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和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鹿文峰 朱金红 钟晓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35-1437,共3页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和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诸城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病理检查确诊的106例NSCLC患者癌组... 目的探讨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和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PRMT5)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诸城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7月病理检查确诊的106例NSCLC患者癌组织以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IF5A2和PRMT5水平,结合临床资料行χ^(2)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NSCLC癌组织中EIF5A2阳性表达率76.42%(81/10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EIF5A2阳性表达率16.98%(18/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215,P<0.01)。NSCLC癌组织中PRMT5阳性表达率84.91%(90/10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RMT5阳性表达率20.75%(22/1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526,P<0.01)。EIF5A2表达水平与NSCL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TNM stage)明显相关(χ^(2)=4.825、7.620,P<0.05),PRMT5表达水平与NSCLC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明显相关(χ^(2)=6.845、6.108、6.508,P<0.05)。结论EIF5A2和PRMT5在NSCLC癌组织中呈高表达,EIF5A2和PRMT5有助于评估NSCLC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原文传递
Polo样激酶1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表达及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鹿文峰 郑灵普 +3 位作者 马涛 陈孝敬 朱金红 钟晓燕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26-728,共3页
目的探讨Polo样激酶1(PLK1)和细胞分裂周期分子20(CDC20)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20年10月诸城市人民医院、解放军第九七○医院和菏泽牡丹人民医院(菏泽市中心医院)病理确诊的65例ESCC患者的癌... 目的探讨Polo样激酶1(PLK1)和细胞分裂周期分子20(CDC20)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2月至2020年10月诸城市人民医院、解放军第九七○医院和菏泽牡丹人民医院(菏泽市中心医院)病理确诊的65例ESCC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LK1蛋白和CDC20蛋白水平,采用χ^(2)检验分析两者的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ESCC癌组织中PLK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7.69%(44/65),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PLK1蛋白阳性表达率27.69%(1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44,P<0.01)。PLK1表达水平与ESCC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9.628、5.435、5.298,P<0.05),PLK1表达水平与ESCC性别、年龄无相关(χ^(2)=0.001、0.027,P>0.05)。ESCC癌组织中CDC20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31%(47/65),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CDC20蛋白阳性表达率23.08%(15/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75,P<0.01)。CDC20表达水平与ESCC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明显相关(χ^(2)=5.052、4.584,P<0.05),CDC20表达水平与ESCC性别、组织学分化程度、年龄无相关(χ^(2)=0.019、0.029、1.231,P>0.05)。结论ESCC癌组织中PLK1蛋白和CDC20蛋白呈高表达,PLK1蛋白和CDC20蛋白的检测有助于判断ESCC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细胞分裂周期分子20 免疫组织化学法
原文传递
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老年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张涛 臧云南 徐金龙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老年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9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9例贲门失弛缓...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老年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9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9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手术和并发症出现。复查显示食管最大直径由(3.69士1.34)cm减少至(1.94±0.76)cm(P〈0.05),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平均下降12.18mmHg(1mmHg=0.133kPa,P〈0.05),吞咽困难评分由术前平均7.88分降至2.49分(P〈O.05)。未见胸骨后疼痛和吞咽困难,食管下段、贲门处未发现狭窄和食物潴留,食管无明显扩张。结论经腹行改良Heller术联合Dor术能改善老年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症状,有效防止术后胃食管反流,且具有微创、快速、并发症少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贲门 肌张力弛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