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作为“幸福的允诺”——论亚历山大·内哈马斯的生活美学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悦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40,共9页
崇尚"生活的艺术"的美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在美学上表现出一种回归生活美学的取向,从而展现出美学上的离心化的历史趋势。他的哲学美学的核心理念,就在于将美与幸福直接贯通起来,将美作为幸福的允诺。以此为基础... 崇尚"生活的艺术"的美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内哈马斯,在美学上表现出一种回归生活美学的取向,从而展现出美学上的离心化的历史趋势。他的哲学美学的核心理念,就在于将美与幸福直接贯通起来,将美作为幸福的允诺。以此为基础,认定"美就是爱",美因经由欲望,所以才与爱相连;美因与爱相关,所以才关涉幸福。由此,他反对在康德那里得以定型的"审美非功利性"原则,在审美上反对反普遍主义,并强调了审美差异化的"非确定性",认定审美价值就是差异性与个体性的价值,从而在西方美学当中成为一股哲学清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内哈马斯 生活美学 幸福 允诺 美就是爱
下载PDF
从“公民美育”到“生活美育”——论美育如何推升文明、推动文化与推广艺术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悦笛 贺嘉佳 《美术大观》 2021年第6期111-116,共6页
进入21世纪的今天,美育建设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变得愈加关键,美育乃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因素,以大众生活审美化为旨归的"生活美育"由此方兴未艾。(1)无论是对中国文明还是对西方文明的过去与现在来说,这种以... 进入21世纪的今天,美育建设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联变得愈加关键,美育乃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因素,以大众生活审美化为旨归的"生活美育"由此方兴未艾。(1)无论是对中国文明还是对西方文明的过去与现在来说,这种以审美塑造社会的趋势都是始终不变的,因为审美乃是一种标志着社会发展的"高级尺度"。一、美育提升人类"文明素养"在中国,早在1917年,蔡元培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杂志 生活审美化 社会文明发展 文明素养 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 推动因素 美育建设
下载PDF
作为“心之大端”的好恶本情——儒家“情本哲学”的基本情感禀赋论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悦笛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86,共9页
好恶乃是人类的“本情”,作为“心之大端”,它们构成了儒家“情本哲学”的基本道德禀赋。好恶在基本定位上,既非“好恶之欲”也非“好恶之性”,而应归之于“好恶之情”与“好恶之心”。“好”为积极情感取向而“恶”乃消极情感取向,但... 好恶乃是人类的“本情”,作为“心之大端”,它们构成了儒家“情本哲学”的基本道德禀赋。好恶在基本定位上,既非“好恶之欲”也非“好恶之性”,而应归之于“好恶之情”与“好恶之心”。“好”为积极情感取向而“恶”乃消极情感取向,但作为“本情”之好恶却不能被推为心性化的“本心”。从横向结构看,好恶介于“心物”之间:一方面,好恶与物构成了“物化”的关联,好恶乃是感于物而“动”;另一方面,好恶与心构成了“心化”的关联,好恶形成了心之“大端”。从纵向结构看,好恶作为最基本的情感而存在,但是此“情”一方面以“欲”作为根基,另一方面又为“性”所提升,但好恶终为人类的“心-情”,这才构成了中国儒家“情感哲学”之基本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恶 儒家情本哲学 本情 心之大端 好善恶恶
下载PDF
边缘情境、地方经验与市场效应——读阿来《云中记》兼及“汶川叙事” 被引量:2
4
作者 韩春虎 陆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9-115,共7页
"汶川地震"作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集体创伤及其蕴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社会影响最大的公共事件之一。同时,这一公共事件也成为新世纪文学共同叙述的对象和"无法绕过和不能不关注的重要题材之一"... "汶川地震"作为新世纪中国社会的集体创伤及其蕴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社会影响最大的公共事件之一。同时,这一公共事件也成为新世纪文学共同叙述的对象和"无法绕过和不能不关注的重要题材之一"。①"汶川叙事"如汶川地震一般瞬间爆裂,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等文体集体将目光指向和聚拢汶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社会 边缘情境 集体创伤 新世纪文学 报告文学 汶川地震 市场效应 公共事件
下载PDF
“屈骚传统”的巫本源与情本体——论中国思想与文化的“第四大传统”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悦笛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6期77-85,共9页
屈骚传统作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主流之一,理应被视为儒家、道家与佛家三大传统之外的"第四大传统"。屈骚传统所彰显的是中国人由巫化情、巫始情终的"情本体"传统,恰与"离巫拒情"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西方主... 屈骚传统作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主流之一,理应被视为儒家、道家与佛家三大传统之外的"第四大传统"。屈骚传统所彰显的是中国人由巫化情、巫始情终的"情本体"传统,恰与"离巫拒情"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西方主流传统迥异。如果说,孔门儒家的特质在于"建构情理,释礼归仁"的话,那么,屈骚传统的特质在于"诉诸感性,化巫入情"。屈骚传统所延续的是"巫本源",既化巫为情又显情为美。其中,巫传统和情传统皆被转化为"美巫"和"美情",指向一种"美人"与"美政"的结合。屈骚传统结合了迷狂与崇神的"巫本源"、激情与想象的"情本体"与瑰丽与尚奇的"美本色",并由这三者形成了独特的"屈骚架构"。屈原同时倡导一种"得中正"的理性,而非儒家中庸的实用理性,实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偏重于情之维的"情理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传统 巫本源 情本体 美传统 得中正 屈骚架构
下载PDF
中国“生活美学”的物体系——明清趣味与赏物之美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悦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26,42,共9页
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生活"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在全球美学聚焦于"生活"的主潮中,它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全球生活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自本生根地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生活"构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色"与"底色"。在全球美学聚焦于"生活"的主潮中,它可以为当下和未来的"全球生活美学"建构贡献出巨大的力量,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美学传统是"生活的",另一方面中国古典的生活传统也是"审美的",这就为当下生活美学建构中存在的理论困境——如何超越物质与精神、身体与心灵、艺术与生活、审美与日常经验之间二元对立关系,提供了智慧和理论资源。在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人围绕着"物"建构起来的生活空间、方式和观念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刘悦笛提出,"物"之维度,是梳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的重要层面,特别是对明清美学而言,乃是"物的美学"极大发展的阶段,形成了一种围绕"物"的美学体系和独特的"长物"美学传统;"情"的复苏与"物"的丰富,构成了此种"物之体系"(the system of objects)的一体两面,是"物"与"心"的内在勾连之所在,这就为当下的"生活美学"超越实践(生产)美学敞开了方便之门。乔迅在阐释明清时期的器物及其美学观念时,格外强调人与物的互动,尤其是器物凭借其"魅惑的表面",同人之间所建立起的"器物—身体"的互动互惠关系;在这一关系中,"装饰"首先意味着感官的吸引和愉悦,进而引起学者和玩家的移情与同思,借此调动身心的整体自觉。赵强认为,"物",尤其是"长物",业已成为明清时期衡量生活质量、审美品位和人生境界的重要尺度;也正因此,围绕着"物"的尺度,不同阶层人士之间展开了生活、观念和话语方面的角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美学 物体系 物质 趣味 明清 中国 古代汉语 先王之道
原文传递
瞿秋白与葛兰西:文艺意识形态人民观共振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吴晓璇 韩春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148,共7页
在研究文学意识形态观过程中,绕不开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领域产出的学术成果。更为巧合而又有历史必然性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意大利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葛兰西均在同期阐释文艺人民观的科学内涵。文中所称两巨匠学术的初步考... 在研究文学意识形态观过程中,绕不开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领域产出的学术成果。更为巧合而又有历史必然性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意大利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葛兰西均在同期阐释文艺人民观的科学内涵。文中所称两巨匠学术的初步考量,将为揭橥世界文学的多场域相似特性提供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观 多场域 文艺意识形态 共振性
下载PDF
作为“生活美学家”的王朝闻先生
8
作者 刘悦笛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8-29,共2页
作为最具"本土特色"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土生土长”的艺术批评家,王朝闻先生在美学基本理论上主张一种“审美关系”说,但他曾用俗语“事实胜于雄辩”,说明较之“审美关系“,更为根本的乃是“美的事实”的生活本身,这就... 作为最具"本土特色"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和“土生土长”的艺术批评家,王朝闻先生在美学基本理论上主张一种“审美关系”说,但他曾用俗语“事实胜于雄辩”,说明较之“审美关系“,更为根本的乃是“美的事实”的生活本身,这就使其美学具有了活生生的“生活美学”取向.他独特的美学批评及其使用的“土方法”,让其美学成了“流动的美学”,并由此认定“独见与共识之对立统一,构成美术批评之常新感与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是生活 生活美学 审美关系 艺术批评
原文传递
文学思想的交汇:1934年的沈从文与1980年的汪曾祺
9
作者 康艳 修雪枫 《文艺评论》 2020年第6期36-43,共8页
以出版时间而言,1934年是沈从文创作的高峰年。这一年《从文自传》出版,小说《边城》和《湘行散记》中的一些散文发表。1934年的返乡之旅使沈从文从精神世界中的乡土来到了现实的故乡。从人与故乡的空间视角上讲,《从文自传》《边城》... 以出版时间而言,1934年是沈从文创作的高峰年。这一年《从文自传》出版,小说《边城》和《湘行散记》中的一些散文发表。1934年的返乡之旅使沈从文从精神世界中的乡土来到了现实的故乡。从人与故乡的空间视角上讲,《从文自传》《边城》是对故乡的文学怀念,《湘行散记》是对故乡的文学追述,而《湘行书简》是对故乡的及时表述。1980年,汪曾祺的《受戒》发表,这一短篇小说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风气之先,以清新的气息温暖了文学的旧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文自传》 汪曾祺 《湘行散记》 沈从文创作 《受戒》 文学思想 小说《边城》 空间视角
原文传递
卡维尔“美国式”电影哲学——以“电影本体论”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悦笛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3,共7页
从《所见的世界》《追寻幸福》到《竞争的眼泪》,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和电影哲学家之一斯坦利·卡维尔独具"美国风格"的电影哲学需要得到全方位的探究。作为电影本体论复兴的发动者,斯坦利·卡维尔对电影本体的思考... 从《所见的世界》《追寻幸福》到《竞争的眼泪》,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和电影哲学家之一斯坦利·卡维尔独具"美国风格"的电影哲学需要得到全方位的探究。作为电影本体论复兴的发动者,斯坦利·卡维尔对电影本体的思考起码包括三个基本层面。第一,电影与物质"现实"的关系:电影的物质基础乃是"连续的自动世界投影";第二,电影与所见"世界"的关系:电影不在世界之中却在为人们"存留世界";第三,电影与"自动"呈现的关系:电影经由"自动主义"来产生出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利·卡维尔 电影哲学 电影本体论 所见世界 自动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