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水、建筑之间的松绑 广州西关水边的房子
1
作者 李芃 幸晔 +1 位作者 邢懿 梁海岫 《时代建筑》 2024年第1期62-68,共7页
文章以广州西关地区的荔枝湾涌为对象,通过历史图像与文本解读分析河涌与临水建筑的空间关系。河涌因日间潮汐的消失改变了水位与建筑的高差关系、人与水岸的距离关系,人、水、建筑之间曾经紧密的空间联系发生“松绑”,河涌从自然河道... 文章以广州西关地区的荔枝湾涌为对象,通过历史图像与文本解读分析河涌与临水建筑的空间关系。河涌因日间潮汐的消失改变了水位与建筑的高差关系、人与水岸的距离关系,人、水、建筑之间曾经紧密的空间联系发生“松绑”,河涌从自然河道变为人工景观,从生活功能转向观赏功能。象城建筑针对“松绑”的空间关系进行实践探索,在当代语境下重新诠释荔枝湾水畔的建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西关 荔枝湾涌 潮汐 松绑 象城建筑
下载PDF
基于记忆场所的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共同缔造行动策略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为例 被引量:7
2
作者 芮光晔 李睿 邢懿 《新建筑》 2023年第1期88-93,共6页
当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社区参与势在必行。面对社区参与实践持续动力不足、参与者关注范畴与参与形式局限等问题,需要创新社区参与的行动方法与视角。文章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展现社区... 当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社区参与势在必行。面对社区参与实践持续动力不足、参与者关注范畴与参与形式局限等问题,需要创新社区参与的行动方法与视角。文章以广州泮塘五约微改造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为研究对象,展现社区规划师亲历并观照微改造社区参与的全过程;分析记忆场所的空间再现对文化认同、社区参与及参与者“动力翻转”的积极作用。研究结论表明,记忆场所既是保持社区可持续参与动力、实现参与全过程共同缔造的行动策略,同时也是一种建构文化认同、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动态传承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场所 文化认同 社区参与 共同缔造 广州泮塘五约
下载PDF
泮塘五约微改造,广州,广东,中国
3
作者 《世界建筑》 2022年第5期68-69,共2页
泮塘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依旧保留了广州现存唯一的“鱼骨”式村落肌理,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几乎仅见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的乡土聚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泮塘逐渐成为被城市遗忘的... 泮塘经历了900多年的风雨,依旧保留了广州现存唯一的“鱼骨”式村落肌理,是广州历史城区中几乎仅见的保留有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的乡土聚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泮塘逐渐成为被城市遗忘的自然村落,内部条件制约着村落的发展,导致其功能衰弱,其历史价值和传统风貌在无序的翻新中渐渐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聚落 传统风貌 历史城区 微改造 条件制约 风貌特征 自然村落 泮塘
下载PDF
驿亭的调试
4
作者 徐好好 吴洋华 +1 位作者 李睿 费之腾 《新建筑》 2023年第2期25-31,共7页
文章是对象城建筑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完成的南粤古驿道潮惠下路段遗产保护、修复和再利用的设计研究。以古驿道中的若干驿亭设计为对象,从设计对传统“茶亭”的学习和理解入手,尝试讨论新的驿亭设计和古驿道遗产的关系,着重分... 文章是对象城建筑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完成的南粤古驿道潮惠下路段遗产保护、修复和再利用的设计研究。以古驿道中的若干驿亭设计为对象,从设计对传统“茶亭”的学习和理解入手,尝试讨论新的驿亭设计和古驿道遗产的关系,着重分析遗产保护和设计中的布局策略、设计可能的姿态,并对设计中还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句法、表情进行了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粤古驿道 遗产 驿亭 策略 姿态 句法 调试
下载PDF
边耕田边思考
5
作者 幸晔 《世界建筑导报》 2022年第3期50-51,37,共3页
象城建筑规划设计主创建筑师幸晔“边耕田边思考”,提出向经典、自然、传统聚落以及产业学习。尝试在项目中恢复人和自然的关系,用参与式规划化解城市更新中的矛盾,留下共同记忆。同时提出向产业和深圳特有的紧张感学习,在快速高效的大... 象城建筑规划设计主创建筑师幸晔“边耕田边思考”,提出向经典、自然、传统聚落以及产业学习。尝试在项目中恢复人和自然的关系,用参与式规划化解城市更新中的矛盾,留下共同记忆。同时提出向产业和深圳特有的紧张感学习,在快速高效的大湾区背景下探讨紧张与平衡的关系。以及从研究团队出发,讨论当代遗产保护的顶层设计和更新机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规划设计 参与式规划 城市更新 传统聚落 遗产保护 更新机制 紧张感 顶层设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