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C在口腔鳞癌中的活化率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小华 黄桂林 董平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253-256,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on dendritic cells,TIDC)在口腔鳞癌中的活化率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对10例正常口腔黏膜、10例癌前病变及30例不同分化程度口腔鳞癌中CD1a、HLA-DR的表达进行检...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umor infiltration dendritic cells,TIDC)在口腔鳞癌中的活化率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对10例正常口腔黏膜、10例癌前病变及30例不同分化程度口腔鳞癌中CD1a、HLA-DR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结合细胞形态特征确定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组织中的浸润程度,依据Sprinzl等提出的分级标准分级,对其活化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DC活化率:癌前病变组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和口腔鳞癌组(P<0.01);而口腔鳞癌组略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CD1a表达阳性的DC活化率均与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无关(P>0.05)。③CD1a表达阳性的DC浸润程度与活化率间呈正相关(r=0.615,P<0.01)。结论:①口腔鳞癌中TIDC数量减少并存在功能缺陷,且随着恶性程度增加而加重。②TIDC浸润度及活化率反映了组织局部的免疫状况,可作为判断机体抗肿瘤免疫能力的一项指标。③肿瘤组织中TIDC浸润度及活化率降低,可能是肿瘤发生免疫逃逸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CD1A HLA-DR 树突状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颌面部感染伤口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2
作者 毛小泉 谢文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9-20,60,共3页
目的:寻找一种兔颌面部感染伤口模型建立的规范方法及细菌用量。方法:40只成年健康大白兔,每只兔两侧颌面部各做1个伤口,每个伤口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为滴入加涂擦法,对照侧为滴入加注射法接种细菌。观察伤... 目的:寻找一种兔颌面部感染伤口模型建立的规范方法及细菌用量。方法:40只成年健康大白兔,每只兔两侧颌面部各做1个伤口,每个伤口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为滴入加涂擦法,对照侧为滴入加注射法接种细菌。观察伤口感染情况。结果:3×108cfu/mL以上:实验侧2例伤口感染,8例轻微感染;对照侧1例伤口感染,9例轻微感染。9×108cfu/mL以上:实验侧11例伤口感染,1例轻微感染;对照侧5例伤口感染,7例轻微感染。结论:接种细菌量少于3亿,难以建立明显感染伤口;9亿以上注入法成功率低,而涂擦法能行之有效地建立伤口感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接种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兔颌面部感染伤口清创缝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毛小泉 谢文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寻找感染伤口清创缝合规范合理的术式,为临床感染伤口清创缝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大白兔,于颌面部两侧及后大腿伤口接种金葡菌,选取已成功感染的兔20只。实验侧作特殊清创处理,对照侧作传统常规处理,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 目的:寻找感染伤口清创缝合规范合理的术式,为临床感染伤口清创缝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健康大白兔,于颌面部两侧及后大腿伤口接种金葡菌,选取已成功感染的兔20只。实验侧作特殊清创处理,对照侧作传统常规处理,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实验侧:颌面部1期愈合19例,2期愈合1例;后大腿1期愈合12例,2期愈合8例。对照侧:颌面部1期愈合0例,2期愈合20例;后大腿1期愈合0例,2期愈合20例。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伤口,通过特殊清创处理能达到1期愈合;肢体感染伤口同方法处理效果不及颌面部,但比常规处理效果好。以封闭式负压灌洗引流为主的特殊清创措施治疗感染伤口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 伤口感染 清创术
下载PDF
新生SD大鼠成肌细胞体外培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桂林 李龙江 +2 位作者 温玉明 王昌美 谢文杨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 :了解新生SD大鼠成肌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新生 3d内SD大鼠幼崽 ,切取骨骼肌标本。应用Blau法经胰蛋白酶与胶原酶多步消化、分离成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后 ,在 φ =2 0 %的胎牛血清生长培养基中培养 ,绘制... 目的 :了解新生SD大鼠成肌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新生 3d内SD大鼠幼崽 ,切取骨骼肌标本。应用Blau法经胰蛋白酶与胶原酶多步消化、分离成肌细胞。差速贴壁法纯化后 ,在 φ =2 0 %的胎牛血清生长培养基中培养 ,绘制生长曲线评价其增殖情况 ,φ =5 %的胎牛血清融合培养基培养 ,计算成肌细胞融合率评价其分化能力。通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所得细胞。结果 :培养后成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强阳性 ,能融合形成肌小管 ,证明为骨骼肌成肌细胞。在生长培养基中原代细胞倍增时间为 5d ,在融合培养基中肌小管融合率较高。结论 :多步酶消化法与差速贴壁法能获得足量、纯净的成肌细胞 ,所得细胞增殖力强 ,能表达骨骼肌特异收缩蛋白 ,融合培养基能促进其体外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成肌细胞 体外培养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下载PDF
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满城 祝颂松 +2 位作者 张碧 马永清 胡静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09年第2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18只幼年雄性山羊随机分成A(n=10)和B(n=8)两组,所有动物均手术切除右侧髁突,取同侧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术后48周时处死所有A组动物,对下颌骨及重建髁突形态进行大体... 目的探讨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18只幼年雄性山羊随机分成A(n=10)和B(n=8)两组,所有动物均手术切除右侧髁突,取同侧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术后48周时处死所有A组动物,对下颌骨及重建髁突形态进行大体观察与测量。术后24和48周各处死B组4只实验动物进行组织学检查,左侧下颌骨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术后48周时双侧升支高度、下颌骨高度以及下颌骨长度无明显差异,手术侧重建髁突明显增大,同时升支宽度较正常侧缩小;重建髁突表面有再生的关节软骨,其组织学结构与正常关节软骨类似。结论自体喙突移植重建髁突未对下颌骨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其中功能刺激是促进下颌骨继续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髁突 喙突 重建 生长发育
下载PDF
感染伤口愈合过程中负压引流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3
6
作者 毛小泉 谢文扬 《广西医学》 CAS 2009年第7期924-926,共3页
目的了解负压引流在感染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选取4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白兔,在颌面部、大腿部建立感染伤口模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实验组清创后负压引流,对照组常规方法处理。两组于清创后1、... 目的了解负压引流在感染伤口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变化。方法选取40只成年健康日本大白兔,在颌面部、大腿部建立感染伤口模型,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实验组清创后负压引流,对照组常规方法处理。两组于清创后1、3、5、7 d处死动物,取创面标本光镜下计数成纤维细胞。结果术后第1天实验组腿部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天实验组面部成纤维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负压引流可促进感染伤口成纤维细胞计数增加,从而加速伤口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伤口 负压引流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主导管损伤后SD大鼠下颌下腺的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胡洁 唐岳鹏 黄桂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9期280-281,共2页
目的建立主导管损伤的SD大鼠模型,观察主导管损伤后腺体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取8只雄性SD大鼠,构建SD大鼠主导管损伤模型,6 d后摘除大鼠的腺体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腺体组织变化。结果主导管结扎后第6天,腺泡结构消失,腺小叶... 目的建立主导管损伤的SD大鼠模型,观察主导管损伤后腺体的组织学变化。方法选取8只雄性SD大鼠,构建SD大鼠主导管损伤模型,6 d后摘除大鼠的腺体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腺体组织变化。结果主导管结扎后第6天,腺泡结构消失,腺小叶轮廓清楚。腺泡细胞重组形成管样结构;Ki-67阳性率为74.5%,在重组区域和导管基膜区层粘连蛋白(LN)、整合素α6β1和CD90.1表达。结论主导管损伤能促使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开始表达这些潜在特性并分化为腺泡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下腺 损伤 干/祖细胞 组织学
下载PDF
异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后SD大鼠下颌下腺的组织学观察
8
作者 唐岳鹏 胡洁 黄桂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5期252-253,共2页
目的建立异丙肾上腺素(IPR)腹腔注射的SD大鼠模型,观察IPR腹腔注射后腺体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成IPR注射组和对照组。IPR注射组按20 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2次/d,连续注射5 d。对照组则以无菌生理盐水代... 目的建立异丙肾上腺素(IPR)腹腔注射的SD大鼠模型,观察IPR腹腔注射后腺体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12只SD大鼠随机分成IPR注射组和对照组。IPR注射组按20 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2次/d,连续注射5 d。对照组则以无菌生理盐水代替盐酸异丙肾上腺素。5 d后处死动物,取出腺体。通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组织化学变化。结果 IPR注射5 d后,腺泡及腺泡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大部分腺泡细胞及少量导管细胞胞Ki-67阳性表达。导管细胞及导管附近细胞胞浆内可见Amylase阳性的分泌颗粒。结论闰管细胞中存在能够转化为腺泡细胞的成体干细胞。IPR注射能促使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开始表达这些潜在特性并分化为腺泡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下腺 异丙肾上腺素 祖细胞 组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