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制备更接近临床血栓形成的可行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辉 王岭 +3 位作者 陈江浩 杨华 李青 张静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4期2001-2002,共2页
目的为研究腔内超声溶栓对动物模型静脉血栓的疗效而评价一种制备静脉血栓模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犬20只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犬一侧后肢股静脉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实验侧行股静脉近、远端分别结扎,人为造成犬后肢股静脉血流缓慢;对... 目的为研究腔内超声溶栓对动物模型静脉血栓的疗效而评价一种制备静脉血栓模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犬20只采用自身对照研究,犬一侧后肢股静脉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侧。实验侧行股静脉近、远端分别结扎,人为造成犬后肢股静脉血流缓慢;对照侧行手术,但不结扎血管。然后于术后第1,4,7天分别观察犬后肢变化,切取血管标本做病理观察,了解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实验侧全部出现后肢肿胀,轻微跛行,病理切片显示:6条静脉全部都形成血栓;对照侧没有出现后肢肿胀及跛行,6条静脉都无血栓形成。第4,7天实验侧后肢肿胀加重,跛行,病理切片显示:实验侧14条静脉血栓充满管腔,为混和血栓;对照侧没有出现后肢肿胀及跛行,14条静脉无血栓形成。结论采用静脉单纯结扎法制备犬静脉血栓模型,血栓形成更接近临床血栓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制备 动物模型 疗效 静脉单纯结扎法
下载PDF
MUC1基因免疫抑制H22肝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袁时芳 王岭 +3 位作者 李开宗 颜真 韩苇 张英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9期1322-1325,共4页
目的:观察MUC1基因免疫对H22肝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将构建的MUCl基因疫苗pcDNA3.1-MUC1免疫 Balb/c小鼠,每次 100μg,3 wk/次,共3次,最后一次基因免疫后 3wk,接种表达MUC1的H22肝癌细胞。2 wk后观察、... 目的:观察MUC1基因免疫对H22肝癌生长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股四头肌肌肉注射法将构建的MUCl基因疫苗pcDNA3.1-MUC1免疫 Balb/c小鼠,每次 100μg,3 wk/次,共3次,最后一次基因免疫后 3wk,接种表达MUC1的H22肝癌细胞。2 wk后观察、记录肿瘤的生长情况。于肿瘤细胞接种后43 d,处死全部动物,称肿瘤的质量。荷瘤小鼠的瘤组织常规HE染色。结果:肿瘤细胞接种后43d,MUC1预防组,质粒pcDNA3.1对照组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H22肝癌大小分别为547±59mm^3,1185±84mm^3和1220±95 mm^3(P<0.01);平均瘤质量分别为 1.87 ± 0.96 g,4.19 ±1.34 g和4.23±1.32 g(P<0.01);pcDNA3.1对照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100%可见瘤体形成,肿瘤生长,而MUC1基因疫苗预防组仅见50%(5/10)的小鼠有瘤体形成,与对照组相比,MUC1预防组H22肝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P<0.01);MUC1预防组小鼠免疫保护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与pcDNA3.1对照组相比,MUC1 DNA疫苗预防组鼠H22肝癌组织大量坏死。结论:MUC1基因免疫显著抑制H22肝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C1基因 免疫抑制 H22细胞 肝癌 股四头肌 肌肉注射法 小鼠
下载PDF
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辉 王岭 +4 位作者 李开宗 凌瑞 孙宝华 马福成 李晓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9期47-49,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集献血员抗凝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基础。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5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采集献血员抗凝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在含有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20μg/L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4μg/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199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分别在培养的第6和14天,流式细胞仪检测其KDR,CD133,CD34和vWF阳性率,并通过检测其对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的吸附和内吞DiI-acLDL来进行细胞功能学的鉴定。结果: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第6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133,CD34和vWF,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46.4±9.3)%、(33.8±11.7)%、(73.5±6.3)%和(38.9±8.2)%,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②培养第14天的贴壁细胞表达KDR,CD34和vWF,不表达CD133,流式细胞仪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81.5±7.6)%、(88.9±5.4)%和(78.3±13.6)%,能特异性吸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结论: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内皮祖细胞,为自体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流式细胞术 单核细胞
下载PDF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移植对肢体缺血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辉 李南林 +5 位作者 袁时芳 陈江浩 李永平 贠军 易军 王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9期9194-9197,共4页
背景:内皮祖细胞移植为肢体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改善肢体缺血的作用。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6d后,检测其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并将荧... 背景:内皮祖细胞移植为肢体缺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目的:研究人外周血来源内皮祖细胞移植对改善肢体缺血的作用。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扩增6d后,检测其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的表达,并将荧光染料标记后的贴壁细胞通过缺血局部多点注射移植到后肢缺血的裸鼠动物模型体内,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出的贴壁细胞可表达内皮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物CD133、CD3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说明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可诱导出内皮祖细胞。移植内皮祖细胞后裸鼠缺血后肢的坏死情况和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改善(P<0.05);在缺血后肢肌肉石蜡切片中可见分散不均的红色和黄绿色荧光标记的内皮祖细胞的掺入。表明移植的内皮祖细胞可以定向整合到缺血局部,改善裸鼠的后肢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CD133 CD34 移植 外周血 缺血 干细胞
下载PDF
核素扫描评估空气气压泵式肢体循环驱动仪改善乳腺癌术后的上肢淋巴水肿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晓军 王岭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4329-4332,共4页
目的:观察压力循环驱动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并以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方法:①分组:48例患者为2005-11/2006-07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内分泌外科乳腺癌术后出现上肢水肿的住院患者,根... 目的:观察压力循环驱动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并以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评估治疗效果。方法:①分组:48例患者为2005-11/2006-07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内分泌外科乳腺癌术后出现上肢水肿的住院患者,根据患侧上肢水肿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②治疗:所有患者应用FLOWTRONR肢体循环驱动仪(英国Huntleigh Healthcare(Luton) Limited公司产品)进行治疗,轻、中、重度水肿组充气压力分别为为5.3,6.7,8kPa,充气时间均为60s,放气时间均为30s,30min/次,2次/d,连续治疗3周。③评估:治疗前后测量上臂周径,计算患侧和健侧差值,治疗后差值减少≥25%为有效;治疗前随机抽选15例在治疗前后分别行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观察淋巴流量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侧肢体周径:轻度和中度水肿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轻度水肿组:(27.2±1.3),(28.8±1.6)cm;中度水肿组:(28.3±1.6),(31.1±1.4)cm;P均<0.01]。②疗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42/48),其中轻、度水肿组有效率分别为96%(23/24),90%(18/20),重度水肿组4例仅1例有效。③双侧上肢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治疗前患测淋巴流量明显低于健侧,而治疗后两者时间-放射性曲线近似重合。结论:对于乳腺癌术后的轻、中度上肢淋巴水肿,肢体压力循环驱动治疗是一种简便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能显著减轻患肢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上肢 淋巴 水肿 治疗 放射性核素扫描
下载PDF
人多形上皮黏蛋白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融合构建双基因多表位抗原的真核共表达质粒(英文)
6
作者 袁时芳 师长宏 +5 位作者 晏伟 李南林 吕勇刚 王廷 王岭 张英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2期8397-8400,共4页
背景:一些实验已经证明在同一载体上构建含多个基因的共表达载体,可提高转染和表达效率。目的:利用多形上皮黏蛋白(polymorphic epithelial mucin,MUC1)多肽骨架中含有许多连续重复系列,构建人MUC1重复序列串联体基因与巨噬细胞集落刺... 背景:一些实验已经证明在同一载体上构建含多个基因的共表达载体,可提高转染和表达效率。目的:利用多形上皮黏蛋白(polymorphic epithelial mucin,MUC1)多肽骨架中含有许多连续重复系列,构建人MUC1重复序列串联体基因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基因重组的真核共表达质粒pcDNA3.1(+)-MUC1-GM-CSF,并观察重组质粒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重组体设计实验,于2005-09/2006-1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由英国Taylor-Papadimitriou教授惠赠,pGEM-3zf(-)-GM-CSF质粒、COS-7细胞、pUC18载体及E.coli DH5α为自备,雌性BALB/c小鼠由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将信号肽及编码MUC1基因片段合成、合成的片断经退火等方法获得MUC1基因重复序列串联体,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后,与GM-CSF基因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真核共表达质粒pcDNA3.1(+)-MUC1-GM-CSF。以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及ELISA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结果:酶切鉴定及序列分析表明,重组质粒含有人MUC1重复序列串联体与GM-CSF的融合基因,在COS-7细胞中可检测到MUC1表达,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抗GM-CSF抗体。结论:成功构建了人MUC1基因重复序列串联体与免疫佐剂GM-CSF基因重组成为双基因多表位抗原的真核共表达质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 MUCI GM—CSF 共表达载体 COS-7细胞
下载PDF
乳腺癌发生及其5年生存率与bag-1基因的表达(英文)
7
作者 贠军 王岭 +2 位作者 王廷 凌瑞 易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48-249,i008,共3页
背景:bag-1是一种抗凋亡基因,其分泌蛋白是一种已经被确认的多功能结合蛋白。目前bag-1被认为可以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一种生物标记,但其对乳腺癌预后的评估是否有意义?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bag-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 背景:bag-1是一种抗凋亡基因,其分泌蛋白是一种已经被确认的多功能结合蛋白。目前bag-1被认为可以作为早期诊断乳腺癌的一种生物标记,但其对乳腺癌预后的评估是否有意义?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bag-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设计:以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及正常乳腺组织为研究对象的对照性实验。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管内分泌外科。材料:选择1995-05/2000-05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石蜡包埋组织块100例及2000-03/2000-05手术切除的10例乳腺良性肿瘤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石蜡标本作对照,以上均来自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存档标本。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酶复合物法观察100例乳腺癌与10例乳腺良性肿瘤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石蜡标本切片中bag-1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①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及正常乳腺组织中bag-1表达水平。②不同bag-1表达水平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结果:bag-1在乳腺癌组织中、乳腺良性肿瘤中、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10%,10%,差异有显著性(χ2=29.98,P=0.00);在Ⅰ期、Ⅱ期、Ⅲ期的乳腺癌组织中ba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82%,88%,差异无显著性(χ2=0.61,P=0.75);在导管癌、小叶癌及特殊型癌中ba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85%,80%,差异无显著性(χ2=0.16,P=0.95)。对94例获随访的乳腺癌患者中,bag-1阳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79%,bag-1阴性表达者5年生存率为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χ2=0.07,P=0.04)。结论:bag-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bag-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无关;bag-1可以作为乳腺癌预后的一个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细胞凋亡
下载PDF
肺癌临床分期与肿瘤标志物CEA、CA15-3、NSE和CYFRA21-1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聂书伟 吕勇刚 易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395-398,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与肺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66例,病理分类为腺癌81例,鳞癌44...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与肺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并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66例,病理分类为腺癌81例,鳞癌44例,小细胞癌l4例,腺鳞癌l2例,复合性小细胞癌11例,其他4例;无转移109例,有转移57例。以同期医院体检健康者36例作为正常对照者。用γ放射免疫测定肺癌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CEA、CA15-3、NSE和CYFRA21-1含量,同时比较各期肺癌之间、有无转移之间这些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和阳性率,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Ⅰ期者占10.24%(17/166),Ⅱ期者占7.23%(12/166),Ⅲ期者占36.75%(61/166),Ⅳ期者占45.78%(76/166)。随肺癌分期增加,各肿瘤标志物血清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肺癌分期越晚,肿瘤标志物阳性率越高(P<0.05)。57例(27.67%)肺癌确诊发生转移,转移后肿瘤标志物(CEA、CA15-3和CYFRA21-1)含量明显高于无转移患者(P<0.01)。以对照组和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联合检测CEA、CA15-3、NSE和CYFRA21-1含量优于单一检测,其灵敏度(71.93%)提高和假阴性(28.07%)降低,但特异度(97.25%)、假阳性(2.75%)无明显变化。结论检测CEA、CA15-3、NSE和CYFRA21-1含量对肺癌分期和转移有一定临床意义,联合检测优于单项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临床分期 肿瘤转移 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 糖类抗原15-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细胞角蛋白19片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