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一例疑难血型的鉴定分析
1
作者 龚燕 张维莉 金沙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22期11-14,18,共5页
目的通过分享一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患者的血型鉴定分析过程,提高临床实验室对疑难血型的认识及处理能力,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集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患者的血液标本,采用血型血清学试验和基因... 目的通过分享一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患者的血型鉴定分析过程,提高临床实验室对疑难血型的认识及处理能力,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集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一例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患者的血液标本,采用血型血清学试验和基因检测技术对患者ABO血型进行鉴定分析。结果患者样本ABO血型正定型为B型、反定型为AB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均为阴性,吸收放散试验提示红细胞上含有A抗原。PCR基因扩增及测序显示,样本基因与ABO★A1.02和ABO★B.01相符,基因型为A1/B型,表型为A1B型;ABO基因第6号外显子297A>G及第7号外显子467C>T、526C>G、657C>T、703G>A、796C>A、803G>C、874C>G、930G>A出现多个位点基因突变,其中7号外显子874C>G基因突变尚未记录在国际输血协会。结论通过血型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最终判定患者ABO血型为A1B型,患者7号外显子上的874C>G基因位点突变可能是本研究首次报道的一个新发现。基因位点突变干扰血型的正确鉴定,联合运用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于正确鉴定血型和保证临床安全输血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型 ABO血型 疑难血型 血清学试验 分子生物学技术 基因突变
下载PDF
孟买血型的鉴定及自体输血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琴 龚燕 杨继红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7-69,共3页
孟买血型属人类罕见血型,因1952年在印度孟买市首次发现而得名。孟买血型在我国极其稀有,有这种血型的人在全国所占的比率仅为十几万分之一,国内仅有约30例报道。该血型的特点是:红细胞上无A、B、H抗原,唾液中缺乏A、B和H血型物质,血清... 孟买血型属人类罕见血型,因1952年在印度孟买市首次发现而得名。孟买血型在我国极其稀有,有这种血型的人在全国所占的比率仅为十几万分之一,国内仅有约30例报道。该血型的特点是:红细胞上无A、B、H抗原,唾液中缺乏A、B和H血型物质,血清中除有抗A和抗B抗体外,尚有抗H抗体。由于孟买型血清中存有抗H抗体,因而给该血型患者临床输血带来很大的困难,如需输血,多主张同型输血或自身输血。但孟买血型须与类孟买血型相鉴别:类孟买血型的特点是:有一对调节基因ZZ,部分抑制了H基因在红细胞上形成H抗原的作用,但不影响唾液中H物质的合成。唾液中ABH物质的分泌受控于Se基因。红细胞上少量的H抗原可全部被A或B基因的作用转化为A或B抗原。因此,类孟买血型的红细胞上一般查不到H抗原,而只有少量A或B抗原。进行血型检测时,起初会表现为O型特征,而大约三小时左右会出现原本抗原与相应抗体间的现象而表现出本身血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O血型盒 孟买血型 鉴定 类孟买血型 自身输血
下载PDF
应对'血荒'医院应有所作为 被引量:2
3
作者 杜军 张连刚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3期383-384,共2页
目前我国处于严重的用血紧张状态,进而导致贫血患者以及临床手术患者的用血治疗得不到保障,对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基于此,建立长效用的血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作为广大的临床工作者,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如何针对用血紧张的... 目前我国处于严重的用血紧张状态,进而导致贫血患者以及临床手术患者的用血治疗得不到保障,对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基于此,建立长效用的血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作为广大的临床工作者,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如何针对用血紧张的因素和环节作出应有的对策,将有限的血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临床功效,促进患者的治疗。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医院面对血荒问题应该做出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 血荒 合理用血 互助献血
下载PDF
血小板输注效果不佳分析
4
作者 张连刚 龚燕 墙新友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1期199-200,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导致血小板输注效果不佳的相关因素,对临床血液疾病的治疗作指导。方法以88例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在我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血小板输注1d之后的外周血血小板进行计数,以血小板增高指... 目的:探讨分析导致血小板输注效果不佳的相关因素,对临床血液疾病的治疗作指导。方法以88例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在我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血液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血小板输注1d之后的外周血血小板进行计数,以血小板增高指数以及血小板回收率来对输注的效果进行综合的判定,并分析导致输注效果不佳的原因。结果88例患者经诊断,31例患者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1例患者患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5例患者患再生障碍性贫血、21例患者患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血小板的输注次数为381次,其中136次血小板输注效果不佳,所占的比例为35.70%(136/381)。而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了人为因素、多次输注导致患者产生血小板抗体、患者肝脾肿大、输注前患者发生感染以及有发热症状,所占比例分别为15.44%(21/136)、17.65%(24/136)、21.32%(29/136)、40.44%(55/136)、5.15%(7/136)。结论目前临床上之治疗血液性疾病患者的过程中,进行血小板输注,导致输注效果不佳的因素较多,其中感染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并且随着对患者进行输注次数的增加,输注的效果也会随之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 效果不佳 影响因素 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