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东地区大风气候事实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高松影 刘天伟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97-103,共7页
选取1980—2005年丹东地区4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记录,分析了大风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丹东地区大风的一些气候事实。丹东地区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分3个阶段,1980—1991年正常偏少但波动较大,1992—1998年偏多,1999年以后明显减少;大风天气最... 选取1980—2005年丹东地区4个测站的地面自记风记录,分析了大风时空分布特征,揭示了丹东地区大风的一些气候事实。丹东地区大风日数年际变化分3个阶段,1980—1991年正常偏少但波动较大,1992—1998年偏多,1999年以后明显减少;大风天气最多的季节是春季,以4月最多,其次是冬季,夏、秋季最少;大风最多风向是NNW,风向具有季节性差异;大风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沿海测站大风日数多于山区,且南大风日数居多。同时依据大风主要影响系统和天气形势特征,用天气学方法对大风进行了分型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风天气 时空分布 形势分型
下载PDF
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丹东地区降水预报的检验和评估 被引量:18
2
作者 高松影 孙连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83,共5页
选取2001年7月至2005年6月的日本数值预报传真图产品资料,依据《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进行检验,并用天气学分析法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晴雨(雪)预报正确率和降水技巧评分较高;小雨预报效果好;暴雨(雪)预报准确率较高,... 选取2001年7月至2005年6月的日本数值预报传真图产品资料,依据《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进行检验,并用天气学分析法对所得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晴雨(雪)预报正确率和降水技巧评分较高;小雨预报效果好;暴雨(雪)预报准确率较高,但预报量值比实况量值明显偏小;对不同天气系统降水其预报能力不同;物理量与强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产品 降水预报 检验和评估
下载PDF
影响东北的两个罕见气旋发展机制对比 被引量:8
3
作者 高松影 赵婷婷 +5 位作者 宋丽丽 孟鑫 李瑞晗 罗箭宇 张旭 潘晓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56-569,共14页
2007年3月3—5日和2016年5月2—3日有两个气旋(简称C304和C502)在江淮流域生成后,以相似路径影响东北地区,但发展强度不同。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FNL分析资料,通过对涡度平流、温度平流、湿位势涡度及锋生函数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并结... 2007年3月3—5日和2016年5月2—3日有两个气旋(简称C304和C502)在江淮流域生成后,以相似路径影响东北地区,但发展强度不同。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FNL分析资料,通过对涡度平流、温度平流、湿位势涡度及锋生函数等物理量进行诊断并结合高、低空环流形势对两个气旋发展动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304低空温度平流在气旋发展初期起主要作用,高空正涡度平流为地面气旋发展提供高空辐散场,地面气旋中心上空垂直上升运动增强,对流层低层斜压性明显,气旋性涡度增加主要在对流层下层,低空斜压强迫是主要发展机制;C502低空温度平流弱,斜压性不明显,高空正涡度平流促使高空闭合环流发展,对流层上层有高湿位涡舌发展下垂并与对流层下层正湿位涡柱耦合贯通,垂直上升运动分布在地面气旋中心两侧,高空位涡下传是主要发展机制。两个气旋发生发展在对流层上层两支急流共存、急流非纬向性反气旋性弯曲环流形势下,对流层低层为气旋式环流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烈发展气旋 爆发性气旋 斜压性 位势涡度 高空急流
下载PDF
海陆风影响下的黄海北部沿岸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慧琳 孙连强 徐璐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13-1316,共4页
利用丹东、东港、宽句3站2006~2008年地面观测数据及相关资料,对比黄海北部沿岸和内陆地区全年风向频率特征,统计沿海各站的海陆风日,分析该地区海陆风的宏观统计特征,并研究海陆风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沿... 利用丹东、东港、宽句3站2006~2008年地面观测数据及相关资料,对比黄海北部沿岸和内陆地区全年风向频率特征,统计沿海各站的海陆风日,分析该地区海陆风的宏观统计特征,并研究海陆风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沿岸海陆风效应明显,季节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夏秋季海风常在沿海地区造成低云天气,并有利于海雾登陆;由海陆风引起的低层辐含线(海岸锋、海风锋)有利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海陆风效应是产生降水日变化的重要因子,并可制约高温天气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 气候特征 降水 高温
下载PDF
1949—2015年北上热带气旋特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松影 赵婷婷 +4 位作者 宋丽丽 孟振雄 罗箭宇 徐璐璐 何宝财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3-323,共11页
利用1949—2015年CMA-STI热带气旋(TC:Tropical Cyclone)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2.5°×2.5°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资料,对北上TC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49—2015年进入北上定义区的TC共计91个,占西北太平洋(包含南海)TC总数4.... 利用1949—2015年CMA-STI热带气旋(TC:Tropical Cyclone)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2.5°×2.5°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资料,对北上TC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49—2015年进入北上定义区的TC共计91个,占西北太平洋(包含南海)TC总数4.1%,年平均1.4个;进入定义区最早5月,最晚9月,最多8月,但7月北上几率最大。依据TC运动形态特征将北上TC路径分为转向北上和直接北上两大类,其中转向北上TC转向之后路径与转向点密切联系,这对北上TC路径预报有重要意义。北上TC生成源地主要在8°~25°N,122°~155°E,不同路径北上TC源地纬度、经度分布有差异,源地偏北的TC未来转向点偏北和直接北上的可能性大。北上TC一般在定义区外20°N左右达到生命史最大强度,进入定义区后强度大多减弱为热带风暴,强度越强减弱速度越快;进入影响区后发生变性的TC明显增加。北上TC路径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主体位置、形态和强度有关,副高西端高脊的引导气流决定北上TC未来路径是转向还是北上,西脊点的位置决定北上TC未来转向点的位置。不同路径北上TC暴雨和大风天气区分布存在差异,中纬转向、高纬转向和直接北上路径是造成北方强烈降水和大风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上热带气旋 路径分类 天气气候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