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淑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144-144,共1页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但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 小学 教学效果 教学效率 学习能力
下载PDF
与新课改同行让小学美术课堂“活”起来
2
作者 杜春娟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第15期152-152,共1页
新课改下,改进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助于课堂教学的引活。因此,在综合考虑学生兴趣、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美术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美术 美术课堂 美术教学 激发兴趣
下载PDF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思考
3
作者 陈国辉 《新课程学习》 2010年第4期176-177,共2页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 培养学生 学生学习方式 教师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 积极参与 人际关系
下载PDF
特别的浇花瓶
4
作者 菅梓硕 《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20年第7期25-25,共1页
我家养了好多盆绿萝,客厅里和窗台上都是。绿萝可以吸附甲醛,净化空气,有“绿色净化器”的美名,它的茎秆细软,叶子长得像小扇子,如果我们从上面给它浇水,水会流到地板上、窗台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制作一个特别的浇花瓶。
关键词 绿萝 净化器 净化空气 花瓶
下载PDF
让英语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舞台
5
作者 袁杨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第12期208-209,共2页
不断的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教学双主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新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 不断的课程改革积极倡导教学双主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新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英语课堂更需要师生互动,只有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课堂 师生互动 情境创设 课程改革
下载PDF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
作者 王立波 《课外阅读(中下)》 2012年第10期40-40,共1页
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尤其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自然教学 探索 创新意识
下载PDF
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7
作者 冯海燕 《课外阅读(中下)》 2013年第2期183-183,共1页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放在首位,充分研究教材,在教学环节中下功夫,增强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 小学生 英语 学习兴趣
下载PDF
如何上好美术课
8
作者 赵珂铭 《学园》 2013年第29期168-168,共1页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力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目前仍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力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目前仍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应试教育和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使美术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社会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老师不重视,学生也就不重视;又由于教学条件和工具材料的限制,也使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大大减少,美术课堂往往成为休闲课、自习课。这种状况给美术老师的正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面对如此局面,美术老师们如何对待呢?唯一的选择就是克服困难,尽职尽责,把新课改的理念带人课堂,融进教学,上好美术课。下面简单谈谈笔者的一些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课程 美术教育 全体学生 义务教育阶段 教学条件 美术老师 美术课堂 视觉形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