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易雪岚 冒青 +2 位作者 蒋焰 郭秀彬 陈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27-1630,共4页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中35例患儿接受伏立康唑治疗,为A组;30例患儿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为B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影响IFI发生率的临床因素,并比较患儿用药8周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LL患儿IFI发病率达到30.37%,患儿的IFI发生率与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相关(P<0.05)。A组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8%和43.33%,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治疗的患儿的肾功能损伤、消化功能障碍和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和5.71%,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儿(P<0.05)。A组患儿躯体健康和精力情况、情绪控制和总体健康评分指数明显高于B组患儿相应的评分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儿的IFI的发生率与患儿的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关,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儿童
下载PDF
ITGA2B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二例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安霞 易雪岚 +2 位作者 冒青 郭义敏 陈艳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08-709,共2页
例1女,3岁5月龄,汉族.因“反复皮肤瘀斑伴鼻衄3年余”于2016年3月在贵州省儿童医院就诊.患儿母亲为孕2产2,患儿生后1个月发病,6月龄后明显,外伤或剧烈活动后皮肤瘀斑加重,时有鼻衄.
关键词 血小板无力症 基因突变 遗传性 皮肤瘀斑 医院就诊 剧烈活动 贵州省 月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