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室壁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海禹 荆全民(审校)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73-76,共4页
心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VA)是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VA的形成可以破坏心室正常的几何构型,限制心肌收缩和充盈能力,加重心肌梗死预后,导致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死亡、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对V... 心室壁瘤(ventricular aneurysm,VA)是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而VA的形成可以破坏心室正常的几何构型,限制心肌收缩和充盈能力,加重心肌梗死预后,导致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死亡、栓塞等并发症,因此对VA及时、准确的诊治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作者就VA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室壁瘤 心肌梗死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频率适应性起搏对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变时功能不全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
作者 张青松 王冬梅 +4 位作者 于海波 臧红云 张冬荣 周薇薇 韩雅玲 《沈阳部队医药》 2008年第5期289-291,共3页
为观察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变时功能患者在DDD与DDDR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生活质量、运动能力以及心功能是否不同,确定频率适应性起搏能否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功能,对40例SSS伴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9.2... 为观察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变时功能患者在DDD与DDDR两种起搏模式下的生活质量、运动能力以及心功能是否不同,确定频率适应性起搏能否改善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功能,对40例SSS伴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69.2±8.5岁),首先将起搏器程控为DDD起搏模式,6个月后再将起搏器程控为DDDR起搏模式,共随访12个月,分别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的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试验(6-MWT)及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的生存质量(QOF)检查。结果表明,术前、DDD起搏及DDDR起搏对左房舒张末期内径(LAED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射血分数(LVEF)均无明显差异;DDDR起搏时LVEF、6-MWT以及QOF较术前及DDD起搏时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在SSS伴变时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中,给予频率适应性起搏(DDDR),不能明显地减小心腔结构,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生活质量及增加运动耐量,与普通起搏方式(DDD)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因此,老年患者同样需要植入频率适应性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频率适应性起搏 心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植入DDD起搏器后不同房室间期对心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张冬荣 王冬梅 +4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张青松 周薇薇 韩雅玲 《沈阳部队医药》 2008年第5期303-304,共2页
为比较不同的房室间期(AVD)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寻找最佳的AVD,对60例植入DDD(或DDDR)起搏器患者(心室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按要求分为3组:A组AVD=180ms,B组AVD=250ms,C组AVD>250ms,每组20例... 为比较不同的房室间期(AVD)对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心功能的影响,以寻找最佳的AVD,对60例植入DDD(或DDDR)起搏器患者(心室起搏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心房电极位于右心耳)按要求分为3组:A组AVD=180ms,B组AVD=250ms,C组AVD>250ms,每组20例。A组和B组心室起搏夺获率>90%,C组心房自身下传心率>90%。随访前及随访8个月后均进行Minnisota生活质量评分(QOL)、6min步行距离试验(6-MWT)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测定。结果表明,A组和C组3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但B组3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A组术后6-MWT及QOL均优于C组,但LVEF无明显差别,A组和C组术后3项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结论:在不能减少心室起搏时(如Ⅲ度AVB),应将DDD起搏器的AVD定在180ms,这样有益于保护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D起搏 房室延迟 心功能 生活质量评分
下载PDF
后内侧入路建立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加廷 张东正 +5 位作者 丁一 侯建雷 姚敏敏 丛波 韩龙 张仲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45-1149,共5页
目的 以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方法建立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成年12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不限,随机编为5组.组1:进行兔膝关节运动规律研究确定股骨髁主要负重区;组2:无痛处死实验兔后取双膝关节离体标本,解剖观... 目的 以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手术方法建立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成年12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雌雄不限,随机编为5组.组1:进行兔膝关节运动规律研究确定股骨髁主要负重区;组2:无痛处死实验兔后取双膝关节离体标本,解剖观察膝关节周围主要肌肉、神经分布;组3:利用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观察兔膝关节周围主要血管分布情况;组4:无痛处死实验兔后取双膝关节离体标本,分别选择髌前内侧入路和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显露股骨髁,比较术野显露差异;组5:活体兔膝关节后内侧入路构建股骨内侧髁软骨缺损.结果 关节负重区中点与股骨髁上中点连线与股骨干轴线夹角平均为90° ~130°,提示兔股骨膝关节主要负重区位于股骨髁后部;后内侧拟行手术切口处主要组织有浅表的股薄肌筋膜,深面有半膜肌、半腱肌,切开股薄肌筋膜及半膜肌于股骨远端止点后于胫侧副韧带、半腱肌、腓肠肌内侧头组成的三角间隙内切开关节囊,即可显露股骨内侧髁后部;膝后主要神经支离手术切口最短距离平均为(0.45 ±0.11) cm,兔膝关节离后内侧切口最近的动脉为膝降动脉,最短距离平均为(0.31 ±0.06) cm;离体标本与活体实验证明后内侧手术切口可很好地显露股骨内侧髁主要负重区软骨.结论 后内侧入路构建兔膝关节内侧股骨髁主要负重区软骨缺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动物实验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缺损 模型 动物 后内侧入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