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黄鱼中杀香鱼假单胞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的建立
1
作者 沈宁远 韩明明 +6 位作者 陈琳 詹炜 刘峰 谢庆平 徐万土 陈黎明 楼宝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自2015年首次实现小黄鱼全人工育种以来,小黄鱼各项养殖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病害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中由杀香鱼假单胞菌引发的内脏白点病是小黄鱼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为准确预判该病的爆发时间并争取有效预防,建立了一种能高... 自2015年首次实现小黄鱼全人工育种以来,小黄鱼各项养殖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但病害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其中由杀香鱼假单胞菌引发的内脏白点病是小黄鱼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为准确预判该病的爆发时间并争取有效预防,建立了一种能高效、定量检测杀香鱼假单胞菌的方法。通过在小黄鱼鱼体内分离鉴定获得杀香鱼假单胞菌菌株,将其DNA回旋酶B亚基基因(gyrB)中一特异片段与pClone007 Blunt Vector载体重组得到重组质粒,后者经过转染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LB-氨苄西林(ampicillin,AMP)选择性培养和测序鉴定,获得能表达gyrB特异片段的阳性质粒的菌落,进一步将阳性菌落进行扩大培养、质粒提取及纯化得到质粒标准品。利用设计合成的特异引物及逐级稀释的质粒标准品建立杀香鱼假单胞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标准曲线和反应体系。通过验证,运用该技术灵敏度达到10 copies·μL^(-1),并且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0.82%。建立的方法实现了对小黄鱼中杀香鱼假单胞菌的快速定量检测,能够精确反映该菌在养殖水体及鱼体内的季节性变化并确立其流行规律,为小黄鱼内脏白点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准确有效工具,同时为建立小黄鱼病害预警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香鱼假单胞菌 荧光定量PCR 小黄鱼
下载PDF
银鲳工厂化养殖技术
2
作者 陶顺顺 徐芳君 +2 位作者 曾肖 黄富林 胡佳宝 《科学养鱼》 2023年第12期70-72,共3页
银鲳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环境恶化,银鲳资源量呈明显衰退之势,市场价格逐年上涨。2014年以来,宁波地区在银鲳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实现工厂化养殖,为水产养殖业增加了新的优... 银鲳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鱼品种之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环境恶化,银鲳资源量呈明显衰退之势,市场价格逐年上涨。2014年以来,宁波地区在银鲳人工繁育和养殖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功实现工厂化养殖,为水产养殖业增加了新的优质养殖品种。为推动银鲳产业化更快发展,现将银鲳工厂化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厂化养殖 养殖技术研究 过度捕捞 银鲳 人工繁育 养殖品种 环境恶化 宁波地区
下载PDF
不同低温胁迫时间对大黄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9
3
作者 冀德伟 李明云 +3 位作者 王天柱 张呈念 徐镇 徐万土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共4页
研究了岱衢族大黄鱼在8.5℃低温胁迫下不同持续时间(0、12、24、36 h)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持续时间的延长,大黄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而碱性磷酸酶和Ca2+相比于对... 研究了岱衢族大黄鱼在8.5℃低温胁迫下不同持续时间(0、12、24、36 h)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持续时间的延长,大黄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转肽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而碱性磷酸酶和Ca2+相比于对照组呈下降趋势;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先降低后升高,而铁蛋白、肌酐、Na+和Cl-浓度先升高后降低,肌酸激酶同工酶和K+呈波动状变化。当低温胁迫持续24 h后,试验鱼开始进入低温适应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低温胁迫 血清 生化指标
下载PDF
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F_1仔、稚、幼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于欢欢 李炎璐 +6 位作者 陈超 孔祥迪 张廷廷 刘莉 徐万土 庞尊方 李文升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68-977,共10页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 采用生态学方法,观察分析了人工育苗条件下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杂交F1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水温29~30℃,盐度为29~30时,其杂交F1仔鱼3天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ss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随后饵料系列为L型褶皱臂尾轮虫、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salina)、卤虫(Artemia)和配合饵料;6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2.31%,7~9日龄以后仔鱼的饱食率大都达到90%~100%;随着仔稚幼鱼的生长发育,其饱食时间逐渐缩短,消化时间逐渐增加。杂交F1仔稚鱼的摄食高峰都出现在白天,仔稚鱼夜间几乎不摄食,属白天摄食型。此外,仔、稚、幼鱼纯体重(W)与摄食量(Y)的关系为 Y=0.2078W–3.3738,全长(L)与日龄(X)的关系为 L=2.3159e0.0595X,纯体重(W)与日龄(X)的关系为W=0.0748e0.2021X,全长(L)与纯体重(W)的关系为W=0.0045L3.3775,口裂宽(Y)与日龄(X)的关系为Y=1.9687e0.0605X。由此可知杂交F1仔、稚、幼鱼的生长属于均匀生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点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杂交F1 幼鱼 摄食 生长
下载PDF
温度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廷廷 陈超 +4 位作者 施兆鸿 李炎璐 于欢欢 任保辉 徐万土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33,共6页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 研究了不同孵化温度(16℃、18℃、20℃、22℃、24℃、26℃、28℃和30℃)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的影响,记录并分析不同温度处理组受精12 h后的胚胎发育时期、受精卵的孵化周期、孵化率和初孵仔鱼的畸形率,并对初孵仔鱼进行不同温度下的饥饿耐受性实验,测定其每天的存活率和生存活力指数(Survival activity index,SAI)。结果显示,当温度在18–28℃范围内时,胚胎均可孵化出仔鱼,且孵化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时间y与温度x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y=12139x-1.869,R^2=0.993(P<0.01)。22℃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71.01%,该温度下对应最低畸形率(9.70%),其次为24℃时,受精卵孵化率为65.37%,畸形率为13.07%;温度低于22℃时,孵化率逐渐降低,18℃时的孵化率为24.39%;温度高于22℃时,孵化率亦明显降低,28℃孵化率最低,为16.11%,而畸形率的变化趋势与孵化率相反。温度为16℃时,受精卵发育至高囊胚期后不再继续发育;温度为30℃时,胚胎停止于胚体形成期。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20℃时,SAI值最高(25.97),仔鱼的半数死亡时间最长为7 d;22℃时,SAI值有所降低(22.38),仔鱼在该温度下半数死亡时间为6 d。分析结果可知,云纹石斑鱼受精卵培育的最适温度为22–24℃,仔鱼孵化的最适温度为2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温度 胚胎发育 仔鱼活力
下载PDF
人工繁育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群体F_2及F_3遗传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常玉梅 王文文 +3 位作者 徐万土 李明云 薛良义 梁利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422,共9页
利用15对微卫星标记对人工繁育的岱衢族(DQ1和DQ2)、闽-粤东族(MY1和MY2)及正交(DM1和DM2)和反交(MD和MD21)F2及F3连续两代共8个群体的250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差异检测。15个位点在所有检测群体中均为高度多态,共检测等位基因... 利用15对微卫星标记对人工繁育的岱衢族(DQ1和DQ2)、闽-粤东族(MY1和MY2)及正交(DM1和DM2)和反交(MD和MD21)F2及F3连续两代共8个群体的250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差异检测。15个位点在所有检测群体中均为高度多态,共检测等位基因215个,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是8.1—11.7,平均观察和期望杂合度分别是0.598—0.790和0.732—0.794。F2和F3代内的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代间在15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上存在约34.13%的遗传差异;Fst值检测发现,F2的4个群体间的Fst值是0.028—0.067,平均0.0429,F3的Fst值是0.037—0.068,平均0.0535。经过一代繁殖,F2和F3之间的遗传分歧平均增加了1%(0.0106);群体间的N-J聚类图显示,8个群体虽然聚成一族,但是F2和F3之间的遗传距离有增大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随着人工选育力度的加强,岱衢族和闽-粤东族大黄鱼群体间的遗传距离由近及远,遗传分歧有加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同源和异源精子诱导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雌核发育的胚胎发育比较及子代SSR遗传标记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苗亮 王天柱 +4 位作者 李明云 汤先念 王曙 安钦 徐万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9-424,共6页
以紫外灭活的同源(大黄鱼)精子和未灭活的异源((鱼免)鱼)精子为激活源,采用冷休克处理的方法诱导了大黄鱼雌核发育二倍体,进行胚胎发育和SSR标记分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异源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同源组,但存活率低于同源组;两组中... 以紫外灭活的同源(大黄鱼)精子和未灭活的异源((鱼免)鱼)精子为激活源,采用冷休克处理的方法诱导了大黄鱼雌核发育二倍体,进行胚胎发育和SSR标记分析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异源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高于同源组,但存活率低于同源组;两组中经冷休克处理未能恢复倍性的胚胎发育畸形而陆续死亡,恢复倍性的胚胎在发育程序上均与普通大黄鱼相同,但各阶段出现时间较对照组滞后;SSR分析显示同源组子代中有16.7%出现父本条带,异源组子代均未出现父本条带。以灭活的同源(大黄鱼)精子和未经灭活的异源((鱼免)鱼)精子诱导大黄鱼雌核发育各有优缺点,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鱿鱼 雌核发育 胚胎发育 SSR标记
下载PDF
真鲷、黑鲷及其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构成与AFLP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林勉 苗亮 +2 位作者 李明云 俞寅寅 徐万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7-121,共5页
采用核型分析和AFLP技术对真鲷、黑鲷及其杂交子代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真鲷、黑鲷和杂交子代均含有48条染色体,核型分别为2n=2st+46t,NF=48、2n=4m+4sm+2st+38t,NF=56和2n=30m+8sm+2st+8t=48,NF=86,杂交子代核型与其父、母本种... 采用核型分析和AFLP技术对真鲷、黑鲷及其杂交子代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真鲷、黑鲷和杂交子代均含有48条染色体,核型分别为2n=2st+46t,NF=48、2n=4m+4sm+2st+38t,NF=56和2n=30m+8sm+2st+8t=48,NF=86,杂交子代核型与其父、母本种均不一致。两对AFLP选扩引物组合在真鲷、黑鲷和杂交子代中共扩增到278个条带,其中黑鲷特异性条带93条、真鲷特异性条带108条;杂交子代中分别出现了21条父本种(黑鲷)特异条带和67条母本种(真鲷)特异条带,另出现了15条非双亲条带。杂交子代与真鲷、黑鲷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分别为0.113、0.350和2.180、1.050,表明杂交子代总体上更偏向于母本种。染色体核型和AFLP条带分析结果表明真鲷(♀)×黑鲷(♂)所获得的杂交子代为含有48条染色体的异源二倍体,且父、母本遗传物质在杂交中发生了部分重组,杂交子代表现出一定的偏母系遗传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育种 真鲷 黑鲷 核型分析
下载PDF
养殖2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的营养价值与畸形原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孔祥迪 刘莉 +5 位作者 李炎璐 于欢欢 翟介明 庞尊方 徐万土 陈超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45,共8页
分析了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的畸形现象,发现其发育畸形特征可分为脊椎畸形和鳃颌畸形两大类。为了获得其营养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采用营养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正常、脊椎畸形、鳃颌畸形3种类型的鱼形... 分析了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的畸形现象,发现其发育畸形特征可分为脊椎畸形和鳃颌畸形两大类。为了获得其营养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采用营养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正常、脊椎畸形、鳃颌畸形3种类型的鱼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品质。结果显示,(1)脊椎畸形与鳃颌畸形鱼的全长、肌肉率分别为(21.97±1.50)cm、(71.12±1.45)%和(22.43±0.12)cm、(71.28±0.39)%,都与正常鱼的指标值(25.70±0.75)cm、(78.58±0.20)%差异显著;(2)3种类型鱼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脊椎畸形鱼的粗脂肪含量为(3.55±0.06)%,与正常鱼和鳃颌畸形鱼(2.71±0.07)%、(2.48±0.01)%差异显著;(3)脊椎畸形鱼的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17.55±0.65)%、83.04,鳃颌畸形鱼分别为(15.89±0.11)%、73.82,低于正常鱼的(19.86±0.52)%和89.25;(4)从内聚性、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4个方面对3种类型鱼的肌肉品质评价研究表明,上述4个指标值的大小(规律)为正常鱼>脊椎畸性鱼>鳃颌畸形鱼。两类畸形鱼的营养价值低于正常鱼,其中鳃颌畸形鱼的最低。实验还对3类鱼脊椎、鳃颌骨中的Cu、Zn、Fe、Mn、Ca、P等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脊椎中其他各元素间含量差异不显著,仅有Fe、Mn差异显著,说明Fe、Mn可能造成人工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脊椎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畸形 肌肉营养成分 矿物质
下载PDF
网箱养殖大黄鱼越冬期间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春丹 胡玉珍 +2 位作者 苗亮 李明云 黄代平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0-84,共5页
利用气-质法(GC-MS)对越冬期间海水平均温度在20,16,12,10和8℃条件下的2龄大黄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水水温的降低,机体会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EPA[C20:5(n-3)],EPA在肌肉中的含量从2... 利用气-质法(GC-MS)对越冬期间海水平均温度在20,16,12,10和8℃条件下的2龄大黄鱼肌肉和肝脏组织中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水水温的降低,机体会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EPA[C20:5(n-3)],EPA在肌肉中的含量从20℃时5.71%增至8℃时8.06%,在肝脏中从20℃时6.76%增至8℃时8.44%。由此可见,在越冬禁食条件下,大黄鱼机体通过自身的脂肪酸动态转化和代谢,减少饱和脂肪酸含量,而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此增加膜的流动性,抵御寒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越冬 脂肪酸
下载PDF
银鲳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道军 刘洋 +8 位作者 郑学斌 倪君杰 侯聪聪 王亚军 徐善良 张春丹 金珊 徐万土 竺俊全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43-653,共11页
为了解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染色及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银鲳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银鲳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侧... 为了解银鲳(Pampus argenteus)消化道结构特点与其功能及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染色及酶活性检测技术对银鲳消化道的形态、组织结构、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银鲳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构成,胃肠交界处有很多幽门盲囊。食道侧囊呈椭球形,食道粗短,胃呈U型,肠有多个盘曲,肠指数为2.03。舌上皮内有少量味蕾及较多黏液细胞。食道侧囊、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组成。食道侧囊内皱襞较发达,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黏液细胞,且以Ⅳ型为主,皱襞顶端及侧面有内含角质刺的次级突起;黏膜下层及肌层中有固定皱襞的骨质脚根;侧囊内胃蛋白酶活性较高。食道内皱襞较高,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黏液细胞,且以Ⅳ型为主。胃内皱襞发达,被覆单层柱状上皮,未见黏液细胞分布;胃腺发达,胃内蛋白酶活性较高。肠道内褶襞多,高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黏液细胞密度前、中肠较高,后肠较低,且均以Ⅰ型为主;肠道内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幽门盲囊组织结构与肠相似。银鲳的消化道结构特点、黏液细胞分布及消化酶活性与其功能及偏肉食的杂食性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 形态结构 黏液细胞 消化酶 食性 银鲳
下载PDF
养殖大黄鱼一个繁育群体亲本亲缘关系剖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常玉梅 徐万土 +5 位作者 池炳杰 高国强 韩启霞 何薇 孙效文 梁利群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0-626,共7页
该文利用23个微卫星标记对103尾大黄鱼繁育亲本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和亲缘关系重建分析,并构建繁育体系指导大黄鱼配组。遗传多样性检测显示,103尾亲鱼在23个座位共获得等位基因数134个,平均5.82个,总平均观察杂合度0.5993,表明该繁育群... 该文利用23个微卫星标记对103尾大黄鱼繁育亲本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和亲缘关系重建分析,并构建繁育体系指导大黄鱼配组。遗传多样性检测显示,103尾亲鱼在23个座位共获得等位基因数134个,平均5.82个,总平均观察杂合度0.5993,表明该繁育群体尚保持一定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采用似然率和组合优化法统计模型重建的同胞关系不尽相同,但结果均证实了这些繁育亲本亲缘关系十分相近。配组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配组方案一致性高达85%,最终选择组合优化法的分组方案指导大黄鱼配组繁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微卫星标记 亲缘关系 近交
下载PDF
台风引起网箱内水体动荡模拟装置的制作与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曙 李明云 +1 位作者 苗亮 黄代平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2年第2期26-28,共3页
在水产养殖业中,每年台灾过后,都会造成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此设计制作了一件拆装方便、操作简单,在室内方便可行的水体激烈动荡模拟装置,以用于研究台风期间风浪引起海水养殖网箱内水体激烈动荡对养殖鱼类的影响.该模拟... 在水产养殖业中,每年台灾过后,都会造成海水网箱养殖鱼类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此设计制作了一件拆装方便、操作简单,在室内方便可行的水体激烈动荡模拟装置,以用于研究台风期间风浪引起海水养殖网箱内水体激烈动荡对养殖鱼类的影响.该模拟装置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24 h不同强度的动荡测试结果表明,水体动荡模拟器重复性佳、操作简便、无水体死角,且可以通过调控水体动荡的幅度模拟不同强度台风引起的风浪,适合进行台风引起海水养殖网箱内水体动荡的室内模拟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模拟 水体动荡 大黄鱼
下载PDF
细鳞斜颌鲴精子活力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万土 戴海平 +1 位作者 程顺 雷世勇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09-314,共6页
为了解细鳞斜颌鲴精子的生理特性,采用实验生态-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几种因子对细鳞斜颌鲴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子能激活的pH范围为5.0~10.58,精子活力较好的pH范围为6.0~7.84;pH 6.9时精子激活率达(89.00±1.0)%、运动... 为了解细鳞斜颌鲴精子的生理特性,采用实验生态-显微观察方法研究了几种因子对细鳞斜颌鲴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子能激活的pH范围为5.0~10.58,精子活力较好的pH范围为6.0~7.84;pH 6.9时精子激活率达(89.00±1.0)%、运动时间达25.00±2.65 s、寿命达30.67±2.08 s.精子在1.0~7.0 g/L葡萄糖溶液中均有一定比例被激活,在6.0 g/L葡萄糖浓液中激活率达(89.33±0.94)%、运动时间达25.67±1.25 s、寿命达33.67±0.94 s.精子在2~7 g/L NaCl及KCl溶液中均能激活,在5 g/L NaCl及KC1溶液中活力较好;精子在0.2~0.5 g/L MgCl2及CaCl2溶液中激活率较低,在0.1、0.6、0.7 g/L MgCl2及CaCl2溶液中出现凝集现象.精子在低温4℃下保存3h活力与鲜精基本相同.D-19和Saad稀释液能有效抑制精子运动,且重新被淡水激活后活力较好,可考虑作为精子冷冻保存用稀释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斜颌鲴 精子 活力
下载PDF
鱼类学习记忆能力及其在鱼类驯化养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娜 曹小欢 +7 位作者 胡佳宝 乐琪君 陶顺顺 匡思雯 张曼 徐万土 徐芳君 王亚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5-162,共8页
随着鱼类养殖业的发展,人们对鱼的研究已经不单只涉及形态特征、繁殖习性的层面,还涉及它们的学习记忆能力。虽然鱼类的大脑结构和组织在某些方面与其他脊椎动物差异较大,但是它们也能表现出某些高等脊椎动物的大脑功能。作者基于国内... 随着鱼类养殖业的发展,人们对鱼的研究已经不单只涉及形态特征、繁殖习性的层面,还涉及它们的学习记忆能力。虽然鱼类的大脑结构和组织在某些方面与其他脊椎动物差异较大,但是它们也能表现出某些高等脊椎动物的大脑功能。作者基于国内外有关鱼类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分析了鱼类学习记忆能力的类型,概括了鱼类接收信息的感官知觉和影响鱼类学习记忆能力的因素,针对鱼类学习记忆能力在人工驯化技术上的应用提出建议,并对未来鱼类学习记忆能力在人工驯养技术研究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官知觉 学习记忆能力 驯化养殖
下载PDF
岱衢洋大黄鱼大规模工厂化育苗试验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万土 程顺 吴雄飞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2012-2013年在浙江宁波市象山港湾苗种有限公司育苗场,以野捕岱衢洋大黄鱼驯养繁育的后代性成熟鱼2 260尾为亲本,通过注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催产,共获得受精卵1.58×10^8粒,在水温23-24℃、盐度22-24、pH 8.0-8.3、光... 2012-2013年在浙江宁波市象山港湾苗种有限公司育苗场,以野捕岱衢洋大黄鱼驯养繁育的后代性成熟鱼2 260尾为亲本,通过注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催产,共获得受精卵1.58×10^8粒,在水温23-24℃、盐度22-24、pH 8.0-8.3、光照1 000-1 500 lx条件下,共孵化出仔鱼苗1.13×10^8尾。鱼苗培育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及桡足类为系列饵料,在水温22-24℃、盐度22-24、pH 7.9-8.3、光照1 000-3 000 lx条件下,经过42-47 d得到全长2.5-3.0 cm鱼苗3.21×10^7尾,成活率为28.4%。育苗过程中应注意亲鱼的培育、饵料系列的转换与搭配、水质的管理以及密度的控制等技术关键。本试验结果为今后岱衢洋大黄鱼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衢洋大黄鱼 工厂化 育苗
下载PDF
盐度胁迫对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抗氧化酶、非特异性免疫酶和Na^(+)/K^(+)-ATP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梦洁 储天琪 +3 位作者 刘峰 詹炜 楼宝 徐万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9-66,共8页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对小黄鱼生理的影响,以人工养殖的4月龄小黄鱼(体质量为(12.6±3.1)g)为实验对象,将在自然海水(对照组盐度为22.1)中养殖的小黄鱼转入到盐度为5(低盐组)和34.5(高盐组)的海水中进行急性盐度胁迫处理10 d,测定并分...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对小黄鱼生理的影响,以人工养殖的4月龄小黄鱼(体质量为(12.6±3.1)g)为实验对象,将在自然海水(对照组盐度为22.1)中养殖的小黄鱼转入到盐度为5(低盐组)和34.5(高盐组)的海水中进行急性盐度胁迫处理10 d,测定并分析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力以及鳃和肾脏中的Na^(+)/K^(+)-ATP酶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急性盐度胁迫下,小黄鱼肝脏抗氧化酶(SOD和CAT)活力均上升,其中,低盐组的SOD和高盐组的CAT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不同盐度条件下,AKP和ACP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AKP活力随着盐度上升不断增强,而ACP活力则逐渐降低;鳃中Na^(+)/K^(+)-ATP酶活力在低盐组最低,而肾脏中高盐组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在盐度下降到5时仍可正常存活;不同盐度胁迫可导致小黄鱼肝脏中的非特异性免疫酶以及鳃和肾脏中的Na^(+)/K^(+)-ATP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表明小黄鱼在适应盐度变化过程中肝脏、鳃和肾脏均发挥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对小黄鱼在高盐或者咸淡水区域养殖提供了一定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胁迫 小黄鱼 非特异性免疫酶 Na^(+)/K^(+)-ATP酶
下载PDF
鮸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万土 龚佳男 谢海军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14年第3期28-31,共4页
测定了象山港网箱养殖鮸鱼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雌鱼血液红细胞数显著高于雌鱼(雌鱼为2.58×106个·mm-3,雄鱼为2.30×106个·mm-3);其余血液生理指标在雌、雄两性间均不存在明显差异;白细胞数为2.365×104... 测定了象山港网箱养殖鮸鱼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雌鱼血液红细胞数显著高于雌鱼(雌鱼为2.58×106个·mm-3,雄鱼为2.30×106个·mm-3);其余血液生理指标在雌、雄两性间均不存在明显差异;白细胞数为2.365×104个·mm-3,其中以淋巴细胞含量最为丰富,达到(70±2.88)%,嗜中性粒细胞占(23.45±2.59)%,嗜碱性粒细胞含量最少,仅占0.2%.鮸鱼血液生化指标以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最高,达到(161.4±10.23)U·L-1;最低为尿素氮,仅(1.14±0.20)U·L-1;除Ca2+含量雌性显著高于雄性外,两性个体间其他各项血液生化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 生理生化指标
下载PDF
大黄鱼幼鱼表型性状对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江柳 傅荣兵 +3 位作者 蒋宏雷 徐万土 斯烈钢 王志铮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42-246,共5页
随机选取养殖于象山西沪港海域板式网箱的60 ind同生群大黄鱼幼鱼(网箱养殖时长3个月)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分析法研究了表型性状对体质量(BW)和净体质量(NW)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涉的10项表型性状中,各项表型性状与体质量和... 随机选取养殖于象山西沪港海域板式网箱的60 ind同生群大黄鱼幼鱼(网箱养殖时长3个月)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分析法研究了表型性状对体质量(BW)和净体质量(NW)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所涉的10项表型性状中,各项表型性状与体质量和净体质量间的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经通径分析被保留的表型性状仅为体长(X_(1)),其对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的直接作用依次为0.943和0.946,决定系数依次为0.889和0.895;经偏回归分析,体长与体质量和净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BW=21.539X_(1)-11.46和NW=22.285X_(1)-13.2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性状 体质量 净体质量 大黄鱼幼鱼
下载PDF
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万土 陶顺顺 +2 位作者 曾肖 徐芳君 陈裕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2年第2期15-21,共7页
为了解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舌由基舌骨突出外覆黏膜而成,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少量味蕾及黏液细胞.食道... 为了解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形态结构特点,采用解剖及石蜡切片技术对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的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组成.舌由基舌骨突出外覆黏膜而成,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少量味蕾及黏液细胞.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均可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浆膜层.食道粗短,黏膜层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内含大量黏液细胞.胃呈卜型,且具有体积较大的胃盲囊.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之下的固有膜内分布有大量胃腺.幽门盲囊位于胃与前肠连接处,呈指状,有12~17根,其组织学结构与肠道相似.肠呈"S"型盘曲,肠指数为0.72±0.10,黏膜层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其间分布有少量杯状细胞.棘头梅童鱼消化道各部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头梅童鱼 解剖学 组织学 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