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对褐飞虱天敌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何佳春 何雨婷 +4 位作者 万品俊 魏琪 赖凤香 陈祥盛 傅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18-326,共9页
【目的】黄腿双距螯蜂是我国南方稻区常见的褐飞虱天敌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温度对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系统测定了12℃、17℃、22℃、27℃、32℃、36℃和38℃恒温条件下该蜂成虫寿命、寄生率、取食... 【目的】黄腿双距螯蜂是我国南方稻区常见的褐飞虱天敌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不同温度对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系统测定了12℃、17℃、22℃、27℃、32℃、36℃和38℃恒温条件下该蜂成虫寿命、寄生率、取食率及子代结茧率、羽化率、发育历期、雌性占比等生物学特性,并计算了该蜂的种群生命表参数、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结果】1)温度对黄腿双距螯蜂雌、雄成虫的寿命、寄生率、取食率和子代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雌、雄成虫寿命均在17℃时最长,并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高至38℃时存活不超过1 d。成虫寄生率和取食率均在32℃时最高,分别为52.3%和17.7%,这两个参数在27℃与32℃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38℃时均为0。在17℃~36℃下子代均可化茧和羽化,其中在27℃时化茧率和羽化率均最高,子代雌虫比例在32℃时最高(28.6%),子代的雌虫数量在27℃最高(30.5头)。在17℃~36℃范围内,幼虫的发育历期均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2)综合估测的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中,27℃下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53,32℃和22℃次之,17℃时的内禀增长率最低。3)通过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的雌、雄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0℃和11.9℃,世代有效积温分别为343.8 d·℃和337.6 d·℃。【结论】黄腿双距螯蜂可在17℃~36℃范围生存,但生长发育和种群繁殖的适温范围为27℃~32℃,最适温度为27℃。本研究明确了温度对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为进行该蜂的规模化饲养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腿双距螯蜂 温度 生物习性 褐飞虱
下载PDF
一株扁角豆芫菁寄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治成 刘洋洋 陈祥盛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68-2273,共6页
目的:为摸清药用昆虫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人工饲养过程中感染真菌病害的情况,对一株感染该虫的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该菌株的内源转录间隔区(ITS... 目的:为摸清药用昆虫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人工饲养过程中感染真菌病害的情况,对一株感染该虫的真菌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该菌株的内源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和β-微管蛋白(BenA)基因序列测序结果在GenBank登录号为ITS:MT825106,BenA:MT862132;系统发育树显示,该菌株与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聚为一支,但与黄曲霉的亲缘关系更近;该菌株的分生孢子与黄曲霉菌株的分生孢子一致,呈球形或近球形,表面粗糙,具若干小突起,较松散分布。结论:基于扫描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试验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研究结果可为扁角豆芫菁的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真菌病害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角豆芫菁 黄曲霉 寄生真菌 内源转录间隔区 Β-微管蛋白 扫描电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