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药云实花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作者 文雯 李齐激 +4 位作者 王丽 杨柳 高奇 杨小生 杨娟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1期147-151,共5页
建立贵州省内不同产地民族药云实花的HPLC指纹图谱,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其质量进行分析评价。采用HPLC法,以SHIMADZU 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25±0.8)℃、波长254 nm进行检测,使用“... 建立贵州省内不同产地民族药云实花的HPLC指纹图谱,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其质量进行分析评价。采用HPLC法,以SHIMADZU 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25±0.8)℃、波长254 nm进行检测,使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建立云实花样品的指纹图谱。建立了云实花样品的指纹图谱,确定了18个共有峰,并指认色谱峰P5(色氨酸)、P6(腺苷)、P7(苯丙氨酸)、P17(Caesalsappanin K)。建立了云实花的指纹图谱,为云实花的质量控制评价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实花 HPLC 指纹图谱 民族药
下载PDF
艾叶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李雨铭 李齐激 +3 位作者 王丽 杨艳 葛丽娟 杨小生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20期121-124,共4页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构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数据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进而阐明艾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类群。采用GC-MS法结合三种抗氧化活性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法分析GC-MS色谱图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结果...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构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数据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进而阐明艾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成分类群。采用GC-MS法结合三种抗氧化活性方法,利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法分析GC-MS色谱图与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结果表明,10产地艾叶挥发油组分相对含量介于73.906%~92.234%间。DPPH自由基IC50值、ABTS+与FRAP均值分别介于0.762~3.080 mg/mL、0.3972~0.9688 mmol/g、0.1308~0.2597 mmol/L。基于谱效关系分析,单萜、倍半萜是艾叶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贡献者,关联度最高为0.9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 挥发油 GC-MS法 抗氧化活性 谱效关系
下载PDF
苗药榜留丽叶中毒性成分杜鹃醇的提取工艺与含量测定
3
作者 郭喆平 曾爱 +5 位作者 王丽 杨艳 陈发菊 尚兴 李齐激 赵能武 《广州化工》 CAS 2023年第23期38-42,共5页
采用RP-HPLC法,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柱温25℃,流速1 mL·min^(-1);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之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杜鹃醇的最优工艺条件。杜鹃醇在0.1~2.5μg(r=0.9998)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采用RP-HPLC法,以乙腈(A)-水(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柱温25℃,流速1 mL·min^(-1);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之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杜鹃醇的最优工艺条件。杜鹃醇在0.1~2.5μg(r=0.9998)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0%,RSD=1.38%,榜留丽叶中杜鹃醇含量在7.02~23.23 mg/g间。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乙醇浓度为90%、料液为1∶50、温度为90℃、提取3次、每次2 h,杜鹃醇含量达8.17 mg/g。本文所筛选的RP-HPLC检测方法可作为苗药榜留丽的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药 榜留丽 毒性成分 杜鹃醇 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 含量测定
下载PDF
药食植物牛皮消发酵液中C_(21)甾体成分研究
4
作者 李齐激 向家俊 +7 位作者 廖秀 国光梅 杨艳 王丽 金凤丽 李雨铭 杨娟 杨小生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762-3767,共6页
目的:研究药食植物牛皮消Cynanchumauriculatum发酵液中C_(21)甾体类成分。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牛皮消发酵液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合对应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牛皮消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C_(21)甾体,分别鉴... 目的:研究药食植物牛皮消Cynanchumauriculatum发酵液中C_(21)甾体类成分。方法: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牛皮消发酵液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合对应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牛皮消发酵液中分离得到8个C_(21)甾体,分别鉴定为20-O-acetyl-12-O-cinnamoyl-3-O-(β-D-cymaropyranosyl)-8,14-dioxo-8,14-secosarcostion(1),告达亭3-O-α-L-磁麻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2),告达亭3-O-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3),开德3-O-β-D-磁麻吡喃糖基-(1→4)-α-L-迪吉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4),告达亭3-O-α-L-迪吉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5),告达亭3-O-α-L-迪吉吡喃糖基-(1→4)-β-D-夹竹桃吡喃糖基(6),SaccatolG(7),开德3-O-α-L-迪吉吡喃糖基-(1→4)-β-D-磁麻吡喃糖苷(8)。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C_(21)甾体,命名为saccatolL;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皮消 药食植物 发酵液 C_(21)甾体 Saccatol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