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浙江诸暨楼家桥遗址文化间歇层成因的孢粉学证据
被引量:5
- 1
-
-
作者
舒军武
蒋乐平
程瑜
-
机构
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
出处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6-417,共12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B类先导专项培育项目(XDPB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371207)资助~~
-
文摘
近年来,随着距今8 000-7 000年跨湖桥文化和万年之久的上山文化的相继发现,浙江钱塘江流域新石器考古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环境考古工作也随之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通过该区域诸暨楼家桥遗址文化层的AMS14 C年代测定和孢粉详细分析,重建了遗址区距今约6 500年以来的植被环境及人类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对文化层中间的间歇层成因进行了重点剖析。结果表明在楼家桥河姆渡文化早期阶段,研究区孢粉组合以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栎属(Quercus)为主,指示了遗址点附近分布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当时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人类渔猎和采集的定居生活,同时水稻农业已具一定规模。此时受人类干扰作用较小,地带性植被并未发生改变。随后距今约6 100年文化层中断,形成了自然沉积的间歇层,其孢粉组合面貌显得十分"异常",主要表现为松属(Pinus)骤增;少量的云杉属(Picea)、冷杉属(Abies)和铁杉属(Tsuga)组成的亚高山针叶植物首次出现;与海相相关的刺甲藻属(Spiniferites)、舌形藻属(Lingulodinium)首次集中出现;同时,淡水盘星藻属(Pediastrum)持续产出。结合钱塘江区域全新世环境演变特点,推断当时杭州湾已经形成,其强烈的海潮上涌顶托造成河水阻塞,受海水及河水淹没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文化层突然中断,不利的环境迫使古人类放弃遗址居住点。此后,随着水灾等环境改善,河姆渡文化晚期先民重返楼家桥。此时,孢粉组合发生了显著改变,以栎属为优势的次生阔叶林形成,说明随着人类稻作农业活动强度的增大,森林植被受到了较强的干扰。
-
关键词
孢粉
文化间歇层
海潮
楼家桥遗址
钱塘江
浙江
-
Keywords
Pollen and spores, Culture Interval layer, Sea tide, Loujiaqiao archaeological site, Qiantang River, Zhejiang Province, East China
-
分类号
Q913.84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