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情恋性爱母题 被引量:5
1
作者 曲德来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36-40,共5页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情恋性爱母题 ,绝大多数与春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感应 ,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其意象创新 ,对形成民族审美特色 ,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社祭 婚俗 祓禊 意象
下载PDF
乔吉散曲与柳永词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钟林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2-137,共6页
我之所以把乔吉(约1280—1345)散曲与柳永(987?—1053?)词作比较研究,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曲与词是“血缘”最近(同源而分流)的姐妹艺术,曲家乔吉和词家柳永在生平创作上又颇有相似之处,他们的创作都分别处于曲和词发展的转折时期,对他... 我之所以把乔吉(约1280—1345)散曲与柳永(987?—1053?)词作比较研究,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曲与词是“血缘”最近(同源而分流)的姐妹艺术,曲家乔吉和词家柳永在生平创作上又颇有相似之处,他们的创作都分别处于曲和词发展的转折时期,对他们做比较分析,有助于加深认识曲与词的审美差异,同时对曲的历史地位也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本文拟围绕上述思考,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吉 柳永词 元散曲 比较研究 《录鬼簿》 叙事功能 音乐文学 士子与妓女 生平创作 曲家
下载PDF
后终结时代的哲学境界
3
作者 王志刚 宋伟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9-111,共3页
毫无疑问,20世纪是一个终结的时代,各种宣布终结的声音弥漫于整个世纪,并且至今依然余响不绝,如所谓“哲学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人的终结”等等。从哲学层面上看,这诸多终结的核心主题可以概括为“形... 毫无疑问,20世纪是一个终结的时代,各种宣布终结的声音弥漫于整个世纪,并且至今依然余响不绝,如所谓“哲学的终结”、“意识形态的终结”、“历史的终结”、“人的终结”等等。从哲学层面上看,这诸多终结的核心主题可以概括为“形而上学的终结”。按海德格尔的说法,西方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传统在黑格尔那里发展到了顶峰,随后哲学便进入其终结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境界 形而上学 意识形态 海德格尔 终结阶段 黑格尔 后哲学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光彩的一章——读《东北现代文学史论》
4
作者 赵凌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长篇小说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 东北沦陷区 东北地区 东北解放区 黑土地 现代散文
下载PDF
中国古代艺术符号系统
5
作者 高楠 《东方丛刊》 2000年第1期166-182,共17页
适于道、意、情艺术表现的中国古代艺术符号系统与适于事理内涵的西方古代艺术符号系统有着明显差异。本文主旨在于以对西方艺术的整体性理解为比较背景,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符号学的系统梳理,并对中国古代艺术符号系统进行特征性研究。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艺术符号系统 西方
全文增补中
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 被引量:22
6
作者 乌丙安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7-80,共4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变革和经济现代化发展,我国全国性民俗节日文化遗产已经遭到较大的损害,有的被人为淡化,有的被扭曲变形,使几代人对全民族民俗佳节失去了'文化记忆',使当代青少年转而热衷于欢度西方节日.这是一个...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变革和经济现代化发展,我国全国性民俗节日文化遗产已经遭到较大的损害,有的被人为淡化,有的被扭曲变形,使几代人对全民族民俗佳节失去了'文化记忆',使当代青少年转而热衷于欢度西方节日.这是一个抛弃优秀文化遗产的危险信号.长期以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没有被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令海内外绝大多数的有识之士和热爱我中华文明的国际朋友扼腕叹息.其中,以端午节为例,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其实,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全民的多民族的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民俗大节日.为了继承端午节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传统,使古老的全民健身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进入现代生活,很有必要尽快抢救和保护其原文化形态,刻不容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文化形态 文化反思 端午节 抢救 文化遗产 现代化发展 政治变革 民俗节日
原文传递
老庄以无为本的审美主体论
7
作者 王向峰 《东方丛刊》 2001年第1期38-48,共11页
老庄明确承认有美的存在,这美是自然、朴素的存在体。而迥异于世俗的华丽之美的朴素之美乃是天下之大美,它是与道同在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作为美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人,具有怎样的自身特... 老庄明确承认有美的存在,这美是自然、朴素的存在体。而迥异于世俗的华丽之美的朴素之美乃是天下之大美,它是与道同在的,“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而作为美的创造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人,具有怎样的自身特性,才能使这种创造和接受成为现实的实现呢?他们共同认为审美主体的体性当以“无”为本,我无我,为无为,心无心。不论是鉴赏美,还是创造美,都不能逾越此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庄 无为 审美主体论 存在 无极 无我 自然 朴素 天下 世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