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剂量递增静脉输注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傅青春 姜舒 +14 位作者 王晓今 罗朝霞 倪鎏达 叶圣勤 李莉 陈进进 施莉琴 汪照静 周丰 刘沐芸 臧祖胜 佳娜 李震宇 胡祥 陈成伟 《肝脏》 2014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剂量递增外周静脉输注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采用开放、剂量递增的方法进行前瞻性的安全性研究,随访观察期1年。入组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通过外周静脉输注hUCMSCs,... 目的探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剂量递增外周静脉输注治疗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观察其疗效。方法采用开放、剂量递增的方法进行前瞻性的安全性研究,随访观察期1年。入组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通过外周静脉输注hUCMSCs,输注剂量分为三个级别,即5×107个/次、1×108个/次和2×108个/次,从低剂量级开始,每个级别患者需接受3次同等剂量细胞的输注,按严格规定进行剂量升级。相关不良事件(AE)评价采用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NCI-CTC AE4.0标准。干细胞制备有严格质控,每次输注的干细胞均可溯源。试验严格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规范(GCP)进行观察和随访。结果 (1)共20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纳入研究,显示静脉途径输注hUCMSCs有良好耐受性,最大耐受剂量为2×108个/次;(2)输注后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肾功能等均无异常;(3)20例患者共观察到516次AE,最常见与干细胞输注可能相关不良事件有发热、胆红素升高、PT延长、血小板降低等,AE的发生率不随细胞剂量升高而升高;(4)共观察到21起严重不良事件(SAE),仅1例SAE(PT延长)与hUCMSCs输注可能有关,且4 d内自行缓解,该患者至今存活;(4)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SF-36评分由基线109上升至127,P<0.05);(5)肝功能改善:前白蛋白由基线74.55 mg/L上升至104.61 mg/L(P<0.01);白蛋白由基线29.50 g/L上升至34.94 g/L(P<0.01);白球蛋白比由基线1.01上升至1.22(P<0.01);TBil由基线52.59μmol/L下降至40.02μmol/L;CTP评分由基线9.10下降至7.61(P<0.05);MELD评分由基线15.18下降至13.46。(6)1年生存率90%,随访至2年时无一例发生肿瘤。结论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静脉途径输注hUCMSCs是安全的,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hUCMSCs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善患者临床表现。随访2年无肿瘤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代偿性肝硬化 安全性
下载PDF
血清抗HBc-IgM检测值对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周丰 姜婷 +5 位作者 李莉 杨峻 施莉琴 傅青春 王晓今 倪鎏达 《肝脏》 2016年第7期564-566,共3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CHB-AE)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抗HBc-IgM抗体滴度值(s/co值)对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入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共155例。其中124例...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成人急性乙型肝炎(AHB)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CHB-AE)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抗HBc-IgM抗体滴度值(s/co值)对急性乙型肝炎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入院的乙型肝炎患者共155例。其中124例确诊为AHB,31例为CHB-AE。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临床数据,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指标。绘制s/co值在区分AHB和CHB-A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得到s/co值在区分AHB与CHB-AE的cut-off值。结果(1)AHB组和CHB-AE组患者血清ALT均值分别为(1564±1037)IU/L和(695±553)IU/L,两组间ALT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2)AHB组1月内HBsAg定量明显下降者有89例,约占入院HBsAg阳性患者的61%,CHB-AE组中无明显下降的病例;(3)AHB组的s/co值明显高于CHB-AE组。结论 AHB和CHB-AE组的s/co值测定可有效区分AHB和CHB-AE患者,当s/co值>11.79,患者为AHB的可能性较大,若同时伴有高水平ALT且HBsAg定量在1个月内明显下降,更支持AHB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 抗HBC-IGM
下载PDF
人脂肪干细胞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疗效的探索 被引量:2
3
作者 金银鹏 陈光风 +8 位作者 傅青春 刘小青 程明亮 王晓今 陈成伟 吴银霞 江甫柱 李莉 周桁 《肝脏》 2013年第8期530-535,共6页
目的探讨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生存和肝功能重建的影响,了解其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及促进受体肝脏再生的作用。方法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hADSC;30只SD大鼠用D-氨基半乳糖(D-gal)... 目的探讨人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hADSC)对急性肝衰竭大鼠生存和肝功能重建的影响,了解其在急性肝衰竭大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及促进受体肝脏再生的作用。方法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hADSC;30只SD大鼠用D-氨基半乳糖(D-gal)构建急性肝衰竭模型,随机分为hADSC治疗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治疗组经脾尾注射5×106个hADSC,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PBS,动态检测肝功能指标和肝组织学表现,观察动物生存情况。用表达ZsGreen的慢病毒感染hADSC,20只肝衰竭大鼠随机分为脾脏移植组和股静脉移植组,分别经脾尾和股静脉注入5×106个hADSC,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ADSC在大鼠心、肝、脾、肾、肺等器官的分布和迁移情况。检测肝、脾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结果体外分离人体脂肪组织培养获得的hADSC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并可分化成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和骨细胞;肝衰竭模型中脾脏移植组大鼠总体病死率(13.3%)明显低于PBS对照组(40%),血清ALT和AST等指标显著低于PBS对照组,肝组织学明显改善,Ki-67表达和TUNNEL检测提示移植组肝细胞再生明显,凋亡受抑制;hADSC经脾脏、股静脉途径移植后,大部分细胞迁移至肝脏、脾脏及肺部,其中经股静脉移植组细胞向肝脏趋化的效率更高。结论体外分离脂肪组织通过贴壁培养可获取hADSC;经脾脏和股静脉途径移植hADSC均可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抑制凋亡,改善肝衰竭大鼠肝功能,提高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D-氨基半乳糖 人脂肪干细胞 细胞移植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