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第十一届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论坛综述
1
作者 王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74-77,共4页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心任务和决策部署。在辽宁大学举办的“第十一届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发挥东北优势推动全面振兴,应对新变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心任务和决策部署。在辽宁大学举办的“第十一届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发挥东北优势推动全面振兴,应对新变化、发展新经济、实现新突破,东北全面振兴机遇与挑战并存,推动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持续推进东北振兴体制机制创新等进行了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东北全面振兴 区域协调发展
下载PDF
东北高质量发展的效率测度与提升路径——基于面板数据三阶段DEA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和军 靳永辉 《开发研究》 2020年第3期82-89,共8页
基于201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东北3省及与之对口合作的苏、浙、粤3省的高质量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高质量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高质量发展效率地区间差异明显,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还有... 基于201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对东北3省及与之对口合作的苏、浙、粤3省的高质量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高质量发展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高质量发展效率地区间差异明显,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剔除外部环境因素与随机误差影响之后,东北3省高质量发展效率有所下降,东南沿海3省有所上升;东北高质量发展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的掣肘。需要进一步扩大经济规模、加快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资源在地区间流动,以促进高质量发展效率提升,进而实现东北地区全面、全方位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三阶段DEA 阶段效率值 东北
下载PDF
东北振兴困境:企业效益视角的解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和军 张紫薇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73-84,共12页
2013年以来,东北经济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从企业效益角度分析东北振兴困境发现,企业面临较高的人工成本、融资成本、技术成本及制度成本,企业成本负担沉重、主导产业市场份额萎缩、产品价格下降和新产品竞争力不强,导致企业收益较低... 2013年以来,东北经济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从企业效益角度分析东北振兴困境发现,企业面临较高的人工成本、融资成本、技术成本及制度成本,企业成本负担沉重、主导产业市场份额萎缩、产品价格下降和新产品竞争力不强,导致企业收益较低。企业高成本与低收益是东北地区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和结构矛盾的综合体现。而"官本位""等靠要"思想在企业经营各环节的渗透,导致东北地区非市场化交易问题突出,企业经营愈加困难。为有效激发东北地区企业经营活力和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应从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收益的视角制定东北振兴相关政策,以降低人工成本、融资成本、技术成本和制度成本作为促进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成本的切入点。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上下游产业整体发展,去除落后过剩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深化市场化改革,培育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减乘除"并举优化经济结构,切实推动新一轮东北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振兴 企业效益 成本收益 新东北现象 体制机制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原文传递
基于“竞争中性”原则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被引量:6
4
作者 和军 张依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31,254,共11页
国企分类是推进竞争中性原则的基础与前提。但由于部分国企功能错位、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导致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性国企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本该以社会功能为首要目标的公益性垄断性国企却追求经济利益、经济效益反倒较高的... 国企分类是推进竞争中性原则的基础与前提。但由于部分国企功能错位、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导致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性国企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本该以社会功能为首要目标的公益性垄断性国企却追求经济利益、经济效益反倒较高的反常现象。需要通过分类改革,明确国企功能定位,对国企商业性业务推进竞争中性原则,提升竞争性国企内在效率和经济效益水平。加快产权改革步伐,将国资主要集中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和公益性行业,实现非竞争性国企的公益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中性 国有企业 分类改革 功能定位
下载PDF
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背景与重点--兼评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效果 被引量:9
5
作者 和军 张紫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3-41,共9页
首轮东北振兴战略取得的主要成效,在于经济增速较快,失业率大幅降低,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成果显著。但是,东北产业结构非但没有得到优化,反倒出现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逆工业化规律现象;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的行业结构未得到... 首轮东北振兴战略取得的主要成效,在于经济增速较快,失业率大幅降低,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成果显著。但是,东北产业结构非但没有得到优化,反倒出现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的逆工业化规律现象;原材料、初级产品为主的行业结构未得到根本改善;国企冗员负担沉重,经济效益较差;2013年起GDP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形成所谓的"新东北现象",构成新一轮振兴战略背景。这表明首轮振兴战略偏向东北经济总量上的积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发展深层次的产业、就业、所有制等结构性问题和市场化体制机制问题。新一轮振兴战略应重点在体制机制、结构调整、创新创业、改善民生等方面进行开创性工作,培育东北发展内生动力,突破"振兴—衰落—再振兴"怪圈,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东北现象 东北振兴 战略效果 体制机制 结构性问题
下载PDF
东北经济的结构、体制关键障碍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14
6
作者 和军 《当代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106,共11页
东北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创新性及竞争力不足,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等等。东北经济结构与体制机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撑、相互... 东北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重型化,产品创新性及竞争力不足,国有经济比重大,民营经济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迟缓,等等。东北经济结构与体制机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支撑、相互加强的关系,从而形成东北经济发展的四大体制机制障碍:长期统治经济和计划经济导致政府作用太大,市场作用受限;央企国企比重大,附属性民企发展难;“官本位”思想和统治经济思维阻碍创新创业;对外开放度低及结构性问题导致改革动力缺乏。破解上述结构性问题与体制机制障碍是东北振兴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振兴 结构性问题 体制机制障碍 突破路径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工业竞争力演变、原因及提升路径 被引量:8
7
作者 和军 张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5-33,68,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工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相对优势地位逐渐丧失。通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发现,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绩效水平较低及发展方式外延粗放是东北地区工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其根源在于东北地区工...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工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相对优势地位逐渐丧失。通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实证分析发现,科技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绩效水平较低及发展方式外延粗放是东北地区工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其根源在于东北地区工业研发投入不足、行业结构重型化和产品结构老化、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制度环境不完善。应以优化政府服务和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为基础,以加快国企改革和推进市场化为抓手,以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动"两化"融合为途径,以促进产品创新和打造优质品牌为手段,推动东北地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工业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东北地区 工业竞争力 演变 路径
下载PDF
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评价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2
8
作者 和军 杨雪婷 《改革与战略》 2020年第4期103-109,共7页
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提升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效果的重要途径。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科学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和沈阳的各指标综合评分,发现沈阳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稍有优势,而... 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提升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效果的重要途径。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科学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和沈阳的各指标综合评分,发现沈阳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稍有优势,而在对外开放功能、区域辐射功能、文化创新功能上落后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沈阳要成为继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后的又一国家中心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沈阳应以抓住"工业4.0"机遇、走数字化转型道路为契机,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为抓手,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为主线,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为途径,以培养科技人才、引进高端人才为手段,提升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中心城市 建设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 沈阳
原文传递
基于“竞争中性”原则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被引量:2
9
作者 和军 张依 《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10期41-43,共3页
国企分类是推进竞争中性原则的基础与前提。但由于部分国企功能错位、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导致出现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性国企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本该以社会功能为首要目标的公益性垄断性国企经济效益反倒较高的反常现象。需... 国企分类是推进竞争中性原则的基础与前提。但由于部分国企功能错位、国有资本布局不合理,导致出现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性国企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本该以社会功能为首要目标的公益性垄断性国企经济效益反倒较高的反常现象。需要通过分类改革,明确国企功能定位,对国企商业性业务推进竞争中性原则,提升竞争性国企内在效率和经济效益水平。加快产权改革步伐,将国资主要集中于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和公益性行业,实现非竞争性国企的公益性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效益水平 商业性业务 公益性行业 产权改革 中性原则 功能错位 反常现象 国企分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