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腹腔双套管负压引流术在腹腔严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易伟 陈帆 +2 位作者 朱宏亮 杨志刚 谢先强 《东南国防医药》 2019年第4期352-355,共4页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腹腔严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1例腹腔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应用TAC联合腹腔双...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腹腔严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9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1例腹腔严重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应用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进行治疗(联合治疗组),14例采用传统引流方法及直接关闭腹腔进行治疗(常规治疗组),分析2组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联合治疗组中14例患者腹腔感染得到有效控制,2例患者术后分别出现肠瘘、肠间隙脓肿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常规治疗组中有8例患者术后出现腹部并发症,2例死亡。联合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在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17.6%vs57.1%)、体温([37.6±0.5)℃ vs(38.1±0.5)℃]、心率([88.7±10.7)次/min vs(99.3±13.4)次/min)]、腹内压([17.2±4.0)mmHg vs(25.1±4.0)mmHg]、APACHEⅡ评分([15.6±4.9)分vs(19.8±5.2)分)]、ICU住院时间([7.6±2.2)d vs(11.0±1.9)d)]、总住院时间([23.9±10.3)d vs(36.7±15.8)d)]等方面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TAC联合腹腔双套管持续负压引流技术在严重腹腔感染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引流效果好,可显著降低腹内压及腹部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腹腔关闭 负压封闭引流关闭系统 腹腔双套管 持续负压引流 腹腔严重感染
下载PDF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地奥司明对混合痔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罗来斌 徐志敏 +5 位作者 黄湖南 戴文鹏 林洪武 王克强 邱卫明 车河龙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2年第9期1696-1699,1733,共5页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地奥司明对混合痔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11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7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给予PPH治疗,观察组给予PP...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地奥司明对混合痔患者肛肠动力学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11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7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给予PPH治疗,观察组给予PPH联合地奥司明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症状评分、肛肠动力学指标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记录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直肠感觉阈、直肠耐受量高于对照组,直肠-肛管压力差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肛周出血评分、肛缘水肿评分、肛周瘙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混合痔患者在PPH术后给予地奥司明治疗,可明显改善术后症状和机体肛肠动力学,并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同时还可减少复发率,临床疗效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地奥司明 混合痔 肛肠动力学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易伟 李单 +3 位作者 朱宏亮 陈帆 李苑 谢先强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72-675,共4页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3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1岁。16例手... 目的探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严重胰腺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收治的33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43.1岁。16例手术后采用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纳入联合组,17例采用直接关腹及传统引流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体温、心率、腹内压、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腹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手术后3 d腹内压分别为(11.7±2.6)mmHg(1 mmHg=0.133 kPa)、(11.1±3.2)mmHg、(10.2±3.7)mmHg,均低于对照组(18.1±5.3)mmHg、(15.6±6.2)mmHg、(15.0±6.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住院总时间(29.2±17.8)d、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7.1±3.2)d,均少于对照组(49.5±26.3)d、(11.8±7.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体温降低(-0.1±0.9)℃、心率降低(18.2±17.2)次/min,均高于对照组(-1.2±0.7)℃、(-5.9±17.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8%(3/16),低于对照组52.9%(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4,P=0.041)。结论严重胰腺损伤患者手术后暂时性腹腔关闭联合持续负压吸引在控制腹腔压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严重胰腺损伤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伤口闭合技术 伤口负压治疗 胰腺损伤 腹腔内高压
原文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囊泡经TLR4/NF-κB通路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宏亮 陈帆 +2 位作者 吴豫 易伟 杨志刚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提取OMVs,不同浓度OMVs刺激RAW264.7细胞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 目的:初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对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提取OMVs,不同浓度OMVs刺激RAW264.7细胞后,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分别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NF-κB,IκB)磷酸化水平;siRNA沉默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后,检测细胞中IL-8的分泌水平;最后通过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抑制剂以及NF-κB抑制剂BAY11-7082预处理后OMVs刺激细胞,并检测细胞中IL-8的变化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OMVs(1、5、10μg/mL)刺激处理RAW264.7细胞后,细胞内IL-8及其mRNA表达水平较未刺激组(0μg/mL OMVs)均明显增高[IL-8(1、5、10μg/mL OMVs):(31.54±4.25)pg/mL、(82.04±10.20)pg/mL、(136.30±16.03)pg/mL比(16.42±6.14)pg/mL,t值分别为7.23,8.92和10.76,P值均<0.05;mRNA(1、5、10μg/mL OMVs):(1.25±0.09),(2.34±0.12)、(4.25±0.43)比(1.00±0.07),t值分别为5.24,7.98和9.63,P值均<0.05],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siRNA沉默TLR4后细胞中IL-8分泌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46.07±18.23)pg/mL比(115.50±22.02)pg/mL,t=9.25,P<0.05]。而通过MyD88抑制剂以及NF-κB抑制剂预处理后,RAW264.7细胞内IL-8的分泌水平较处理前也明显减少[MyD88抑制剂预处理后:(54.04±12.02)pg/mL比(134.02±18.01)pg/mL,t=9.72,P<0.05;NF-κB抑制剂预处理后:(51.03±17.01)pg/mL比(142.01±22.02)pg/mL,t=7.21,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OMVs能够通过TLR4以及NF-κB途径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IL-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外膜囊泡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