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手术联合细胞治疗皮肤型黑色素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启婷 赵华 +2 位作者 李文明 曹晓卉 贾绍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7-962,共6页
目的探讨利用手术治疗结合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皮肤型黑色素瘤(MM)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59例皮肤型MM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为手术后行DC-CIK细胞治疗,对照组为术后配合姑息... 目的探讨利用手术治疗结合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皮肤型黑色素瘤(MM)的临床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59例皮肤型MM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为手术后行DC-CIK细胞治疗,对照组为术后配合姑息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出现的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优于对照组(P=0.0287),无进展生存期(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年生存率远高于对照组(P=0.012),5年生存率虽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细胞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手术治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可延长MM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皮肤型黑色素瘤
下载PDF
DC-CIK细胞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 被引量:5
2
作者 江龙委 贾蒙 +3 位作者 黄伟谦 姚露 胡建华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评价DC-CIK细胞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行DC-CIK细胞治疗的29例晚期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EB病毒VCA-IgA... 目的:评价DC-CIK细胞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行DC-CIK细胞治疗的29例晚期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EB病毒VCA-IgA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29例鼻咽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0,疾病控制率为65.5%,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1~4年生存率都为68.0%,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后29例患者的外周血EB病毒VCA-IgA抗体显著低于治疗前[(30.88±3.91)U/ml vs(49.86±5.02)U/ml,P<0.05)]。经细胞治疗后CD8^+T细胞显著上升(P<0.05)、CD4^+/CD8^+T细胞比值显著下降(P<0.05)。结论:DC-CIK细胞治疗转移性鼻咽癌安全、可行,能产生一定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转移性鼻咽癌 细胞免疫治疗
下载PDF
胃癌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启婷 郑劼 +3 位作者 江龙委 娄金书 高作文 贾绍昌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302-306,共5页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对我国居民健康存在严重威胁。一直以来胃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化疗为主,虽可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临床疗效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肿瘤...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对我国居民健康存在严重威胁。一直以来胃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化疗为主,虽可使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临床疗效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人工干预,激发和调动自身的免疫机制,从而清除与杀伤体内的肿瘤细胞。虽然该治疗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取得的积极成果让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的应用中获得了一定的地位。寻找合理有效的免疫治疗方法是未来胃癌治疗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就胃癌的免疫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免疫治疗 化疗 联合疗法
下载PDF
自体DC-CIK细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艾月琴 赵华 +1 位作者 江龙委 贾绍昌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30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OK)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4年3月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经传统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肾癌患者24例,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OK)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肾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4年3月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经传统治疗失败后的晚期肾癌患者24例,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PBMCs经体外诱导培养成DC和CIK细胞。对患者进行自体DC细胞和CIK细胞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示CD3^+为(67.80±8.50)%,CD4^+为(40.40±7.71)%,CD4^+/CD8^+为(1.89±0.53)%,较治疗前[(55.97±11.71)%、(30.18±8.33)%、(1.08±0.60)%1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21、0.011)。而治疗后CD8^+T淋巴细胞比例为(17.34±4.52)%,CD4^+CD25m醒细胞比例为(4.57±1.56)%,较治疗前[(25.41±6.22)%、(7.12±1.71)%]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34)。2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例(8.3%),部分缓解(PR)4例(16.7%),病情稳定(SD)15例(62.5%),病情进展(PD)3例(12.5%);治疗有效率(RR)为25.0%,疾病控制率(DCR)为87.5%。结论索拉菲尼联合DC-CIK细胞免疫治疗晚期肾癌是安全的,即使在传统治疗疗效不佳或失败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索拉菲尼 晚期肾癌
下载PDF
DC-CIK细胞治疗晚期肾癌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孔丹丹 江龙委 +9 位作者 郑劼 张启婷 张燕 艾月琴 张闯 赵华 高艳荣 李文明 胡建华 贾绍昌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515-1521,共7页
目的晚期肾癌患者生存率较低,对放化疗敏感性不高,本课题组回顾性分析自体DC-CIK细胞治疗肾透明细胞癌术后患者72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胆固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1-08-12-2016-04-28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生物... 目的晚期肾癌患者生存率较低,对放化疗敏感性不高,本课题组回顾性分析自体DC-CIK细胞治疗肾透明细胞癌术后患者72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胆固醇的相关性。方法采集2011-08-12-2016-04-28解放军第八一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72例肾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经实验室体外诱导培养成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通过肾癌786-0细胞裂解物负载后与CIK分别回输到患者体内,观察DC-CIK细胞治疗肾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72例肾癌患者经DC-CIK细胞免疫治疗后,数据不全及失访30例,剩余42例客观缓解率为33.33%,疾病控制率为73.81%;1年生存率为83%,2年生存率为55%,3年生存率为40%。与治疗前相比,甘油三酯水平升高[(1.58±0.74)mmol/L vs(2.46±1.94)mmol/L,t=-3.216,P=0.003],末次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3^+CD8^+细胞比例升高[(22.88±6.76)% vs(25.60±8.69)%,t=-2.760,P=0.009],CD4^+CD25^+细胞、CD3^+CD4^+细胞和CD4^+CD8^+比例下降,分别为[(3.51±1.23)% vs(3.05±1.27)%,t=2.318,P=0.026]、[(36.00±11.34)% vs(32.80±10.88)%,t=2.828,P=0.028]、[(1.76±0.88) vs(1.46±0.72),t=3.086,P=0.04]。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晚期肾癌患者血清甘油三酯与B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87,P=0.011,高密度胆固醇与NK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62,P=0.018),高密度胆固醇与调节性T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303,P=-0.049)。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细胞治疗周期、治疗前KPS评分为DC-CIK治疗肾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KPS评分是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对于肾癌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多次治疗可能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血清胆固醇代谢水平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肾癌 T淋巴细胞亚群 血脂
原文传递
树突状细胞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艾月琴 高艳荣 +5 位作者 蔡凯 张闯 孟思竹 郭树霖 张燕 贾绍昌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14年第7期442-445,450,共5页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传统治疗失败的恶性腹腔积液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组(22例)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目的 观察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传统治疗失败的恶性腹腔积液患者的治疗情况.治疗组(22例)采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体外诱导培养成DC和CIK细胞.将DC和CIK细胞混匀后进行腹腔灌注,隔日1次,共3次;对照组(29例)仅进行姑息性穿刺排出腹腔积液及利尿处理.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参照WHO癌性积液疗效评价标准和常见不良反应评价标准(NCI-CTCAE v4.0)评价近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根据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QOL)改变.结果 治疗组外周血中CD4+ 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例升高较对照组缓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RR) 40.9%(9/22),疾病控制率(DCR) 77.3%(17/22),对照组RR为10.3%(3/29),DCR为27.6%(8/29),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组QOL改善13例(59.1%),稳定5例(22.7%),降低4例(18.2%);对照组QOL改善3例(10.3%),稳定5例(17.2%),降低21例(72.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结论 DC疫苗联合CIK细胞腹腔灌注治疗恶性腹腔积液是安全的,即使在传统治疗效果不佳或失败时也可以取得一定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腹腔积液 恶性肿瘤
原文传递
胃癌疫苗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孔丹丹 郑劼 +3 位作者 江龙委 娄金书 高作文 贾绍昌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399-1404,共6页
目的胃癌疫苗是将肿瘤抗原以多种形式导入患者体内,激活机体对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达到控制和清除肿瘤的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胃癌预防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疫苗、治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 目的胃癌疫苗是将肿瘤抗原以多种形式导入患者体内,激活机体对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达到控制和清除肿瘤的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胃癌预防性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疫苗、治疗性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以及其他治疗性疫苗,包括多肽疫苗、DNA疫苗、肿瘤抗原疫苗和胃癌干细胞疫苗等的研究进展。方法采用PubMed、Web of Science、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胃肿瘤、癌症疫苗"等为关键词,检索1997-01-2017-01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胃癌的发生发展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荟萃分析等;(2)胃癌的DC疫苗以及其他疫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3)发表年限较近的文章。剔除标准:(1)文献中所研究的胃癌治疗方法非疫苗治疗;(2)发表年限较久远的文章;(3)重复性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纳入分析34篇文献。结果 HP感染与胃癌有着密切的关系,预防性HP疫苗以及治疗性DC疫苗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正在进行,并且大量研究证明胃癌疫苗可以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其他治疗性疫苗也正在研究进展中。由于缺乏大型多中心临床研究,各种疫苗的有效性尚存争议。结论胃癌疫苗是胃癌防治的新策略,有望成为胃癌防治的有效措施,其存在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疫苗 胃肿瘤 树突细胞 螺杆菌 幽门 综述文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