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发展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思考——贵州民族职业教育调查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罗康隆 刘锋 李锦屏 《民族教育研究》 2001年第3期41-47,共7页
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贵州省的民族职业教育为例 ,阻碍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一是大部分民族地区仍处于产食经济阶段 ,市场发育不健全 ,职业分化和行业分成不明显 ,二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环... 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以贵州省的民族职业教育为例 ,阻碍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一是大部分民族地区仍处于产食经济阶段 ,市场发育不健全 ,职业分化和行业分成不明显 ,二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某些环节的失控以及剪刀差政策的推行 ,使得民族地区已有的一些职业分化和行业分成不但没有发展 ,反而萎缩 ,使民族职业教育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要走出困境 ,必须以各种方式促进其职业分化和行业分成 ,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实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贵州 调查报告 职业分成 行业分化
下载PDF
贵州筹建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的评估暨民院筹建民族博物馆、陈列室的建议
2
作者 庹修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27-32,共6页
本文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筹建博物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全面阐述和评估 ,并对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 。
关键词 筹建 博物馆 评估 建议
下载PDF
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
作者 潘盛之 《怀化师专学报》 1996年第3期277-281,共5页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教育发展 经济发展 民族社区 度量指标 社会结构性质 伦理观念
下载PDF
民族教育困境的由来及其实质
4
作者 刘峰 《怀化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33-36,70,共5页
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党和人民政府的一贯政策。这个政策执行四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大批民族干部成长起来,担当了各级政府的领导职务,使民族地区与全国紧紧地联系一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的团结。与此同... 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是我党和人民政府的一贯政策。这个政策执行四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大批民族干部成长起来,担当了各级政府的领导职务,使民族地区与全国紧紧地联系一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的团结。与此同时,各民族的科技人才也从无到有,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致使各民族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地向现代化先进科学技术靠拢。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各民族的教育事业与文化水平得到逐步的提高,各民族的文盲人数在急剧下降,彻底改变了解放前整村整寨找不到一个识字人的落后面貌。这是成功的一面,决不能抹煞和忽视的一面。但是我们决不能看不到困难,看不到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教育 教育困境 教育经费 少数民族学生 少数民族地区 教学时数 教学质量 民族经费 经费需求 学校
下载PDF
中国军傩——贵州地戏 被引量:19
5
作者 庹修明 《民族艺术研究》 2001年第4期3-9,共7页
傩是中国古代重要祭仪 ,按活动场所与功能 ,大致可分为民间傩 (乡人傩 )、宫庭傩 (官傩 ) ,寺院傩、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于岁终或誓师演武祭祀仪式中的戴面具的群队所舞 ,兼备祭祀、实战、训练、娱乐的功能。贵州地戏是古代军傩的遗存... 傩是中国古代重要祭仪 ,按活动场所与功能 ,大致可分为民间傩 (乡人傩 )、宫庭傩 (官傩 ) ,寺院傩、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于岁终或誓师演武祭祀仪式中的戴面具的群队所舞 ,兼备祭祀、实战、训练、娱乐的功能。贵州地戏是古代军傩的遗存与流变 ,是中国军队形态与特点保存最为完整的傩戏剧种 ,其分布不仅地域广阔 ,而且目前还有三百余地戏活跃于以安顺为中心的各地农村。本文就军傩的源流及安顺地戏的由来 ,及现存的演出形态和特色 ,以及中外学术界、艺术界对贵州地戏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关注、考察、研究等诸多方面 ,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述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战 中外 队形 活动场所 训练 学术界 特色 剧种 傩戏 演出形态
下载PDF
混成耕牧制在彝语地名中的反映 被引量:12
6
作者 杨庭硕 李天元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63-67,共5页
混成耕牧制是一种普遍流行于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生产方式。彝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 ,甚至部分汉族和布依族都曾实行过这一生产方式 ,有的至今尚在延续或变形延续。然而 ,对混成耕牧制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 ,文献记载又残缺不全。因此 ... 混成耕牧制是一种普遍流行于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生产方式。彝族、土家族、苗族、仡佬族 ,甚至部分汉族和布依族都曾实行过这一生产方式 ,有的至今尚在延续或变形延续。然而 ,对混成耕牧制的研究目前尚不充分 ,文献记载又残缺不全。因此 ,通过对彝语地名含义的破译和诠释 ,归纳这些地名定型的命名意图 ,透视这些地名的命名取向 ,从而揭示混成耕牧制在资源利用上的若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成耕牧制 彝语地名 命名取向
下载PDF
无文字状态下的一种“立法”活动——黔桂边界苗族地区作为“先例”的埋岩 被引量:8
7
作者 徐晓光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20,共10页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口承法律文化丰富,属于典型的口承法律文化类型。本文以广西融水、贵州从江、榕江三县的“埋岩”资料为基础,对苗族无文字状态下地域组织以埋岩为主要形式的“立法”意图、“立法”过程、范围以及作为口承“判例法...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口承法律文化丰富,属于典型的口承法律文化类型。本文以广西融水、贵州从江、榕江三县的“埋岩”资料为基础,对苗族无文字状态下地域组织以埋岩为主要形式的“立法”意图、“立法”过程、范围以及作为口承“判例法”在以后案件中的援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口承法文化 埋岩 立法活动 先例
下载PDF
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的评估——张家界建立中国土家族傩戏傩面具博物馆的可行性调查 被引量:3
8
作者 庹修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106-110,共5页
傩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 ,滥觞于史前 ,盛行于商周 ,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延续至今已数千年。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 ,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傩戏誉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价值 ,... 傩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 ,滥觞于史前 ,盛行于商周 ,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延续至今已数千年。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 ,面具是傩戏艺术的重要特征。傩戏誉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学科的学术价值 ,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大量资料显示 ,我国包括传统工艺、民族艺术等在内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正面临后继无人、管理混乱和大量流失的严峻形势 ,建立中国傩戏傩面具博物馆十分必要和紧迫。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博物馆的建立进行了全面评估 ,对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学 傩舞 傩祭 傩戏 傩面具 博物馆 评估 可行性分析 张家界 土家族 调查研究
下载PDF
简论苗族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锦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54-56,共3页
苗族语言是在苗族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而苗族文化对苗族语言的影响十分明显。文章从稻作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芦笙铜鼓文件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苗族文化对苗族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 苗族文化 苗语 稻作文化 饮食文化 宗教文化
下载PDF
论苗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锦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5-78,共4页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接触和交往 ,苗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明显。当然 ,苗、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是双向的 ,但并不是均等的。由于汉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交际用语 ,因而汉语对苗语的影响比苗语对汉语的...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接触和交往 ,苗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明显。当然 ,苗、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是双向的 ,但并不是均等的。由于汉民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交际用语 ,因而汉语对苗语的影响比苗语对汉语的影响要大得多。探讨苗语和汉语之间的相互影响 ,既可从中窥见苗族与汉族、苗语与汉语的历史渊源关系 ,又有助于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的交际 ,还有助于开展苗汉双语文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语 汉语 相互影响 交际用语 语文教学
下载PDF
台湾庙会与旅游观光 被引量:3
11
作者 庹修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95-98,共4页
台湾寺庙在其适应台湾现代社会旅游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方面,作了某些探索,也产生了某些负面 影响。作者三次赴台考察、讲学,就所见所闻,对台湾庙会与旅游观光,用典型事例作了多层面的论 述,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庙会 旅游观光 探索
下载PDF
推行侗文社会效果论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谭厚锋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35-38,共4页
在侗乡推行侗文是侗族地区民族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侗文的创制和推广在农村扫盲、抢救民间文 学遗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普及科技知识、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双语文教育、妇女社会地位的 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双语文教... 在侗乡推行侗文是侗族地区民族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侗文的创制和推广在农村扫盲、抢救民间文 学遗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普及科技知识、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双语文教育、妇女社会地位的 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说明双语文教育在民族地区必将长期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文推行 社会果效
下载PDF
上古苗族国家与法的雏形探微
13
作者 徐晓光 韦宗林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5-119,共5页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中国上古部落联盟后期曾建立过"三苗国",国家和法的萌芽都比当时的夏族早,并最先发明和创造了"五兵"和"五刑",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法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苗族的先民与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中国上古部落联盟后期曾建立过"三苗国",国家和法的萌芽都比当时的夏族早,并最先发明和创造了"五兵"和"五刑",在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与法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苗族的先民与夏族一起,在中国国家与法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 苗族 国家 雏形
下载PDF
古夜郎国的文化源头考析
14
作者 阿侯布岱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80-83,共4页
通过彝文文献资料《夜郎史传》、《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益那悲歌》、《中国彝史文献通考》等几部 古籍文献的整理、翻译、研究,结合贵州赫章可乐地区考古的重大发掘资料,笔者认为古夜郎国的文化 源头在可乐。
关键词 古夜郎国 文化源头 可乐
下载PDF
贵州彝语地名与生态环境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天元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8,共4页
本文通过对贵州黔西北地区的部分彝语地名的名源考察和诠释,揭示了彝语地名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历吏资料信息。
关键词 彝语 蕴含 地名 诠释 丰富 历史资料 贵州
原文传递
歌唱与纠纷的解决——黔东南苗族口承习惯法中的诉讼与裁定 被引量:22
16
作者 徐晓光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43,共8页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口承法律文化丰富。在传统的纠纷解决过程中,理师的调解和裁定、当事人双方的自我辩护都通过唱词表现出来。唱词“引经据典”、灵活自如、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理法的剖解蕴含其中,最后使各类纠纷圆满解决。本文以贵...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口承法律文化丰富。在传统的纠纷解决过程中,理师的调解和裁定、当事人双方的自我辩护都通过唱词表现出来。唱词“引经据典”、灵活自如、生动形象,琅琅上口,理法的剖解蕴含其中,最后使各类纠纷圆满解决。本文以贵州省黔东南现存理词为基本资料,探讨无文字状态下苗族传统纠纷解决的形式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喝 解决纠纷 黔东南 口承法 诉讼 裁定
原文传递
中国傩文化述论 被引量:9
17
作者 庹修明 《民族艺术》 1997年第1期66-77,共12页
关键词 中国傩 宗教文化 民间宗教信仰 傩文化 宗教意识 民间信仰 面具文化 述论 苗族 文化圈
原文传递
清政府对苗疆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晓光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35,共10页
对苗疆的法律问题调整是清朝民族法制建设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对清朝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在苗疆地区进行的立法和法律调整措施的研究 ,指出清朝在苗疆地区的民族立法是多层次的、多种形式的 ,在实施过程中是灵活、有效的 ,... 对苗疆的法律问题调整是清朝民族法制建设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对清朝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在苗疆地区进行的立法和法律调整措施的研究 ,指出清朝在苗疆地区的民族立法是多层次的、多种形式的 ,在实施过程中是灵活、有效的 ,体现了清朝民族统治和民族立法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苗疆 法制调整 历史意义
原文传递
苗族认知模式与苗汉双语教学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锦平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6-111,共6页
本文分析了苗族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形成独特的认知模式,认为这种认知模式由认知框架、认知取向、认知归类构成,与汉族认知模式有较大的差异,指出认识了解苗族认知模式,是实行和深化苗双双语教学基础,且对构建苗族科学术... 本文分析了苗族由于自然和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形成独特的认知模式,认为这种认知模式由认知框架、认知取向、认知归类构成,与汉族认知模式有较大的差异,指出认识了解苗族认知模式,是实行和深化苗双双语教学基础,且对构建苗族科学术语学说,促进苗族文化发展产生很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认知模式 双语教学
原文传递
传统侗族历法钩稽 被引量:2
20
作者 潘盛之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45-155,144,共12页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皆有自己的发明和创造,都有自己特有的科学和技艺,侗族也不例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侗族人民曾经创造过自己的科学和技艺体系。然而,在旧社会由于民族之间并不平等,少数民族的科...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皆有自己的发明和创造,都有自己特有的科学和技艺,侗族也不例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侗族人民曾经创造过自己的科学和技艺体系。然而,在旧社会由于民族之间并不平等,少数民族的科学技艺往往遭到封建文人的贬斥,以致于在汉文献中很难窥见其原貌,甚至在与汉族涵化的过程中被淹没掉。历史上留下的舛误,到今天是应当加以匡正的时候了。本文拟以侗族传统历法的复原为例,希望让大家看到侗族先民在天文律算上的卓越创造,期盼唤起学术界同仁对少数民族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视,并以此增强少数民族的自尊、自重、自信和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农历 传统节日 传统历法 太阳视运动 天干 祭祀性 汉族 贵州从江 芦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