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研究
1
作者 王梅 潘牧 +5 位作者 刘辉 龚一民 何方国 罗玉坤 高一 王辉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4-138,146,共6页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预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定量模型。对5个品种138份新鲜红辣椒进行光谱采集,并将采集的光谱数据分别与水分含量和辣... 为了快速准确地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预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定量模型。对5个品种138份新鲜红辣椒进行光谱采集,并将采集的光谱数据分别与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检测值进行关联。结果表明,水分含量检验集、校正集、预测集模型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85、0.9886、0.9285,残留预测偏差(RPD)都在2以上,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预测性和准确度高;辣椒素含量模型相关系数r均大于0.8,RPD均大于2,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高。说明基于近红外光谱模型快速检测新鲜红辣椒中水分含量和辣椒素含量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新鲜红辣椒 水分含量 辣椒素含量 快速检测
下载PDF
单倍体育种技术在油菜育种材料创新上的应用研究 Ⅰ.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胚状体的诱导发生 被引量:11
2
作者 饶勇 徐涵 +3 位作者 毛堂芬 李超 陈静 肖华贵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6-67,共2页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 ,对 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 (品种 )组合的 F1 代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 2月底 ,当供体植株的第一朵花开时 ,取长度在 2 .5~ 3.5 mm的花蕾通过离心分离出小孢子 ,并在 NL N13液体培养基中浅层培养诱导胚状体产生 ,培...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 ,对 9个甘蓝型杂交油菜 (品种 )组合的 F1 代进行离体小孢子培养。 2月底 ,当供体植株的第一朵花开时 ,取长度在 2 .5~ 3.5 mm的花蕾通过离心分离出小孢子 ,并在 NL N13液体培养基中浅层培养诱导胚状体产生 ,培养 30天左右 ,可见到多种类型的胚状体产生。其中 ,黔杂991、黔杂 2 71和黔杂 18分别诱导出了 30个、12个和 2个胚状体 ,其余组合未能产生胚状体。表明 :不同基因型材料 ,不同培养密度和不同生理状态 ,其小孢子胚状体产生的频率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单倍体育种技术 种质创新 游离小孢子 胚状体
下载PDF
杨梅果蝇防治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26
3
作者 左锐 李德友 +3 位作者 熊元 陈传庆 袁洁 解诗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6期61-62,共2页
2004年在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杨梅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 Meigen)进行防治新技术示范。结果表明,5月中下旬对果园除草后随即喷施18%辛·氯微乳剂,防效达81.82%。6月上中旬用1.82%胺·氯菊酯重烟剂喷烟防治,在药后... 2004年在贵州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杨梅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 Meigen)进行防治新技术示范。结果表明,5月中下旬对果园除草后随即喷施18%辛·氯微乳剂,防效达81.82%。6月上中旬用1.82%胺·氯菊酯重烟剂喷烟防治,在药后24h时对果蝇成虫的防效达90.00%~80.00%,48h时防效81.82%~61.54%;对幼虫的控制效果:鲜果为87.64%~85.71%,落地果为85.94%~58.97%。药后48h,果实农药残留符合产品安全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果蝇 防治 新技术 示范
下载PDF
白魔芋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曾昭初 高翔 +1 位作者 罗鸿源 舒玲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7年第1期28-31,共4页
用白魔芋(Amorphophalusalbus)接种,获得最佳外植体为底心块,用不同激素调配,筛选出最佳促愈培养基为:诱愈M4,球状体M1(1)、小芽M8(2)或M5、壮芽M6、生根M13(1);培养组培苗的有效途径... 用白魔芋(Amorphophalusalbus)接种,获得最佳外植体为底心块,用不同激素调配,筛选出最佳促愈培养基为:诱愈M4,球状体M1(1)、小芽M8(2)或M5、壮芽M6、生根M13(1);培养组培苗的有效途径可以是:外植体→促愈→球状体→小芽→大芽→生根。假植苗培养以两步到位法、置于蛭石与珍珠岩上、下层装袋培养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魔芋 外植体 组织培养 激素调配 假植
下载PDF
当今转基因再生植物和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沈孝善 黄萍 +1 位作者 李裕荣 董颖苹 《贵州农业科学》 CAS 1999年第6期58-64,共7页
随着转基因植物研究的发展,转基因再生植物的名单越来越长,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获得或不可能获得的、奇特的转基因再生植物被创造出来。转基因再生植物研究的迅速发展不仅展现了植物基因工程的成就,而且也展现了转基因再生植物的使用价值,... 随着转基因植物研究的发展,转基因再生植物的名单越来越长,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获得或不可能获得的、奇特的转基因再生植物被创造出来。转基因再生植物研究的迅速发展不仅展现了植物基因工程的成就,而且也展现了转基因再生植物的使用价值,因此,转基因再生植物不仅引起有关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 再生植物 转基因技术 标记基因
下载PDF
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黔芋8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尹旺 童安毕 +5 位作者 李飞 冯文豪 陈恩发 何天久 卢扬 雷尊国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2-135,共4页
黔芋8号是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为促进黔芋8号在贵州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推广,2017—2018年在威宁及贵阳2点对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芋8号高产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 黔芋8号是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抗晚疫病马铃薯新品种。为促进黔芋8号在贵州地区乃至西南地区的推广,2017—2018年在威宁及贵阳2点对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黔芋8号高产最佳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最佳施肥量为750kg/hm2复合肥(15∶15∶15)和1 500kg/hm2有机肥配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芋8号 施肥量 密度
下载PDF
贵州茯茶散茶发花条件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舟琼 曹霞 +3 位作者 任锡毅 黄永会 刘永翔 谭玉梅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2-71,共10页
贵州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茶园面积大,但经济产值低,夏秋茶浪费严重,品种结构单一。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黑毛茶为供试原材料,人工接种茯砖茶“金花”发酵剂,优化散茯茶发花工艺条件,并开展了理化指标变化及真菌多样性... 贵州是我国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茶园面积大,但经济产值低,夏秋茶浪费严重,品种结构单一。该研究以贵州省安顺市黑毛茶为供试原材料,人工接种茯砖茶“金花”发酵剂,优化散茯茶发花工艺条件,并开展了理化指标变化及真菌多样性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优化试验分析不同因素对黑毛茶散茶发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发花条件为:含水量30%、温度24℃、发酵时间9 d及接种量1:100(m/m)。在此发花条件下,成品散茯茶冠突曲霉孢子数为3×10^(8)CFU/mL,水分、总灰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3.0%、6.8%、12.0%、2.4%、42.6%。经过上述优化后,茶汤色明亮,金花茂盛,香气纯正,滋味醇和。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发酵时间下散茯茶的真菌多样性。结果表明,发酵3 d后,曲霉属(Aspergillus)相对丰度达到98.8%。该研究优化了贵州散茶发花的工艺条件,对提高茯砖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其他茶叶散茶发花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毛茶 冠突曲霉 散茶发花 工艺优化
下载PDF
一株云南木霉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对茶炭疽病的防控研究
8
作者 刘辉 冯月玲 +5 位作者 朱秀英 郑周洲 刘思睿 周罗娜 潘雪珍 宋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7-638,共12页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 为优化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有拮抗作用的云南木霉菌Trichodema yunnanense的发酵培养条件,并明确发酵液对茶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以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云南木霉菌的发酵条件并获得发酵液,比较其对茶炭疽病的抑菌活性、离体叶片和盆栽茶树叶片防效及茶树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T.yunnanense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马铃薯200 g·L^(-1)、甘露醇18.85 g·L^(-1)、酵母浸膏4.73 g·L^(-1)、装液量372.60 mL·L^(-1)、培养温度25℃、pH 6.6、12L∶12D。10%的发酵液对C.camelliae的抑菌率达92.61%,对感染茶炭疽病的离体茶树叶片与盆栽茶树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3.71%与68.95%,均显著高于哈茨木霉菌(T.harzianum)可湿性粉剂与多菌灵的防效。同时,10%发酵液处理后的茶树幼苗根长提升69.16%,根鲜重提升215.70%,株高增加42.13%,地上部鲜重增加212.11%。表明T.yunnanense发酵液兼具抗菌和促生作用。研究结果为T.yunnanense在茶炭疽病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木霉菌 茶炭疽病 发酵液 响应面 生物防控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茶树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土壤有益微生物对茶炭疽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赵兴丽 卢声洁 +3 位作者 贺圣凌 罗林丽 周罗娜 周玉锋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97-603,共7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差异及茶树根际土壤有益微生物与茶树抗病性的关系,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4个品种(白叶一号、黄金芽、黄金茶、中茶108)茶树根际土壤中细菌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分布规律,采用随机调查法调查4个品种茶树炭疽病的发病情况,通过相似性分析初步探讨茶树根际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及含量与其抗病性的关系。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黄金芽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低,中茶108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度最高;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样品共检测到10个门类的细菌,主要的优势菌门为绿弯菌门(Chloroflexi,20.13%~36.6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0.52%~32.26%)、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01%~21.06%)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2%~17.84%);4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检测出放线菌,但其所占比例存在差异,其中中茶108根际土壤细菌中放线菌所占比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中茶108与黄金芽群落结构差异最大;4个品种茶树根际土壤中均含有的有益微生物包括短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spp.)、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 spp.)、Gaiellales spp.、芽孢杆菌(Bacillus spp.)以及Nitrosomonadaceae spp.。其中,黄金茶与黄金芽根际土壤5种有益微生物含量均高于中茶108和白叶一号;田间调查结果发现,黄金芽与黄金茶的发病情况比中茶108和白叶一号严重,表明茶树抗病性与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有一定的关联,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间接反映茶树的抗病性,有益微生物菌群所占比率与发病程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土壤 优势菌群 多样性 有益微生物 炭疽病 抗病性 茶树
下载PDF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苗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向青云 蔡永强 +2 位作者 王祖泽 陈家龙 毛堂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6期61-63,共3页
采用组织培养、切块、嫁接和扦插 4种繁殖方法 ,繁育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苗。结果表明 ,组织培养、切块繁殖两种方法较其它方法繁殖系数高 ,但后代植株弱小 ,培育成标准种苗所需周期较长 ;嫁接繁殖抽生掌片数量及质量不佳 ;扦插繁殖简单... 采用组织培养、切块、嫁接和扦插 4种繁殖方法 ,繁育米邦塔食用仙人掌种苗。结果表明 ,组织培养、切块繁殖两种方法较其它方法繁殖系数高 ,但后代植株弱小 ,培育成标准种苗所需周期较长 ;嫁接繁殖抽生掌片数量及质量不佳 ;扦插繁殖简单易行 ,生产周期短 ,相对成本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邦塔食用仙人掌 种苗繁殖 组织培养 切块 育成 繁殖系数 繁育 相对成本 生产周期 数量
下载PDF
贵州食用菌产业区域集群竞争力分析与空间差异化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丹梅 王森 +1 位作者 周林荣 曾宪浩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2-157,共6页
食用菌作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产业集中度指数(CRn)、效率优势指数(EAI)、规模优势指数(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对2016—2020年贵州食用菌产业区域集群竞争力进行分... 食用菌作为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产业集中度指数(CRn)、效率优势指数(EAI)、规模优势指数(S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对2016—2020年贵州食用菌产业区域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并通过空间统计分析法探究其空间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时序视角的贵州食用菌产业区域集中度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CR_(3)均在70%以上,铜仁市、毕节市和黔西南州的EAI、SAI和AAI均值均大于1,是贵州食用菌产业区域集群发展优势区域,其中铜仁市区域集群竞争力最强。(2)基于空间视角的贵州食用菌产业区域集群竞争力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性,区域集群竞争力的“马太效应”显著。最后从发挥区域优势、加强现代化建设、优化延伸产业链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 贵州 区域集群 竞争力 空间差异
下载PDF
马铃薯化肥农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真 林团荣 +4 位作者 王伟 王玉凤 罗小波 姚彬 尹玉和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1期51-57,共7页
研究旨在探索最佳的化肥农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以期提升马铃薯产量及品质,进而指导实际生产。本研究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了4个肥料处理,每个肥料处理又设A、B两个农药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处理2减施化肥、增施商品有机肥(750 kg... 研究旨在探索最佳的化肥农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以期提升马铃薯产量及品质,进而指导实际生产。本研究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了4个肥料处理,每个肥料处理又设A、B两个农药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处理2减施化肥、增施商品有机肥(750 kg/hm^(2)),可改善品质,较对照增产6460.2 kg/hm^(2);处理3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菌肥(300 kg/hm^(2)),改善了马铃薯的部分品质;处理4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600 kg/hm^(2))+腐殖酸肥(45 kg/hm^(2)),可改善品质,增产32.24%;农药处理未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及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试验证明,处理4在减少化肥用量、增施腐殖酸肥后增加马铃薯结薯数量,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有机肥 菌肥 腐殖酸肥 减肥 减药
下载PDF
复合酵素的贮藏稳定性及货架期研究
13
作者 刘恒 范柳萍 +1 位作者 张涛 潘牧 《食品与发酵工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该研究采用克鲁弗毕赤酵母菌(Pichia kluyveri)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共发酵制备复合酵素,旨在研究其产品经巴氏杀菌处理后的贮藏稳定性,并建立一个可靠的货架期预测模型。该实验将杀菌后的复合酵素分别放置在4... 该研究采用克鲁弗毕赤酵母菌(Pichia kluyveri)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共发酵制备复合酵素,旨在研究其产品经巴氏杀菌处理后的贮藏稳定性,并建立一个可靠的货架期预测模型。该实验将杀菌后的复合酵素分别放置在4、25、37℃恒温贮藏,测定了复合酵素的感官品质、理化性质和活性成分在贮藏期间的变化。此外,根据Arrhenius方程和零级动力学反应建立了该复合酵素的货架期模型,通过此模型对复合酵素的货架期进行预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4℃贮藏的复合酵素pH和总酸变化幅度最小,表现出最高的稳定性,且贮藏56 d后pH值为3.41。抗坏血酸在贮藏过程中分别降低了33.10%、52.11%和77.93%,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也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抗坏血酸对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色差ΔE和感官评分在4℃劣变速度最慢。根据建立的货架期模型,预测该复合酵素在常温下的货架期为184 d。在不同温度下(10、20、25℃)对该货架期模型进行验证,相对误差均在5%以下。因此,此货架期模型较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酵素 贮藏 感官品质 理化性质 活性成分 货架期模型
下载PDF
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双选模式研究型探索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启富 《南方农机》 2019年第17期175-175,共1页
近年来,各高校农学专业逐渐重视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进从而实现“双选模式”教学。同时,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当中,还对研究型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双... 近年来,各高校农学专业逐渐重视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对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的改进从而实现“双选模式”教学。同时,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当中,还对研究型教学方式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双选模式”研究型教学方式在这课程中的应用具有不错的效果。为此,本文对双选模式研究型教学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应用以及其成效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实验 双选模式研究型教学 农植物病害
下载PDF
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因素及非编码RNA对其调控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莉娜 吴仙 +5 位作者 陈朝军 张洁 向清华 王清峰 谭露霖 冯宇隆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8-22,共5页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俗称“大理石纹”,是猪肉脂肪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肉的嫩度、多汁性,提升肉的风味,是评价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IMF主要分布在肌纤维或肌纤维束间,由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受遗传、营养、...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俗称“大理石纹”,是猪肉脂肪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肉的嫩度、多汁性,提升肉的风味,是评价猪肉品质的重要指标。IMF主要分布在肌纤维或肌纤维束间,由三酰甘油、磷脂和胆固醇组成,受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影响猪IMF沉积的主要因素及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包括微小RNA(micro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在猪IMF沉积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深入研究猪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品质 肌内脂肪(IMF) 影响因素 非编码RNA(ncRNA)
下载PDF
马铃薯种薯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病害防控效果的研究
16
作者 张青江 陈恩发 《耕作与栽培》 2024年第2期98-100,共3页
为降低马铃薯种薯薯块感病、腐烂情况,提高马铃薯苗后健壮程度,降低苗后病害发生情况,在平坝区马铃薯基地开展种薯包衣拌种试验,通过不同包衣拌种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出苗情况、对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控作用。结果显示,马铃薯早疫病发生... 为降低马铃薯种薯薯块感病、腐烂情况,提高马铃薯苗后健壮程度,降低苗后病害发生情况,在平坝区马铃薯基地开展种薯包衣拌种试验,通过不同包衣拌种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出苗情况、对马铃薯主要病害的防控作用。结果显示,马铃薯早疫病发生情况较为严重,其他主要病害未发生或少许发生,在产量上,中生菌素+甲基硫菌灵+过磷酸钙拌种较对照增产29.63%,差异显著,中生菌素+甲基硫菌灵+滑石粉拌种产量次之,较对照增产19.48%。因此,中生菌素+甲基硫菌灵+过磷酸钙拌种是可供本地区冬作马铃薯种薯拌种使用的一种种薯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种薯处理 病害防控 防控效果
下载PDF
药用植物仙人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董颖苹 黄琼 +2 位作者 黄先群 柯蓉 毛堂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1年第2期63-65,共3页
关键词 仙人掌 药用植物 利用价值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栽培技术 研究进展
下载PDF
苦荞茎叶提取物对“红宝石”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抑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辉 卢扬 +2 位作者 刘嘉 王辉 刘永翔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6,共6页
褐变一直困扰着马铃薯的加工开发利用,而多酚氧化酶是马铃薯酶促褐变的关键酶。为筛选安全无毒、处理简单的多酚氧化酶抑制剂,本研究以苦荞茎叶磷酸盐缓冲液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为褐变抑制剂,研究其对红宝石马铃薯多酚氧化酶... 褐变一直困扰着马铃薯的加工开发利用,而多酚氧化酶是马铃薯酶促褐变的关键酶。为筛选安全无毒、处理简单的多酚氧化酶抑制剂,本研究以苦荞茎叶磷酸盐缓冲液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为褐变抑制剂,研究其对红宝石马铃薯多酚氧化酶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3种提取物对马铃薯多酚氧化酶均具有显著地抑制效果,使该酶活力下降50%所需的浓度(IC50)分别为0.21、0.28、0.41 mg/m L。磷酸盐提取物的作用效果最强,乙醇提取物的作用效果次之,水提取物的作用效果最弱,3种苦荞茎叶提取物对酶的抑制作用均为非竞争性可逆抑制,其抑制常数(KI=KIS)分别为0.21、0.33、0.56 mg/m L。对3种提取物中总黄酮、蛋白质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磷酸盐提取物中不仅含有较高含量的黄酮类物质,同时蛋白质含量也较高,推测这可能是磷酸盐缓冲液提取物抑制效果最好的原因。研究结果可为探寻马铃薯多酚氧化酶新的天然抑制剂和马铃薯深加工过程中褐变的控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多酚氧化酶 “红宝石”马铃薯 抑制剂 动力学
下载PDF
兰科植物菌根真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9
作者 朱国胜 刘作易 毛堂芬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4年第4期79-81,共3页
对兰科植物菌根的形成及特点、兰科植物与菌根菌的关系 ,兰科菌根真菌种类及分类鉴定方法进行了评述 。
关键词 兰科植物 菌根真菌 兰花 丝核菌 共生真菌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黄籽基因的分离研究Ⅰ.自交 被引量:6
20
作者 黄先群 沈永珍 +3 位作者 黄燕芬 唐丽 毛堂芬 董颖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1期43-45,共3页
从黑籽亲本“秦油 3号”中分离出黄籽株系 931155,其S1代群体的黄、黑籽植株比例约为 3:1,黄籽株率为 78 3% ;S2 、S3 和S4 代群体平均黄籽频率分别为 81 7%、 84 6 %和96 5% ,一些株系达 90 %以上 ,个别株系达 10 0 %。来源于浅黄和... 从黑籽亲本“秦油 3号”中分离出黄籽株系 931155,其S1代群体的黄、黑籽植株比例约为 3:1,黄籽株率为 78 3% ;S2 、S3 和S4 代群体平均黄籽频率分别为 81 7%、 84 6 %和96 5% ,一些株系达 90 %以上 ,个别株系达 10 0 %。来源于浅黄和中黄的株系后代相比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黄籽基因 自交 分离 种质资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