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时期贵州传统农业与社会适应性研究
1
作者 杨成 周丕东 《贵州文史丛刊》 2021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具有延续性及稳定性。为探求明清贵州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社会适应性问题,文章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了明清贵州传统农业的特征;分析了明清贵州传统农业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民族多样性的相互适应问题。研究发... 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具有延续性及稳定性。为探求明清贵州传统农业的特征及其社会适应性问题,文章从历史学的角度考察了明清贵州传统农业的特征;分析了明清贵州传统农业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以及民族多样性的相互适应问题。研究发现,明清贵州传统农业的这种特征,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是相互适应的。这种适应,表现在农业资源的互补性、多民族的相互融洽性以及政治制度与经济体系的相互调协性上。如果没有外来强大政治势力的干扰,该种传统农业形式会持续下去,并发展成一种新型的资源互补型的社会生产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传统农业 生计方式 农业变迁 动态平衡
下载PDF
社会科学对外来物种入侵研究的介入及其意义
2
作者 杨成 《现代化农业》 2021年第2期53-57,共5页
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威胁着全球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因此,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科学家、社会团体和政府的普遍关注。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是世界... 外来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不仅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威胁着全球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因此,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公众、科学家、社会团体和政府的普遍关注。外来物种入侵的防治是世界性生态难题。目前在世界各国广泛使用的人工机械法、化学法、生物法及综合法等方法都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导致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仅把它当作一种自然现象看待。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外来物种入侵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也是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因此,它不但具有生物属性,还具备社会属性。如果只研究其生物属性而忽视社会属性,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就会走向困境,且影响防治效果。为客观全面地认识和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文章论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并讨论了社会科学可以介入的研究领域。此前社会科学对外来物种入侵研究的成果表明,社会科学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和清除其危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最后,作者认为,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介入到外来物种入侵的研究宏业中来,同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应该相互交流与借鉴对方研究成果,共同抵御和防治外来物种的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思路 公众参与 防范意识
下载PDF
贵州外来物种入侵的种类、危害、防治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被引量:7
3
作者 杨成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4期144-148,150,共6页
外来物种入侵是世界性生态问题,以国家调查公布的4批次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和贵州实际入侵情况为依据,统计入侵贵州的外来物种种类,分析其对贵州造成的各种危害及防治现状。现以环境部门公布名单和时间为准,预测已入侵或具有潜在入侵物种... 外来物种入侵是世界性生态问题,以国家调查公布的4批次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和贵州实际入侵情况为依据,统计入侵贵州的外来物种种类,分析其对贵州造成的各种危害及防治现状。现以环境部门公布名单和时间为准,预测已入侵或具有潜在入侵物种共22种。但据贵州省林科院调查统计,截至2018年12月,贵州省已发现林业外来入侵生物约210种,农业农村部2019年公布了2018年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区名录,贵州共有7种。则贵州共有外来入侵物种217种。它们给贵州生态环境、农林牧渔和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防治情况却相当零散,未来贵州省面临外来物种入侵情况会更加糟糕。因此,社会各界积极应对外来物种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生物 贵州生物入侵现状 应对策略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以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成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3期128-132,共5页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与智慧的传承与结晶。它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贡献与作用,在将来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仍然可以创出耀眼的辉煌。过去,研究者对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保护、传承、旅游开发与价值意义做了大量的研究...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与智慧的传承与结晶。它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贡献与作用,在将来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仍然可以创出耀眼的辉煌。过去,研究者对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保护、传承、旅游开发与价值意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关注较少。为了弄清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文章从历史学的角度,对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的结构进行剖析,并追叙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以期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稻鱼鸭复合生计 经验与教训
下载PDF
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成 《古今农业》 2020年第4期93-98,共6页
近代贵州农业发生最大的变化,当属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原生态农业)转变为单一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形态。水稻成为近代贵州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支撑水稻成为近代贵州最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此前的研究者多就... 近代贵州农业发生最大的变化,当属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方式(原生态农业)转变为单一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结构形态。水稻成为近代贵州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支撑水稻成为近代贵州最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技术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此前的研究者多就水稻种植的某一项技术进行研究,而对水稻种植全过程技术研究的不多。为全面了解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变化情况,文章利用地方志及相关农业文献,系统地梳理了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全过程,并分别论述了水稻在平地与山地种植技术的异同及其原因。理清近代贵州水稻种植技术变化情况,对当下贵州农业结构调整出现的困境有现实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技术 近代贵州 参考
下载PDF
贵州水稻产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成 《粮食问题研究》 2020年第5期20-26,共7页
贵州水稻产业的发展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之一。通过对贵州水稻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和论述了目前贵州水稻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了贵州水稻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了作者对贵... 贵州水稻产业的发展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产业之一。通过对贵州水稻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分析和论述了目前贵州水稻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了贵州水稻产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了作者对贵州水稻产业发展的期望和愿景。以期能引起相关水稻产业人员的关注和重视,为创建一个“安全、生态、优质”的水稻产业共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产业 历史回顾 提高产量
下载PDF
近代以来贵州意蜂养殖业的兴起与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成 《蜜蜂杂志》 2020年第11期11-16,共6页
自近代以来,意蜂就开始引入中国。随着意蜂产生的经济效益比中蜂日益明显,养殖意蜂的人们越来越多。贵州也积极地加入到了这一新兴的养殖行业来。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意蜂养殖给我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一种隐形的危机... 自近代以来,意蜂就开始引入中国。随着意蜂产生的经济效益比中蜂日益明显,养殖意蜂的人们越来越多。贵州也积极地加入到了这一新兴的养殖行业来。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意蜂养殖给我们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一种隐形的危机也随之而来。由于中蜂和意蜂采食对象的差异与竞争关系,导致中蜂大量减少。以中蜂为传花授粉的植物也由于中蜂的减少相继减少甚至灭绝,而以这些植物为生的昆虫、动物又由于缺乏食物逃离本地或者死亡,从而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厘清近代以来意蜂养殖业的兴起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看待意蜂养殖业,科学合理地发展意蜂养殖,使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相互协调发展,为创建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蜂养殖 外来物种引入 协调发展
下载PDF
关于贵州为水稻次生起源中心的讨论
8
作者 杨成 《农业考古》 2020年第6期27-30,共4页
在水稻起源的学术讨论中,水稻起源地有多种说法。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材料和证据来说明其地与水稻起源的关系。贵州为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稻起源于云贵高原学说的背景下,贵州是否为水稻的起源中心?通过对各种水稻起源学说证据材... 在水稻起源的学术讨论中,水稻起源地有多种说法。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材料和证据来说明其地与水稻起源的关系。贵州为云贵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稻起源于云贵高原学说的背景下,贵州是否为水稻的起源中心?通过对各种水稻起源学说证据材料的梳理和比较,就目前贵州出土的考古材料以及文献来看,还无法支持贵州为水稻起源中心的结论。然而,这些材料与证据却可以充分说明,贵州为水稻次生起源中心是无疑的。至于为什么无法找出更多水稻种植的考古遗迹或文献,这可能跟贵州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有关。贵州山地占全省面积的97%,平地仅占3%。在远古时代,农业技术比较落后的贵州,水稻种植面积无法扩大,没有稳定的粮食收入,人口也就无法增加。古代贵州历史发展受到地域因素限制非常明显,但水稻种植却是较早的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水稻起源说 贵州水稻起源 农业变迁起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