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骨肉瘤^(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及预后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冯瑾 王争明 +1 位作者 张连娜 杨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77-382,387,共7页
目的探讨骨肉瘤18F-FDG PET/C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评价骨肉瘤患者预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的同机PET/CT影像学特点,获得肿瘤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CT值,计算肿瘤体积;根据有无... 目的探讨骨肉瘤18F-FDG PET/C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评价骨肉瘤患者预后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的同机PET/CT影像学特点,获得肿瘤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CT值,计算肿瘤体积;根据有无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计算无病生存时间;比较CT表现为不同组织成分的SUVmax,分析各部位SUVmax与对应CT值的相关性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8例CT表现为骨质破坏、20例斑片样或棉絮样低密度瘤骨、24例软组织肿块及16例骨膜反应均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17例象牙质等高密度瘤骨呈低摄取。高密度瘤骨SUVmax低于骨质破坏、低密度瘤骨、软组织肿块SUVmax(F=5.196,P<0.01)。骨质破坏、低密度瘤骨、高密度瘤骨、软组织肿块SUVmax与对应的CT值呈负相关(r=-0.315,P<0.01)。30例患者平均无瘤生存时间为(36.9±14.9)个月。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SUVmax≥9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较SUVmax<9患者长(χ2=0.696,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SUVmax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Wald=4.213,P<0.05)。结论 18F-FDG PET/CT实现了对原发性骨肉瘤解剖结构改变和代谢变化的优势互补,结合半定量分析有助于找到复杂结构肿瘤中生物活性最高的部分,低密度/高代谢瘤骨提示高度恶性;骨肉瘤原发病灶的SUVmax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预后
下载PDF
吡格列酮降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血栓事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学诚 赵全明 +9 位作者 李德鹏 刘瑜 郑虹 李丽琴 张明多 张玉慧 闫云峰 冯婷婷 赵欣 李昕禾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3期218-222,共5页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是否具有改善斑块易损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药物干预组(n=10),对照组(n=10)。采用间断高脂饲养方法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斑块破裂激发试验。药物...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是否具有改善斑块易损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20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药物干预组(n=10),对照组(n=10)。采用间断高脂饲养方法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进行斑块破裂激发试验。药物干预组于第1-18周在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 mg獉kg-1獉d-1)。于实验初期、中期、晚期分别留取血液标本进行MMP-9浓度测定。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处死动物,留取主动脉标本进行HE染色、巨噬细胞RAM-11及新生血管CD-31免疫组化染色,使用NIS-Elements AR Analysis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斑块形态,测定斑块面积,进行巨噬细胞、新生血管计数。结果:实验中期及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均较对照组低[(2.25±0.11)vs.(2.60±0.19),P=0.040;(2.27±1.17)vs.(2.70±0.37),P=0.010]。实验晚期,药物干预组血清MMP-9浓度较对照组低[(2.27±1.17)vs.(2.70±0.37),P=0.010]。斑块破裂激发试验后,药物干预组组血栓形成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4.62%vs.39.07%,P=0.000)。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小[(0.029±0.018)vs.(0.186±0.093),P=0.033]、巨噬细胞浸润少[(8.800±3.936)vs.(30.130±4.188),P=0.003]、新生血管数量少[(80.267±13.094)vs.(162.637±73.112),P=0.022]。结论:吡格列酮通过降低斑块内炎症程度提高斑块的稳定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格列酮 易损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