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平等观论析
被引量:1
- 1
-
-
作者
王显星
-
机构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
出处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2期25-30,共6页
-
文摘
平等既是衡量社会关系的尺度,也是规范人类行为活动的准则。因此,探究《反杜林论》对于人们重新认识平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平等观的重点内容包括平等的转变要经历由局部利益到整体利益的渐进式发展进程,废除阶级是无产阶级实现平等的实质内容。恩格斯平等观的三种特征说明平等在一定限度内是具有相对性的平等,不同阶级的平等对应不同的利益需要,平等状况是根据现实的人本身反映的。当前,论析《反杜林论》中平等观能为维护人民的平等权利,辨识当代西方平等理论的局限提供有益价值。
-
关键词
反杜林论
恩格斯
平等观
-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唯物史观视域下“人民”内涵的时代性解读
- 2
-
-
作者
付文佳
李冬梅
-
机构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政干部学刊》编辑部
-
出处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第6期9-13,共5页
-
基金
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以人民为中心的唯物史观视域研究》(L20AZX001)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造就了人类历史,“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化放在历史语境中也就是历史主体身份的具体化。马克思在论述唯物史观过程中,针对革命和生产力发展这两个动因,逐渐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和发展两个视域。与此相对应,历史的主体也从总体化的人民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实的人”。在中国,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民主体地位变迁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步的过程,也是人朝向本质复归的过程。立足新时代,积极探寻“人民”内涵变迁的唯物史观依据,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角度来讲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理解。
-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人民主体
革命视域
发展视域
-
分类号
B038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