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株茶叶籽水浆发酵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数量动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任翠娟 姜金仲 +3 位作者 王自布 穆安德 王兴春 黄燕芬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03-1611,共9页
【目的】鉴定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过程中后期的微生物种类,并研究其数量动态,为优化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及揭示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添加放线菌酮的MRS固体培养基对发酵5 h的茶叶籽水浆发酵液划线培养... 【目的】鉴定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过程中后期的微生物种类,并研究其数量动态,为优化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及揭示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添加放线菌酮的MRS固体培养基对发酵5 h的茶叶籽水浆发酵液划线培养,并进行微生物分离与提纯;通过形态学观察、酶学反应、碳源反应、16S rDNA及pheS基因测序分析、系统发育树分析,对分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再利用涂布培养法观察菌体的数量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从茶叶籽水浆发酵液中分离纯化获得两株菌株,分别编号为JJZ12和JJZ21。两株菌株的菌落均呈圆形,白色,凸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其中,JJZ12菌株的菌体呈杆状,大小0.6~1.2μm×1.0~3.0μm,成对或短链排列,革兰氏阳性;JJZ21菌株的菌体大小为0.5~0.7μm×0.8~1.7μm,单个或成对排列,革兰氏阳性。经鉴定,JJZ12和JJZ21分别为Gluconacetobacter liquefaciens(产液葡糖酸醋杆菌)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植物乳杆菌)的一个菌株;结合本研究编号,两种杆菌分别命名为G. liquefaciens JJZ12和L. plantarum subsp. plantarum JJZ21。在茶叶籽水浆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JJZ12和JJZ21菌体的总数量在发酵5 h后逐渐快速增加,至15 h时达最大值,之后又逐渐回落进入稳定状态。【结论】JJZ12和JJZ21两株杆菌是茶叶籽水浆发酵中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发酵微生物,该结论为解释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水浆 杆菌 发酵工艺 菌体数量动态
下载PDF
茶叶籽贮藏时间对毛油产率与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姜金仲 杨鹏鸣 +2 位作者 罗建红 罗光毅 王自布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88-293,共6页
为了揭示茶叶籽贮藏时间对发酵法茶叶籽毛油产率与质量的影响,每2周从贮藏的茶叶籽中取样,利用茶叶籽油发酵法生产工艺进行茶叶籽毛油生产,并对工艺中各项剩余物的含油量及毛油的重要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室温条件下,茶叶籽贮... 为了揭示茶叶籽贮藏时间对发酵法茶叶籽毛油产率与质量的影响,每2周从贮藏的茶叶籽中取样,利用茶叶籽油发酵法生产工艺进行茶叶籽毛油生产,并对工艺中各项剩余物的含油量及毛油的重要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室温条件下,茶叶籽贮藏47周后,毛油产率下降了23.5%、酸值及过氧化值分别升高了44.88%及69.4%,毛油色泽基本没有变化。滤渣、发酵沉淀的质量分别升高了20.27%及23.35%;淀粉、油渣质量分别降低了6.13%及3.64%。滤渣、发酵沉淀、淀粉及油渣含油率分别升高了15.63%、22.77%、206%及12.88%。发酵沉淀质量对毛油产率的影响是正向的,淀粉、油渣及滤渣质量对毛油产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发酵沉淀及滤渣含油率对毛油产率的影响是正向的,淀粉及油渣含油量对毛油产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影响大小的排序为:油渣>淀粉>滤渣>发酵沉淀。综合分析表明,滤渣是通过滤渣质量的增加导致毛油产率随贮藏时间下降的,其下降作用的贡献占全部下降因素的79.28%。贮藏47周后的茶叶籽仁,利用发酵法生产工艺仍然具有毛油生产价值。该研究可为茶叶籽油合理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农产品 质量控制 茶叶籽油 种子贮藏 毛油质量
下载PDF
茶叶籽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作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姜金仲 杨鹏鸣 +2 位作者 王自布 穆安德 王兴春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5-633,共9页
为阐明茶叶籽水浆发酵微生物种类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特性,对发酵5 h的茶叶籽水浆发酵液进行微生物分离与提纯,从中分离纯化出1株菌株。经形态观察、16 Sr DNA及pheS基因测序与比对、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 为阐明茶叶籽水浆发酵微生物种类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特性,对发酵5 h的茶叶籽水浆发酵液进行微生物分离与提纯,从中分离纯化出1株菌株。经形态观察、16 Sr DNA及pheS基因测序与比对、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sp. Plantarum);命名该菌株为茶叶籽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sp. plantarum JJZ21),菌种保藏号为CCTCC M 2016471。在茶叶籽水浆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茶叶籽乳杆菌的数量在5 h之后逐渐快速增加,至12~15 h之间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降低,至22 h后,逐渐趋于稳定。伴随茶叶籽乳杆菌数量的增加,发酵液中的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pH均明显下降,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性。茶叶籽乳杆菌通过消耗发酵液中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等物质,向发酵液中分泌乳酸等酸性有机物,导致发酵液pH逐渐降低,为发酵液中的油脂体上浮以及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茶叶籽乳杆菌 茶叶籽 发酵
下载PDF
茶叶籽酵母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姜金仲 杨鹏鸣 +2 位作者 王兴春 穆安德 郑寨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05-108,113,共5页
为了阐明酵母菌在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过程中的作用,从发酵5 h的发酵液分离、纯化出一株酵母菌(编号:JJZ11)。通过形态观察、ITS r DNA及26S r DNA基因测序与比对,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确定JJZ11为Meyerozyma caribbica的一个菌株... 为了阐明酵母菌在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过程中的作用,从发酵5 h的发酵液分离、纯化出一株酵母菌(编号:JJZ11)。通过形态观察、ITS r DNA及26S r DNA基因测序与比对,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确定JJZ11为Meyerozyma caribbica的一个菌株,命名为茶叶籽酵母(Meyerozyma caribbica JJZ11),菌种保藏号为CCTCC M 2016470。在茶叶籽水浆发酵过程中:茶叶籽水浆发酵液中茶叶籽酵母数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进行到10 h时,降低为零;发酵液p H随时间的延长由开始时的6.2逐渐降低,10 h时为3.73。当培养基p H小于4.3时,茶叶籽酵母的菌落数量均为零。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过程与茶叶籽酵母的数量变化具有同步性,所以,茶叶籽酵母是引起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的主要微生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酵母 Meyerozyma caribbica JJZ11 茶叶籽水浆 发酵分层 茶叶籽
下载PDF
油茶籽浸泡温度及时间对发酵法毛油产率及质量的影响
5
作者 姜金仲 杨鹏鸣 +2 位作者 吴杰 刘娟 韩焓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63,共7页
为了探索油茶籽浸泡温度及时间对油茶籽毛油产率及质量的影响,优化油茶籽油发酵生产工艺参数;通过设置浸泡时间、温度梯度及测定不同梯度条件下滤渣、油渣和发酵沉淀的产率、残油率、残油量、以及毛油产率等指标,对浸泡梯度的综合效果... 为了探索油茶籽浸泡温度及时间对油茶籽毛油产率及质量的影响,优化油茶籽油发酵生产工艺参数;通过设置浸泡时间、温度梯度及测定不同梯度条件下滤渣、油渣和发酵沉淀的产率、残油率、残油量、以及毛油产率等指标,对浸泡梯度的综合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浸泡时间及温度均能改变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状态,浸泡时间16 h、浸泡温度35℃时,发酵分层状态最适合毛油生产。不同浸泡时间条件下,剩余物产率、滤渣与发酵沉淀残油率、滤渣残油量及剩余物总残油量是影响毛油产率的主要因素;以残油量大小对其影响的排序为:滤渣>油渣>发酵沉淀;浸泡时间为16 h时,影响毛油产率的各种因素综合处于较好状态。不同浸泡温度条件下,各种剩余物产率对毛油产率影响效果不明显;滤渣与发酵沉淀残油率、滤渣残油量及剩余物总残油量是影响毛油产率的主要因素;以残油量对其影响的排序为:滤渣>油渣>发酵沉淀;浸泡温度为35℃时,影响毛油产率的各种因素综合处于较好状态。不同浸泡温度条件下,毛油过氧化值在35℃时最小,毛油酸值在30~45℃区间数值非常接近,毛油颜色及折光率均无变化。较好的浸泡时间及温度分别为16 h及35℃,在此条件下,毛油的产率、酸值、过氧化值、折光率、黄色及红色分别为31.1%、3.737 mg KOH/kg、0.492 8 mmol/kg、1.469、19.2及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发酵法 种子浸泡 毛油产率 毛油质量
下载PDF
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研究
6
作者 姜金仲 杨鹏鸣 +2 位作者 唐洪林 郑寨生 袁明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25,共5页
为了探索将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引入到油茶籽油生产中的可能性,通过观察不同打浆轮次及处于不同发酵时间段的油茶籽水浆状态,深入研究了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油茶籽水浆发酵开始时上下是浑然一体的,呈乳白... 为了探索将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引入到油茶籽油生产中的可能性,通过观察不同打浆轮次及处于不同发酵时间段的油茶籽水浆状态,深入研究了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油茶籽水浆发酵开始时上下是浑然一体的,呈乳白色,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分层逐渐由模糊变为清晰,发酵进行到4 h左右,发酵液明显分为3层:乳白色上层、淡黄色中层及灰褐色下层;此后,各层逐渐变得坚实,到发酵16 h左右,发酵液各层厚度已经稳定,上层、中层及下层的相对厚度分别为16%、75%、9%。不同打浆轮次油茶籽水浆发酵液上层形成时间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逐渐推迟,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随着打浆轮次的增加而降低;前3轮水浆发酵液上层相对厚度之和占所有打浆轮次上层相对厚度总和的95.9%。油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过程与结果与茶叶籽水浆基本相同,因此茶叶籽油生物发酵生产工艺完全可以用于油茶籽油生产。利用茶叶籽油生物发酵工艺生产油茶籽油时,只需打浆3轮就可以达到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 油茶籽水浆 发酵分层 发酵 油茶籽油
下载PDF
酿酸茶酿制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任翠娟 潘杰 +2 位作者 陈秀玲 周家爽 姜金仲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49-1754,共6页
【目的】研究酿酸茶酿制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趋势,为优化酿酸茶酿制工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粗老茶鲜叶洗净晾干,等量(300 g)放入8个泡菜坛中,加入2.5 L冷开水,再分别加入5、10、15、20、25、30、35和40 g蔗糖(编号1~8号),水密... 【目的】研究酿酸茶酿制过程中生化成分变化趋势,为优化酿酸茶酿制工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粗老茶鲜叶洗净晾干,等量(300 g)放入8个泡菜坛中,加入2.5 L冷开水,再分别加入5、10、15、20、25、30、35和40 g蔗糖(编号1~8号),水密封坛盖后置于阴凉处避光酿制,以新鲜包菜为对照(9号);每隔7 d测定1次酿制品的亚硝酸盐、茶多酚、茶氨酸含量及酿制液pH,并对生化成分及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整个酿制过程中,8个试验组及对照组酿制品的亚硝酸盐含量随酿制时间的延长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酿制液pH随蔗糖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14 d后基本趋于稳定;除6号和8号外,其他试验组酿制品茶多酚含量均随酿制天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试验组及对照组酿制品的茶氨酸含量随酿制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式降低趋势,但随蔗糖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酿制至21 d时,以蔗糖添加量为30 g的6号酿制品亚硝酸盐含量及pH最低,茶多酚和茶氨酸含量最高,酿制效果最佳。酿制品亚硝酸盐含量与酿制时间、蔗糖添加量呈负相关;酿制品茶氨酸含量与酿制时间、蔗糖添加量均呈正相关;酿制液pH与酿制品茶多酚、茶氨酸含量间分别呈极显著(P〈0.01,下同)和显著(P〈0.05,下同)负相关;茶多酚与茶氨酸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蔗糖添加量与酿制液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酿制品茶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粗老茶叶以料液比1:8.3加冷开水、料糖比10:1添加蔗糖后经21 d酿制,制得的酿酸茶茶多酚和茶氨酸含量无明显减少,亚硝酸盐含量低,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极具推广潜力的特色茶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酸茶 酸茶 亚硝酸盐 茶氨酸 茶多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