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立华 杨艺 +6 位作者 魏群 李运军 李文德 高进宝 于斌 赵浩 徐如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38-74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治疗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治疗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联合锁孔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手术前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进行分析,其中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9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手术12例。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Ⅰ、Ⅱ级)18例(85.7%,18/21),次(近)切除(SimpsonⅢ级)3例(14.3%,3/21),术后三维CT显露锁孔骨瓣复位良好,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新增颅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23.8%),其中短暂性滑车神经3例、外展神经1例、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的1例,同时伴有听力障碍加重。术后3个月随访时,11例KPS同术前,7例术后改善,3例加重。KPS平均评分77.14±23.1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恢复良好者19例(KPS≥70),恢复一般2例(KPS〈70)。术后随访3~2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是简便、安全、微创、理想的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和术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颞下锁孔入路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
下载PDF
个体化选择颅底微创锁孔手术入路 被引量:3
2
作者 陈立华 徐如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4,8,共5页
传统经典的颅底入路存在切口大、创伤大、暴露广泛、神经损伤发生率高、并发症多等缺陷。随着微创颅底外科理念的普及和微创技术的成熟,颅底手术不再以单纯追求病灶全切除为目的,不能牺牲神经功能为代价而强调肿瘤的全切率;而是将如何... 传统经典的颅底入路存在切口大、创伤大、暴露广泛、神经损伤发生率高、并发症多等缺陷。随着微创颅底外科理念的普及和微创技术的成熟,颅底手术不再以单纯追求病灶全切除为目的,不能牺牲神经功能为代价而强调肿瘤的全切率;而是将如何减少术中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孔手术入路 锁孔入路 颅底手术 全切率 神经内镜 促进神经 小脑幕 蝶骨嵴 枕骨大孔 乙状窦
下载PDF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听神经瘤:手术原则和时机选择与听力保护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立华 徐如祥 张洪钿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41-246,250,共7页
神经纤维瘤病Ⅱ(NF2)型听神经瘤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不同于散发性听神经瘤,肿瘤形成的时间、类型、体积、数量及部位等因素均存在差异,治疗方案的制定、手术时机的选择和具体的适应证还有些争议。双侧听神经瘤体积的大... 神经纤维瘤病Ⅱ(NF2)型听神经瘤的生物学特性、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不同于散发性听神经瘤,肿瘤形成的时间、类型、体积、数量及部位等因素均存在差异,治疗方案的制定、手术时机的选择和具体的适应证还有些争议。双侧听神经瘤体积的大小、两侧听力受损的程度等诸多因素,均影响手术时机的选择、侧别的选择和听力的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听力保护 神经纤维瘤病 手术原则 耳蜗神经 术后听力 内耳道底 面听神经 肿瘤抑制作用 内听道
下载PDF
积极倡导微侵袭颅底外科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立华 徐如祥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1.传统入路的缺陷:传统的、经典的、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颅底多种手术入路,如眶颧入路、乙状窦前入路、扩大前颅底入路、幕上下联合入路、扩大中颅底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等,尽管暴露很好,但存在创伤大、无效脑暴露过多、神经损伤发... 1.传统入路的缺陷:传统的、经典的、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颅底多种手术入路,如眶颧入路、乙状窦前入路、扩大前颅底入路、幕上下联合入路、扩大中颅底入路、枕下远外侧入路等,尽管暴露很好,但存在创伤大、无效脑暴露过多、神经损伤发生率高、并发症多等缺陷,而且颅底结构的变异(如Labbe静脉等)也增加了手术风险,有时甚至需要牺牲某些正常的解剖和功能。因此,颅底外科医师不断探索与改良低侵袭的颅底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侵袭 颅底外科 手术入路 锁孔手术
下载PDF
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巨大脑膜瘤临床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袁亮 曲瑞杰 +4 位作者 李鹏起 苏鑫洪 闫志强 李文德 陈立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第16期1-6,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疗效。结...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0例(83.3%),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4例(1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7例(29.2%),出现脑干出血1例(4.2%),脑干梗死1例(4.2%),脑脊液漏1例(4.2%),颅内感染1例(4.2%),肺部感染2例(8.3%)。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残余肿瘤明显进展。结论对于中后颅窝和(或)幕上下骑跨的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斜区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 联合锁孔入路
下载PDF
Tf-USPIO纳米微粒的合成及TfR转基因神经干细胞过表达的研究
6
作者 杨志军 白妙春 +2 位作者 张业森 郭永坤 戴宜武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20期3045-3048,共4页
目的合成Tf-USPIO纳米微粒以及建立稳定表达TfR的神经干细胞。方法利用慢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筛选出稳定表达TfR的神经干细胞,运用WB检测其表达水平。将Tf与USPIO进行偶联,合成Tf-USPIO纳米微粒,通过DLS方法测出USPIO和Tf... 目的合成Tf-USPIO纳米微粒以及建立稳定表达TfR的神经干细胞。方法利用慢病毒转染神经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筛选出稳定表达TfR的神经干细胞,运用WB检测其表达水平。将Tf与USPIO进行偶联,合成Tf-USPIO纳米微粒,通过DLS方法测出USPIO和Tf-USPIO的直径分别为(36±0.7)nm,(43.5±0.08)nm。结果慢病毒成功的转染神经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器筛选出稳定表达的神经干细胞,并用WB证实了TfR的过表达;通过偶联的方法合成了稳定的Tf-USPIO微粒。结论成功构建了TfR神经干细胞系,合成出稳定的Tf-USPIO纳米微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 转铁蛋白受体 慢病毒载体 干细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持续植物状态微意识病人脑深部电刺激术围术期的护理 被引量:1
7
作者 白妙春 戚玉英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7年第3期886-887,共2页
总结55例脑深部电刺激疗法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微意识病人的术后护理,通过规范的术前术后护理,术后昏迷恢复量表平均分数较术前提高3分,最高的提高5分,认为围术期护理对提高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持续性植物状态微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持续植物状态 微意识状态 脑深部电刺激术 术前护理 术后护理 围术期
下载PDF
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8
作者 高进保 李学真 +2 位作者 李文德 李运军 陈立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1325-1329,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此类均使用动态颅内压监测技术。结果颅内压监测5~13d,平均7.1d,未发现导管放置引发的颅内血肿。颅内感染2例,选择... 目的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此类均使用动态颅内压监测技术。结果颅内压监测5~13d,平均7.1d,未发现导管放置引发的颅内血肿。颅内感染2例,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GOS评分:良好8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高血压小脑出血手术治疗中,使用动态颅内压监测技术,可减少脱水药物的过量使用,早期发现术后再出血和脑梗死,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监测 高血压脑出血 小脑出血 脑梗死 重型颅脑损伤
下载PDF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如何选择手术时机和适应证 被引量:7
9
作者 陈立华 徐如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241-244,共4页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 BSCM)因瘤内反复出血或缓慢渗血,导致肿瘤体积急性或缓慢增大,压迫脑干内重要神经核团及上、下行传导束,引起颅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运动和感觉等神经功能缺失,若不及时采取...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Brainstem cavernous malformation, BSCM)因瘤内反复出血或缓慢渗血,导致肿瘤体积急性或缓慢增大,压迫脑干内重要神经核团及上、下行传导束,引起颅神经功能障碍,以及运动和感觉等神经功能缺失,若不及时采取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可因肿瘤再次出血或多次出血,诱发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性加重。早期报道BSCM保守治疗死亡率可高达20%;目前,BSCM手术治疗的肿瘤全切除率可达95%以上,其死亡率降至0~1.9%。手术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保守治疗,这已成为共识,而如何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最佳的手术时机是决定手术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适应证 手术时机 CAVERNOUS 神经功能障碍 肿瘤体积 神经功能缺失 手术切除病灶
下载PDF
脑室线性结构变化与严重意识障碍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10
作者 陶庆霞 杨艺 +6 位作者 何江弘 夏小雨 张昊驹 王植海 孙恺 王勇 王翀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19-423,共5页
目的评价脑室线性结构在意识障碍(DOC)患者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的20例DOC患者,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CRS-R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组(UWS)和微意识状态组(M... 目的评价脑室线性结构在意识障碍(DOC)患者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的20例DOC患者,由两名主治医师根据CRS-R评分量表将患者分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组(UWS)和微意识状态组(MCS)。另选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MRI T_1图像的结果,测量数据并探索这些测量指标与CRS-R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UWS组和MCS组的Huckman值和第三脑室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PDI指数和脑室指数则低于对照组(均P<0.05),除Evans值外其余各指标在UWS组和MCS组之间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uckman值和第三脑室宽度与CRS-R评分呈负相关,而PDI指数和脑室指数则相反。结论脑室线性结构测量可以用于DOC患者意识水平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意识障碍 脑室线性结构测量 残余意识水平 CRS-R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梁春阳 张强 +8 位作者 王斌 罗永春 张振海 郭海若 何子俊 马尚 杨阳 沈春森 徐如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267-271,共5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在卒中中心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CD动态监测;采用缺血性脑卒中溶栓(thrombolys...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在卒中中心进行血管内治疗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TCD动态监测;采用缺血性脑卒中溶栓(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分级评分体系评估术前、术后24 h、72 h的血流状况。根据发病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定患者的预后,mRS评分≤2为预后良好,>2为预后不良。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之间的各临床指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动脉内治疗后24 h再通115例(77.0%),72 h再通97例(65.0%);预后良好者95例(63.3%),预后不良者55例(36.7%)。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之间年龄、心脏病史、入院基线NIHSS评分、初治时间、72 h再通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基线NIHSS评分、初治时间及术后72 h再通率与预后相关。结论 TCD监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基于TCD监测评估的血管72 h再通率是临床转归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小脑延髓裂入路在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立华 徐如祥 +5 位作者 魏群 李运军 李文德 于斌 高进宝 赵浩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60-365,共6页
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06例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3例患... 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采用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治疗的106例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3例患者采用双侧小脑延髓裂入路,23例明显偏侧的第四脑室区、脑干肿瘤或小型肿瘤患者经单侧小脑延髓裂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者97例,次全切除者9例;全切除率达91.5%,次全切除率8.5%。术后并发脑积水1例,经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治愈;无症状性颅内积气13例,皮下积液2例,吞咽障碍、一过性复视、短暂性消化道出血和呼吸障碍各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无出现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和小脑性缄默综合征、脑脊液漏、颅内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和脑干背侧的肿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且显露充分、方便实用的手术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延髓裂入路 脑肿瘤 第四脑室 脑干 显微外科技术
下载PDF
高龄患者神经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潘文龙 赵浩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16期1469-1471,共3页
神经介入治疗即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神经介入医师利用导管、导丝等介入器材,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神经系统脑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封堵、溶栓、扩张、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标的常见方法^... 神经介入治疗即脑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神经介入医师利用导管、导丝等介入器材,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的支持下,对累及神经系统脑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达到栓塞、封堵、溶栓、扩张、成形和抗肿瘤等治疗目标的常见方法^([1])。因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故越来越广泛和成熟地应用于脑血管领域,是21世纪神经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患者 神经介入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脑血管造影导致皮质盲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浩 潘文龙 +5 位作者 罗永春 张振海 张强 梁春阳 沈春森 徐如祥 《医学研究杂志》 2018年第10期170-172,176,共4页
脑血管造影一直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也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最终评估性检查,但是,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造影并发症,皮质盲作为一种少见的并发症之一,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关注,但其诊治一直处于总结经验阶段... 脑血管造影一直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也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最终评估性检查,但是,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存在一定的造影并发症,皮质盲作为一种少见的并发症之一,越来越多的被临床关注,但其诊治一直处于总结经验阶段。本文为寻求规范的诊治标准和指南,对皮质盲的定义、并发原因、诊断标准、处理方法及预防策略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 并发症 皮质盲 临床诊治研究
下载PDF
眼罩在全脑血管造影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浩 潘文龙 +3 位作者 徐小飞 罗永春 沈春森 张强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10期101-104,共4页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过程中佩戴眼罩,对患者血压、心率、造影剂的用量、造影时间长短和术后焦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动脉瘤栓塞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的患者50例,随机分配至佩戴眼罩组和不佩戴眼罩组,术... 目的研究脑血管造影过程中佩戴眼罩,对患者血压、心率、造影剂的用量、造影时间长短和术后焦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动脉瘤栓塞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的患者50例,随机分配至佩戴眼罩组和不佩戴眼罩组,术前、术中对患者血压及心率进行监测,计算术中脑血管造影时间及造影剂使用量,术后通过焦虑评分量表(SAS)对患者进行焦虑评分,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行脑血管检查前血压及心率均控制平稳,佩戴眼罩组术中血压及心率波动较小,造影时间相对用时较少,造影剂使用剂量减少,术后焦虑评分等级较低,与不佩戴眼罩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造影过程中,佩戴眼罩可以减轻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配合程度,稳定血压、缩短造影时间和减少造影剂使用剂量,有助于该项检查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罩 全脑血管造影 焦虑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体感诱发电位与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脑灌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喻森 梁春阳 +6 位作者 杜少鹏 郭海若 马尚 何子俊 沈春森 杨阳 徐如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50-355,共6页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脑灌注状况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出院的59例患者,患者术中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SEP联合监测。将术中TCD监测的脑血流状况设为&qu...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脑灌注状况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出院的59例患者,患者术中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SEP联合监测。将术中TCD监测的脑血流状况设为"金标准",在不同的监测时间点,记录两种方法的监测值。通过四格表法计算SEP监测脑灌注不足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将SEP与TCD的监测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综合评价前者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脑灌注状况的准确性。另外,通过绘制ROC曲线,寻找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最佳SEP监测阈值。结果 SEP波幅下降>50%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00%、91.84%、60.00%、91.84%,诊断符合率为86.44%。SEP潜伏期延长>10%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0%、93.88%、70.00%、93.88%,诊断符合率为89.83%。结论 SEP可以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连续、实时地进行脑血流监测,能较好地预测术中脑灌注不足;可以和TCD等监测手段共同使用,或单独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脑血流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术中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立华 徐如祥 +3 位作者 李文德 高进宝 于斌 孙恺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显微手术切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16例NF2经显微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其中双侧听神经瘤11例,另5例为Segmental型(不完全型) NF-2。均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术...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显微手术切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16例NF2经显微手术切除的临床资料。其中双侧听神经瘤11例,另5例为Segmental型(不完全型) NF-2。均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术中采用面神经、三叉神经和听性脑干反应(ABR)监测。根据肿瘤大小、听力损伤程度选择手术切除时机和侧别。结果分期分侧切除双侧听神经瘤9例,单侧听神经瘤切除7例,共切除听神经瘤25侧。肿瘤全切除22侧(22/25,88%),近全切除3侧(为唯一存在听力耳)。椎管内神经鞘瘤切除3例,颅内脑膜瘤切除1例,均获得肿瘤全切除。大部分切除的3侧肿瘤和尚未行肿瘤切除的2侧听神经瘤(尚存有效听力),以及颅内1例多发性神经鞘瘤和多发性脑膜瘤1例,术后3个月内行伽玛刀治疗。术前有残余听力的11侧耳,术后5侧耳保留不同程度听力,听力保留率为45. 5%(5/11)。23侧肿瘤术中均解剖保留面神经(23/25,92%),术后半年复查面神经功能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分I~Ⅲ23侧,H-BⅣ级2侧。随访11~78个月,平均随访38. 4个月,肿瘤均得到有效控制,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 NF-2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听力水平、解除脑干压迫的必要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制定恰当的手术方案。对于伴发的脑膜瘤或脊膜瘤、椎管内和颅内其它神经鞘瘤,根据是否引起临床症状来决定是否需要切除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瘤病2型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功能 治疗策略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管理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8
作者 潘文龙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第23期3596-3599,共4页
目的探讨并检验延续性护理管理工作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实施介入治疗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该院采用绿色通道救治新模式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18例,对其进行急诊影像学诊断、急救处置和手术治疗等一体... 目的探讨并检验延续性护理管理工作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实施介入治疗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该院采用绿色通道救治新模式治疗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18例,对其进行急诊影像学诊断、急救处置和手术治疗等一体化专科急性救治的应用及实行相应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延续性护理。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9%,12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16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严重脑水肿,行去骨骨瓣减压术,13例栓塞后脑出血,5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经积极治疗后给予抗炎、抗血管痉挛、控制血压、脱水治疗等对症处理好转;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出院时脑卒中后恢复评分,1分者216例,2分者127例,3分者45例,4分者18例,6分者12例。结论积极有效、合理化、专科性、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管理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介入治疗中,能够缩短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时间,降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风险,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疾病 介入治疗 护理工作
下载PDF
条件培养基对氧-葡萄糖剥夺诱导皮层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鹏 张鹏飞 +3 位作者 高琛 秦家振 戴宜武 吴翠莹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2期196-198,共3页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条件培养基(CM)对氧-葡萄糖剥夺(OGD)诱导皮层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10 d的皮层神经元更换培养基为EBSS平衡盐溶液,后置于37℃低氧(N2∶CO2∶O2=94%∶5%∶1%)培养箱内孵育,4 h后恢复正常条件培养,... 目的研究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条件培养基(CM)对氧-葡萄糖剥夺(OGD)诱导皮层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10 d的皮层神经元更换培养基为EBSS平衡盐溶液,后置于37℃低氧(N2∶CO2∶O2=94%∶5%∶1%)培养箱内孵育,4 h后恢复正常条件培养,同时更换为条件培养基作用20 h,用Hoechst33342/PI的染色方法检测其死亡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UCMSCs传至第三代时,细胞形态为长梭形的纤维状,折光性好;在培养的皮层神经元建立OGD模型,Control组细胞死亡率为(5.85%±0.41)%,OGD组细胞死亡率(35.6%±1.75)%,Control组与OG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GD模型建立成功;复氧0 h时给予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条件培养基,作用24 h后,OGD+CM组细胞死亡率为(27.98±2.19)%,OGD+CM组与OG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M可使皮层神经元的死亡率降低21.40%。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条件培养基对氧-葡萄糖剥夺诱导皮层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葡萄糖剥夺模型 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皮层神经元
下载PDF
头颈部3D-CTA与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林成 张强 +5 位作者 朱安林 孙琦 张浩 单桐辉 潘文龙 赵浩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之间我院收住的经头颈CTA检查诊断为脑血管疾病(动脉瘤或动脉狭窄)患者30例。其中1... 目的探讨头颈部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融合技术在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6月之间我院收住的经头颈CTA检查诊断为脑血管疾病(动脉瘤或动脉狭窄)患者30例。其中17例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病变血管进行3D-DSA检查,并将患者3D-CTA图像融合于血管造影机中,分别将2D-DSA和3D-DSA图像进行融合对比,验证CTA与DSA图像位置准确度、血管直径、病变大小的差别。另13例拟进行介入治疗患者,将头颈3D-CTA融合于血管机,利用3D-CTA实时引导并完成介入治疗操作,评价融合的准确度,比较射线照射剂量及造影剂使用量。结果17例患者头颈CTA图像与2D、3D-DSA图像的匹配准确。13例介入患者头颈CTA图像可以成功的应用于神经介入操作过程中3D路图的实时引导,准确完成介入手术;两组患者造影剂使用量分别为(68.5±6.9)ml和(109.5±12.4)ml,接受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910.1±95.8)mGy和(1769.0±303.2)mGy,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CTA影像融合技术因其高度的准确性,可以应用于脑血管病的诊治。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引导神经介入操作,增加工作效率,同时又能显著降低射线辐射量和造影剂使用量,因此可以降低潜在的医疗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影像融合技术 神经介入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