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刺鳅模拟种群生存力分析及最小可存活种群估算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斌 王海华 +2 位作者 曾庆祥 马本贺 徐先栋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07-112,共6页
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3.7.0)对大刺鳅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初始尾数为20尾时,在10种不同情景下,大刺鳅种群在100年内的内禀增长率r为4.8429~5.0412,周限增长率λ为129.8331~154.6608,平均世代时间... 利用漩涡模型(Vortex 10.3.7.0)对大刺鳅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初始尾数为20尾时,在10种不同情景下,大刺鳅种群在100年内的内禀增长率r为4.8429~5.0412,周限增长率λ为129.8331~154.6608,平均世代时间为7.11~7.21年,平均现存种群数量为55.55~90.49尾,平均种群数量为28.82~90.16尾,遗传多样性为0.6346~0.7778,灭绝概率为0.0037~0.4818,平均首次灭绝时间为25.5~51.8年;在情景1、2和3下,当环境容纳量为300尾时,大刺鳅种群的MVP分别为117、50和33尾;在情景4~10下,当环境容纳量为100尾时,其MVP为39~11尾。结合历史文献和实际调查结果认为,在自然情况下0~1年龄组大刺鳅种群的死亡率接近70%,性成熟雌鳅的生殖率接近35%;在此情景下,设定环境容纳量为300尾、初始尾数为50尾,则该种群的灭绝概率为0.05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刺鳅 种群生存力 漩涡模型 死亡率 生殖率
下载PDF
江西宜黄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鱼类资源初步调查 被引量:6
2
作者 胡茂林 习宏斌 +4 位作者 花麒 张建铭 周辉明 葛刚 艾志明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2-505,共4页
2012年7月,对江西宜黄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展开初步调查。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分布有鱼类4目7科25种,兴凯鱊、棒花鱼、鲫为优势种,且渔获量丰富、鱼类个体较小。同时分析了保护区面临的潜在威胁,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鱼类 威胁 措施
下载PDF
刺鳅属(Mastacembelus)鱼类和中华刺鳅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比较
3
作者 吴斌 王海华 +2 位作者 曾庆祥 徐先栋 马本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119-124,共6页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7种刺鳅属鱼类和中华刺鳅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片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碱基组成偏倚明显,27种刺鳅属鱼类COI基因中,A+T含量(53.6%)明显高于G+C含量(46.4%);在中华刺鳅COI基因中,A+T含量(57.8%)也明显... 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7种刺鳅属鱼类和中华刺鳅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片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COI基因碱基组成偏倚明显,27种刺鳅属鱼类COI基因中,A+T含量(53.6%)明显高于G+C含量(46.4%);在中华刺鳅COI基因中,A+T含量(57.8%)也明显高于G+C含量(42.2%),这与大部分鱼类的COI基因序列研究结果一致。中华刺鳅与大多数刺鳅属鱼类均保持中等遗传距离(0.162~0.217),但与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的遗传距离较远,达到0.268,计算了27种和26种(剔除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刺鳅属鱼类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34和0.123。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27种刺鳅属(Mastacembelus)鱼类和中华刺鳅可以明显区分为3个类群,即以大刺鳅等大多数刺鳅属鱼类、中华刺鳅、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研究结果支持中华刺鳅属于刺鳅科,同时建议重新整理刺鳅属。由NJ和MP法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均提示,非洲坦噶尼喀湖特有的Mastacembelus albomaculatus是相对较古老的类群,刺鳅属鱼类可能起源于非洲,但这需要进一步更加全面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同时,大刺鳅和中华刺鳅保持相对较近的遗传距离,通过种间杂交,培育耐低温且营养高的新品种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鳅属 中华刺鳅 COI基因 遗传距离 分子系统发生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