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重构建筑学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建筑现代转型问题再思 |
赖德霖
|
《建筑师》
|
2008 |
10
|
|
2
|
《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更正与补遗(2) |
赖德霖
王浩娱
袁雪平
司春娟
|
《建筑创作》
|
2011 |
4
|
|
3
|
“中国近代建筑史”编写工作自省 |
赖德霖
伍江
徐苏斌
|
《建筑师》
|
2017 |
6
|
|
4
|
重庆大学建筑系的柏林工业大学基因试探——一项基于人物生平的研究 |
赖德霖
王浩娱
|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5
|
中国当代建筑口述史学研究历程与观察--赖德霖教授访谈 |
董哲
赖德霖
|
《新建筑》
|
2022 |
4
|
|
6
|
地域性:中国现代建筑中一个作为抵抗策略的议题和关键词 |
赖德霖
|
《新建筑》
|
2019 |
23
|
|
7
|
材料的国族化:1930年代国货运动对中国国产建材工业的影响 |
姚颖
赖德霖
|
《建筑师》
|
2020 |
2
|
|
8
|
《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书评——致敬陈志华 |
赖德霖
|
《建筑遗产》
|
2019 |
5
|
|
9
|
构图与要素——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词汇”表述及中国现代建筑 |
赖德霖
|
《建筑师》
|
2009 |
37
|
|
10
|
关于《营造法式》研究若干议题的读书笔记 |
赖德霖
|
《建筑师》
CSSCI
|
2023 |
1
|
|
11
|
亚洲城市与建筑的电影再现 |
赖德霖
|
《新建筑》
|
2017 |
2
|
|
12
|
图像、观念与语境: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析读 |
赖德霖
|
《建筑师》
|
2021 |
10
|
|
13
|
20世纪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发展与陈从周的贡献试探 |
赖德霖
|
《建筑师》
|
2018 |
12
|
|
14
|
从“类型”和“分期+分类”到“分期+分主体+分类”--中国建筑史写作体例问题反思 |
赖德霖
|
《建筑师》
|
2018 |
8
|
|
15
|
梁思成“建筑可译论”之前的中国实践 |
赖德霖
|
《建筑师》
|
2009 |
13
|
|
16
|
童寯的职业认知、自我认同和现代性追求 |
赖德霖
|
《建筑师》
|
2012 |
12
|
|
17
|
定义贝聿铭建筑空间的现在完成时态 |
赖德霖
|
《建筑遗产》
|
2019 |
1
|
|
18
|
“中国”“近代”“建筑”“史”题解 |
赖德霖
伍江
徐苏斌
|
《时代建筑》
|
2016 |
0 |
|
19
|
建筑学的视角——三本日本城市和建筑空间研究著作比较阅读 |
赖德霖
|
《新建筑》
|
2018 |
1
|
|
20
|
为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建筑而思考:《北窗杂记》导读及其所反映的陈志华思想初探 |
赖德霖
|
《建筑师》
|
2019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