最为凶险的一类,为此,人们对于治疗这一疾病的努力从未停止。传统手术治疗动脉瘤时,需解剖脑组织后行动脉瘤夹闭。但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血管病,脑组织并无病变,因此.避开脑组织直接针对动脉瘤进行治疗,避免脑组织的无谓损伤.在理论上是最为直接和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脑血管重建术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老年人上矢状窦中部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13
作者 王来兴 岳志键 +4 位作者 周晓平 刘建民 林富禄 方亦斌 张煜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6期277-278,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矢状窦中部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上矢状窦中部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全麻下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23例,Ⅱ级切除9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老年人上矢... 目的探讨老年人上矢状窦中部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老年上矢状窦中部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全麻下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23例,Ⅱ级切除9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老年人上矢状窦中部脑膜瘤通过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脑膜瘤 神经外科手术
下载PDF
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治疗垂体生长激素腺瘤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方亦斌 岳志健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235-236,共2页
生长激素受体拮抗剂培维索孟是一种治疗生长激素腺瘤的新药,其通过阻止生长激素与生长激素受体结合,阻止后续的信号转导过程,降低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以达到治疗目的。其与生长抑素类似物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关键词 垂体肿瘤 培维索孟 生长激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受体 促生长素
下载PDF
深部电刺激脑内靶点在帕金森病中的应用
15
作者 曹依群 周晓平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280-282,共3页
本文综述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常用靶点的临床应用,目前常用靶点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im),苍白球内侧(GPi)和丘脑底核(STN),根据病人症状可选择不同靶点。VimDBS对单纯震颤的帕金森病有显著疗效,GPiDBS和STNDBS适用于既有震颤和... 本文综述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常用靶点的临床应用,目前常用靶点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im),苍白球内侧(GPi)和丘脑底核(STN),根据病人症状可选择不同靶点。VimDBS对单纯震颤的帕金森病有显著疗效,GPiDBS和STNDBS适用于既有震颤和僵硬的帕金森病病人,又适用于运动迟缓和异动症病人,术后可逐渐减少服用多巴胺的剂量。目前认为STNDBS缓解震颤和僵硬疗效要优于GPi和VimDBS,研究表明STNDBS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它抑制了STN的过度兴奋,使谷氨酸的释放减少,降低对投射区域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少了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延缓帕金森病的进展,可作为DBS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深部电刺激 帕金森病 丘脑底核 谷氨酸 多巴胺能神经元 靶向治疗
下载PDF
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对吗啡诱导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倪伟刚 周晓平 +2 位作者 胡小吾 姜秀峰 曹依群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511-513,共3页
目的研究高频电刺激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对吗啡诱导戒断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分析NAc在大鼠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方法26只雄性SD大鼠通过吗啡强化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后,13只予以120Hz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吗啡刺激组),另13只予以假... 目的研究高频电刺激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NAc)对吗啡诱导戒断大鼠觅药行为的影响,分析NAc在大鼠成瘾行为中的作用。方法26只雄性SD大鼠通过吗啡强化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后,13只予以120Hz高频电刺激伏隔核(吗啡刺激组),另13只予以假刺激(吗啡假刺激组)。15d后给予注射吗啡,诱导大鼠恢复位置偏爱行为,测量并比较两组的位置偏爱得分。结果吗啡电刺激组大鼠在注射吗啡诱导下不易恢复对吗啡的条件性位置偏爱,位置偏爱得分为(237.59±79.89)s,吗啡假刺激组为(441.29±212.68)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刺激NAc能阻断注射吗啡诱导戒断大鼠恢复觅药行为。在成瘾药物诱导戒断动物觅药行为的过程中,NAc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伏隔核 电刺激 条件性位置偏爱
下载PDF
世界神经介入最新进展∶第十届世界神经介入联合会大会会议纪要
17
作者 杨鹏飞 刘建民 赵文元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5期42-44,共3页
关键词 神经介入 世界 放射科医师 大会主席 神经外科 神经内科 加拿大
原文传递
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18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3 位作者 杨鹏飞 洪波 许奕 赵文元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5期3-8,共6页
目的探讨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输送至载瘤动脉动脉瘤段,先填塞部分弹簧圈后再释放支架)治疗的153例178个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及... 目的探讨支架后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技术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间支架后释放技术(支架输送至载瘤动脉动脉瘤段,先填塞部分弹簧圈后再释放支架)治疗的153例178个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支架植入技术操作程序,临床和造影结果。结果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76枚、Enterprise支架72枚、LEO支架33枚。术后即刻完全栓塞136个动脉瘤(76.4%),瘤颈残留29个(16.3%),部分栓塞13个(7.3%)。术中弹簧圈拉丝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平均术后9.3个月后DSA随访74例,MRA随访44例,显示3例动脉瘤再通。结论支架后释放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动脉瘤颈覆盖率而达到血管重建目的,使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安全性和疗效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支架
原文传递
脑供血动脉闭塞与颅内动脉瘤形成关系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杨鹏飞 刘建民 +4 位作者 黄清海 杨志刚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5期13-16,共4页
目的初步评价脑供血动脉闭塞与颅内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供血动脉闭塞伴有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11枚,多发... 目的初步评价脑供血动脉闭塞与颅内动脉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分析了8例脑供血动脉闭塞伴有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单侧颈内动脉闭塞7例,双侧颈内动脉及一侧椎动脉同时闭塞1例。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11枚,多发动脉瘤患者3例,所有动脉瘤均位于Willis环,其中9枚动脉瘤采用了血管内栓塞治疗,致密栓塞5例,本组病例未发生技术相关并发症。临床随访9个月~14年,提示所有患者出院后病情稳定,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结论脑供血动脉闭塞后代偿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颅内动脉瘤的生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供血动脉闭塞 血流动力学 颅内动脉瘤
原文传递
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早期脑损伤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磊 黄清海 刘建民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09年第5期34-41,共8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早期脑损伤(EBI)指的是从初次出血那刻起到血管痉挛发生之前大脑内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最新研究认为,EBI可能才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它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缺血途径、凋亡途径、炎症途径等,导致细胞的死亡,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早期脑损伤(EBI)指的是从初次出血那刻起到血管痉挛发生之前大脑内发生的一系列改变。最新研究认为,EBI可能才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它通过各种途径,包括缺血途径、凋亡途径、炎症途径等,导致细胞的死亡,血脑屏障(BBB)的破坏,脑水肿和神经元的直接损伤。未来针对EBI的治疗将为SAH患者提供一个可行性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