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并发症探讨 被引量:3
1
作者 杨中锋 陈洪亮 郑强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22期1875-1877,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三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68例,随进分为A组(颈后路手术组)、B组(颈前路手术组)、C组(前后路联合手术组)进行临床研究。研究三组疗效以及并...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三种手术方式的疗效以及并发症。方法选择确诊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68例,随进分为A组(颈后路手术组)、B组(颈前路手术组)、C组(前后路联合手术组)进行临床研究。研究三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手术后颈椎神经功能评分及改善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的总体并发症为15.0%,显著低于B组(18.3%)和C组(45.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在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出现一些并发症,但是其中以颈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手术类型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5
2
作者 于启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7期52-53,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5例。对照组予以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实验组予以带锁髓内钉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 目的分析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5例。对照组予以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实验组予以带锁髓内钉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优良率100.0%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创伤骨折 骨不连 内固定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急性损伤创面的处理
3
作者 孙宇哲 李政 巩顺东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年第5期9-10,共2页
急性损伤的处理主要是指开放性创伤的处理。根据创面的类型和受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血管、神经和肌腱损伤来决定处理的方式。擦伤、表浅的小刺伤和小切割伤,可用非手术疗法。其他的开放性损伤均需要手术处理,目的是为了修复断裂... 急性损伤的处理主要是指开放性创伤的处理。根据创面的类型和受伤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血管、神经和肌腱损伤来决定处理的方式。擦伤、表浅的小刺伤和小切割伤,可用非手术疗法。其他的开放性损伤均需要手术处理,目的是为了修复断裂的组织,但必须根据具体的伤情选择方法。通常将伤口分为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和溃疡伤口。清洁伤口可以直接缝合。开放性创伤早期为污染伤口者可行清创术,直接缝合或者延期缝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损伤 创面 清洁伤口 污染伤口 直接缝合 开放性创伤 非手术疗法 开放性损伤
下载PDF
外固定架固定结合髓腔内同种异体骨支撑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效果及预后分析
4
作者 于启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8期58-59,共2页
目的分析外固定架固定结合髓腔内同种异体骨支撑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48例四肢粉碎性骨折患者,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结合髓腔内同种异体骨支撑进行治疗,观察其骨折愈合情况与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愈合,愈合... 目的分析外固定架固定结合髓腔内同种异体骨支撑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48例四肢粉碎性骨折患者,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结合髓腔内同种异体骨支撑进行治疗,观察其骨折愈合情况与预后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骨折部位均愈合,愈合率达到100%。愈合时间3.5~12.5个月,平均愈合时间(6.5±2.0)个月。2例患者出现下肢缩短,缩短长度为2.0~2.5 cm,占比4.17%(2/48);3例患者去除骨外固定支架后发生骨折位移,占比6.25%(3/48)。15例达解剖复位,占比31.25%(15/48);其余33例接近解剖复位,占比68.75%(33/48)。4例关节活动受限,占比8.33%(4/48)。48例患者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固定结合髓腔内同种异体骨支撑治疗四肢粉碎性骨折效果良好,固定不良事件发生率低,预后效果佳,可有效保证并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并发症少,可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固定架固定 髓腔内同种异体骨支撑 四肢粉碎性骨折 疗效
下载PDF
经皮后凸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苏东 《中国综合临床》 2016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lO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给... 目的探讨经皮后凸椎体成形术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lO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53例,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组术后同时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VAS、后凸畸形Cobb’s角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骨密度水平。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前VAS分别为(7.92±1.00)、(7.89±0.99)分,手术后1周分别为(2.68±1.01)、(2.73±1.03)分,两组患者手术后1周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7、0.038),手术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前后凸Cobb’s角分别为(28.23±6.00)°、(28.10±5.99)°,手术后分别为(10.90±2.99)°、(11.09±3.00)°,两组手术后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7、0.029),手术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骨密度为(0.65±0.06)g/cm^2,治疗组抗骨质疏松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为(0.79±0.12)g/c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术后随访12个月,对照组患者新发椎骨骨折4例(15.4%,4/26),治疗组未发生新的椎骨骨折,两组再发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PKP联合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能快速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疼痛,具有创伤小、矫形效果明显及降低新发椎骨骨折发生率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后凸成形术 抗骨质疏松药物 胸腰椎骨折 骨质疏松症 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