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文学里的“比较”与“文学”──回应斯皮瓦克的《学科之死》 被引量:1
1
作者 苏文伶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12,共5页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200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受访时,曾将她在2003年出版的《学科之死》(Death of a Discipline)比喻成一首挽歌。她并解释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里,挽歌虽以悼亡始,却总以颂赞生命的永续告终[1:6...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Gayatri C.Spivak)2006年在北京清华大学受访时,曾将她在2003年出版的《学科之死》(Death of a Discipline)比喻成一首挽歌。她并解释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里,挽歌虽以悼亡始,却总以颂赞生命的永续告终[1:61-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皮瓦克 比较文学 学科 回应 清华大学 文学传统 挽歌 成一
原文传递
从比较文学史看巴斯奈特的“前文本”
2
作者 谢金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14,共3页
在专著《比较文学批评导论》(Com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里,巴斯奈特热情拥抱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兴比较文学。
关键词 奈特 文学史 文本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大陆
原文传递
“红色记忆”:从延安走向国际画坛的中国军旅画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乃乔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9期20-23,共4页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刘海粟美术馆与解放军艺术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红色记忆"的美术展览。一批军旅画家在"红色记忆"的召唤下,肩负着中国职业军人与中国职业画家的双重身份,以其表现共和国缔造及建设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之际,刘海粟美术馆与解放军艺术学院共同举办了主题为"红色记忆"的美术展览。一批军旅画家在"红色记忆"的召唤下,肩负着中国职业军人与中国职业画家的双重身份,以其表现共和国缔造及建设历史的作品,合力彰显了他们特有的人格气质与视觉气象。从国际美术界的场域来审视,职业军人与职业画家双重身份的合铸,并在民族与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中集结为一族具有相当规模的画家群体,这不仅是凸显于国际美术界的独唱,也是铭刻在共和国缔造及建设史上一脉让参与者及后来者永恒瞩目的宏大艺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旅画家 红色记忆 中国 国际 中华人民共和国 重大历史事件 解放军艺术学院 延安
下载PDF
许寿裳与“阿里仓仓、气象炽昌”:1945-1948
4
作者 谢金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9-85,共7页
关键词 许寿裳 阿里 气象 《中央日报》 国民政府 台湾地区 无奈
下载PDF
从汉匈关系的视域讨论胡笳在汉文化中的意义展演 被引量:4
5
作者 蔡明玲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8-25,共8页
东汉末年文姬归汉的史实是胡笳乐器能以承载“笳声悲凉”的声情而出场的关键时空点,在此之前,胡笳从原本作为行军狩猎与宫廷典礼的响器,历经两汉文人士大夫藉以抚摩追寻心灵归处时的苦涩疲惫,使积累在胡笳身上的离散能量,在文姬的《胡... 东汉末年文姬归汉的史实是胡笳乐器能以承载“笳声悲凉”的声情而出场的关键时空点,在此之前,胡笳从原本作为行军狩猎与宫廷典礼的响器,历经两汉文人士大夫藉以抚摩追寻心灵归处时的苦涩疲惫,使积累在胡笳身上的离散能量,在文姬的《胡笳十八拍》诗作上迸发了千古悸动的余韵。然而,这也只是胡笳文人化的开始,继之而来的音乐作品屡唱不辍,悲凉的声情在琴弦挑捻之间跃动,由笳入琴的脉络正是胡笳延续生命力的足迹。胡笳传入中原的缘由,是基于丝路开通与关市贸易所启动的汉匈文化交流;从胡笳的形制和吹奏的方式,可以证明胡笳原本是没有按孔的响器,至魏晋时期,才发展成为具有声情的旋律乐器;旋律化之后的胡笳成为文人士大夫寄托情思的对象,尤其在东汉末年,与文姬归汉史实相关的诗作《胡笳十八拍》,更让文人士大夫将己身寻思遁世高蹈的际遇暗合于文姬流离失所的时代悲剧氛围,“笳声悲凉”的声情从而将胡笳抽象为悲情的符号,并与琴合流,共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存理念与生命意识的寄托;在两汉政局的转变和艺术人文精神的自觉中,蔡琰自述生平的诗作《悲愤诗》与《胡笳十八拍》才有可能以强烈书写个人的自觉性特色成为长篇叙事诗的瑰宝,胡笳也在这个张扬个人自觉性以及时局愈加纷乱的时代之后,从原来军乐中的响器,生发出它特有的离散声情,达到胡笳文人化的极致;而北方空间的荒远概念,则进一步演绎了笳声之悲;“荒”的语义场为东汉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提供了心灵栖身的想象,也就是在时间与空间的极远之处,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创新、文学与艺术创作的自觉才有给出自我解释的可能。胡笳源自北国荒地,文姬归汉的史实发生在“荒服”的匈奴,于是,笳声悲凉的声情与文姬归汉的史实自然地与“荒”的意象贴合,成为知识分子心灵寄托的想象家园,在混乱时局或是宦海沉浮的边缘际遇里,俨然是一方与权力中心抗衡的世外桃源,历代歌咏胡笳以及文姬归汉主题的各种创作,即是此一想象家园与世外桃源的外显。胡笳作为汉文化建构过程中一个外族传入的乐器,在见证异文化融合的同时,也生发出自身笳声悲凉的声情,不断成为艺术与文学创作时悲情想象的寄托,演变为一个意蕴丰富的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笳 文姬归汉 汉匈
下载PDF
主持人语:多元文化研究的“大通”视域及对学术山寨文化的抵抗
6
作者 杨乃乔 《东方丛刊》 CSSCI 2009年第1期1-7,共7页
关键词 文化研究 学术 主持人 学科边界 山寨 视域 新保守主义 原教旨主义
原文传递
“恒常危机”又一章──评巴斯奈特和斯皮瓦克的殖民论述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汉良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共8页
1970年代初,文学研究的新历史主义转向的后果之一是:文学与非文学分野的界限泯灭了,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相互干涉,人们对非文学文类相对地开始重视。就在同时,比较文学学者受到各种批判理论和后结构哲学思潮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系统... 1970年代初,文学研究的新历史主义转向的后果之一是:文学与非文学分野的界限泯灭了,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相互干涉,人们对非文学文类相对地开始重视。就在同时,比较文学学者受到各种批判理论和后结构哲学思潮的影响,对文学知识系统发生了更浓厚的探索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比较文学 文学反思 斯皮瓦克 奈特 论述 殖民 苏珊 新历史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