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19年辽宁省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特征及哨点监测结果 被引量:3
1
作者 孙笠翔 周丹 +2 位作者 赵砚 潘珊 王莉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1149-1152,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辽宁省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特征,为该人群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辽宁省青年学生2016-2019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及哨点数据,分析该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知识知晓率、性行为发生情况、安全套使用率等指标。结果20... 目的通过分析辽宁省青年学生艾滋病流行特征,为该人群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收集辽宁省青年学生2016-2019年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及哨点数据,分析该人群艾滋病流行特征、知识知晓率、性行为发生情况、安全套使用率等指标。结果2016-2019年辽宁省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确诊平均年龄为(20.9±2.5)岁,同性传播占90.7%。各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依次为98.5%、89.5%、96.5%、95.2%,青年学生有过性行为的比例依次为5.5%、6.3%、7.3%、7.9%,呈逐年上升趋势;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最近一次与配偶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最近一年与配偶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最近一次与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等均逐年上升。结论辽宁省青年学生病例以同性传播为主,艾滋病知晓率水平较高,发生性行为比例有所上升,存在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强性教育和行为干预,促进艾滋病自我检测,尽早发现感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青年学生 流行特征
原文传递
2015—2019年辽宁省艾滋病哨点七类人群HIV、梅毒和HCV感染状况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孙笠翔 周丹 +4 位作者 赵砚 王莉 潘珊 吕娅妮 康续 《医学动物防制》 2022年第4期325-329,共5页
目的分析2015—2019年辽宁省艾滋病监测哨点七类人群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为辽宁省艾滋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9年在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期对辽宁省男男性行为人群、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吸毒者、孕... 目的分析2015—2019年辽宁省艾滋病监测哨点七类人群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为辽宁省艾滋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9年在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期对辽宁省男男性行为人群、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吸毒者、孕产妇、青年学生、男性流动人口七类人群进行监测,分析该人群基本信息、行为学情况、血清学结果等指标。结果2015—2019年辽宁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阳性检出率从7.8%下降至3.5%(χ^(2)=47.090,P<0.01),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历年HIV阳性检出率低于2.0%,其他人群HIV阳性检出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阳性检出率从11.6%降至9.8%(χ^(2)=24.651,P<0.01),吸毒者梅毒阳性检出率由4.8%上升到6.6%(χ^(2)=15.545,P<0.01),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从2.9%降至2.3%(χ^(2)=55.252,P<0.01),暗娼梅毒阳性检出率由1.8%下降到1.3%(χ^(2)=14.761,P<0.01),其他人群梅毒阳性检出率低于1.0%;吸毒者HCV阳性检出率由15.6%下降至9.2%(χ^(2)=46.076,P<0.01),其他人群HCV阳性检出率均较低。结论男男性行为人群是辽宁省艾滋病流行的重点人群,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中梅毒仍处于较高水平,吸毒者中HCV感染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HIV 梅毒 丙型病毒性肝炎 哨点监测 血清学检测 阳性检出率
原文传递
辽宁省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佟爽 阎佳宁 +3 位作者 尚德高 秦怡 孙笠翔 于连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44-548,共5页
目的评估辽宁省开展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的效果,为探索上消化道癌筛查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07-01-2020-12-31辽宁省7个地市医院消化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下发的机会性筛查标准流程,根据高危人群评估标准,对高危... 目的评估辽宁省开展上消化道癌机会性筛查的效果,为探索上消化道癌筛查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07-01-2020-12-31辽宁省7个地市医院消化科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下发的机会性筛查标准流程,根据高危人群评估标准,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将筛查结果按照病变类型及严重程度进行分类,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筛查方式(无痛胃镜、染色、活检)在上消化道病变检出率的差异,分析影响上消化道癌筛查检出情况的因素。结果28682人完成机会性筛查,共检出上消化道异常改变28513人,检出率为99.41%。上消化道癌相关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中晚期癌)920人,检出率为3.21%,早期上消化道癌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247人,早诊率为26.85%(247/920)。上消化道癌(黏膜内癌+中晚期癌)681人,检出率为2.37%。是否采用无痛筛查方式在上消化道异常病变、早期病变及中晚期癌检出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体活检率为23.54%,是否采用活检的筛查方式在上消化道异常病变、早期病变及中晚期癌检出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是否采用染色的筛查方法在上消化道异常病变、早期病变及中晚期癌检出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物理染色与化学染色相结合的筛查方法在早期上消化道癌病变中检出率最高(3.15%),其次是化学染色(2.33%),物理染色最低(0.83%),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56,P<0.001。结论活检和化学染色等技术方法是国家推行机会性筛查的主要侧重点,本研究结果证实严格依据国家推行方案,对于提高上消化道癌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开展项目医院依从性仍有待于提高,应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进一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症 上消化道 机会性筛查 检出率 活检 胃镜
原文传递
2014-2018年辽宁省男男性行为人群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HIV-1基因型耐药特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赵砚 康续 +2 位作者 吕娅妮 鄂爽 王莉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32-236,共5页
目的分析2014—2018年辽宁省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病例HIV-1基因型耐药特征,探讨失败的原因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法募集2014—2018年辽宁省MSM人群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目的分析2014—2018年辽宁省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病例HIV-1基因型耐药特征,探讨失败的原因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个性化诊疗。方法募集2014—2018年辽宁省MSM人群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半年后的病例,对HIV-1病毒载量≥1000 copies/mL的样本用RT-PCR法进行HIV-1 pol基因检测。对获得的pol基因序列进行亚型判定用Stanford University HIV-1耐药数据库进行基因型耐药解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8年共发现辽宁省MSM人群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病毒学失败病例400例,CRF01_AE为最主要流行毒株,约占83.8%;其中267例(66.8%)存在耐药相关突变并对一线药物存在低度及以上耐受。最主要受累群体为25~45岁年龄段病例,72.0%的病例在治疗后0.5~2.0年被检出,87.6%的耐药病例(234/267)同时对核苷类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结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病例主要由耐药相关突变引起的;在扩大治疗防控策略背景下,加强初始治疗病例依从性教育,减少治疗后耐药发生,必要时可以加强治疗后随访检测,识别治疗失败病例,及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男性行为人群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获得性耐药 病毒学失败
原文传递
辽宁省HIV/AIDS病人规范化随访现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周丹 盖小群 +3 位作者 康续 孙笠翔 姚文清 王莉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93-1397,共5页
目的了解辽宁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规范化随访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自AIDS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2016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规范化随访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数据来自AIDS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2016年―2019年底的病例报告历史卡片和定时随访数据库,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IV/AIDS病人规范化随访的相关因素。结果截至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底,辽宁省HIV/AIDS病人分别为13 008例、15 215例、17 583例和19 365例,接受规范化随访比例分别为84.41%、86.87%、86.45%和89.87%,呈现上升趋势(χ2趋势=184.953,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0~岁、40~岁年龄组、已婚有配偶和离异或丧偶、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和疾病状态为AIDS较20岁以下年龄组、未婚、初中及以下和疾病状态为HIV接受规范化随访比例更高(均有P<0.05);感染途径为异性传播和注射吸毒、样本来源为就诊者检测和羁押人员体检较同性传播、检测咨询/专题调查的病人接受规范化随访比例更低(均有P<0.05)。结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辽宁省艾滋病规范化随访管理工作,针对不同人群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随访工作质量,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AIDS 随访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2006-2020年辽宁省10~19岁青少年梅毒和淋病发病趋势的Joinpoint回归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马宁 孙笠翔 +1 位作者 康续 王莉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23-1326,共4页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报告的2006-2020年辽宁省梅毒和淋病数据, 采用Joinpoint回归对2006-2020年辽宁省10~19岁青少年梅毒和淋病发病率的趋势进行分析。2006-2020年辽宁省共报告10~19岁青少年梅毒患者7 721例, ...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报告的2006-2020年辽宁省梅毒和淋病数据, 采用Joinpoint回归对2006-2020年辽宁省10~19岁青少年梅毒和淋病发病率的趋势进行分析。2006-2020年辽宁省共报告10~19岁青少年梅毒患者7 721例, 发病率为0.90/10万~22.13/10万, 女性梅毒发病率高于男性, Ⅰ期和Ⅱ期梅毒感染青少年占72.6%;淋病患者2 726例, 发病率为1.29/10万~10.74/10万, 男性淋病发病率高于女性。梅毒发病率总体以2012年为拐点, 2006-2012年青少年梅毒发病率年均增长幅度为67.30%(P<0.001), 2012-2020年青少年梅毒发病率年均增长幅度为-0.02%(P=0.994);淋病发病率总体以2015年为拐点, 2006-2015年青少年淋病发病率年均增长幅度为23.95%(P<0.001), 2015-2020年青少年淋病发病率年均增长幅度为4.06%(P=0.492)。整体而言, 2006-2020年辽宁省10~19岁青少年中梅毒和淋病的发病率上升趋于缓慢, 一级和二级预防策略在降低性病传播风险中明显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淋病 年度变化百分比 Joinpoint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辽宁省2012-2019年农村居民结直肠癌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佟爽 阎佳宁 +5 位作者 尚德高 秦怡 王维琴 范建瑞 孙笠翔 于连政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606-1610,共5页
目的评估辽宁省农村居民结直肠癌患病影响因素,探索结直肠癌筛查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12-07-01-2019-06-30在沈阳苏家屯区和营口盖州市居住的40~74岁常住居民,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国家推荐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方案通过问卷调查... 目的评估辽宁省农村居民结直肠癌患病影响因素,探索结直肠癌筛查管理策略。方法选取2012-07-01-2019-06-30在沈阳苏家屯区和营口盖州市居住的40~74岁常住居民,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照国家推荐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筛查方案通过问卷调查和便潜血检查两种方法初筛出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行结直肠镜检查复筛,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完成初筛164 415例,复筛17 950例,检出结直肠癌患者109例,高危人群结直肠癌检出率为0.61%(109/17 950),总体人群结直肠癌检出率为66.30/10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95.386,P<0.001)、便潜血(χ^(2)=10.129,P=0.002)、慢性腹泻(χ^(2)=8.390,P=0.004)、黏液血便(χ^(2)=40.664,P<0.001)、息肉个数(χ^(2)=82.192,P<0.001)与结直肠癌患病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OR=4.483,95%CI为2.916~6.893,P<0.001),便潜血阳性(OR=2.575,95%CI为1.686~3.933,P<0.001),存在1种(OR=1.907,95%CI为1.014~3.588,P=0.045)、2种(OR=4.181,95%CI为2.329~7.505,P<0.001)或3种消化道症状(OR=7.509,95%CI为2.416~23.336,P=0.001),单发息肉(OR=4.630,95%CI为2.989~7.171,P<0.001)和≥3个息肉(OR=2.971,95%CI为1.513~5.833,P=0.002)是结直肠癌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结直肠癌筛查有助于提早发现癌症患者,老年人、便潜血阳性、有1~3种消化道症状(腹泻/便秘/黏液血便)、肠镜检查有息肉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提示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应该有针对性的采用综合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肠镜 便潜血 息肉 消化道症状
原文传递
2015—2019年辽宁省五类人群丙肝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周丹 刘晓楠 +2 位作者 孙笠翔 王莉 姚文清 《预防医学》 2021年第4期354-357,共4页
目的分析2015—2019年辽宁省丙肝监测哨点监测人群丙肝病毒(HCV)感染状况,为精准防控丙肝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辽宁省肾透析人群、医院侵入性诊疗人群、计划生育门诊就诊人群、单位体检人群和无偿献血人群5类人群的国家级丙... 目的分析2015—2019年辽宁省丙肝监测哨点监测人群丙肝病毒(HCV)感染状况,为精准防控丙肝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9年辽宁省肾透析人群、医院侵入性诊疗人群、计划生育门诊就诊人群、单位体检人群和无偿献血人群5类人群的国家级丙肝监测哨点资料,分析不同年份、性别和年龄监测人群HCV抗体阳性率。结果2015—2019年5个丙肝哨点共监测26000人,报告HCV抗体阳性61例,阳性率为0.23%。肾透析人群、医院侵入性诊疗人群、计划生育门诊就诊人群、单位体检人群和无偿献血人群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40%、0.70%、0.25%、0.24%和0.14%。2015—2019年肾透析人群、医院侵入性诊疗人群和无偿献血人群HCV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男性和女性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22%和0.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95岁组HCV抗体阳性率较高,为1.15%。结论2015—2019年辽宁省肾透析人群和医院侵入性诊疗人群HCV抗体阳性率较高,建议定期监测老年人群HCV抗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肝病毒 哨点监测 抗体阳性率
原文传递
辽宁省HIV-1新发重组毒株近全长基因组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砚 吕娅妮 +3 位作者 康续 辛若雷 鄂爽 王莉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对辽宁省HIV-1耐药检测中发现的1份未明确分型的样本进行近全长基因组序列分析,阐明其重组模式及可能的亲本来源。方法提取病毒RNA并逆转录为cDNA,用近末端稀释法分两段对HIV-1近全长基因组进行扩增,对稀释度高的阳性扩增孔进行San... 目的对辽宁省HIV-1耐药检测中发现的1份未明确分型的样本进行近全长基因组序列分析,阐明其重组模式及可能的亲本来源。方法提取病毒RNA并逆转录为cDNA,用近末端稀释法分两段对HIV-1近全长基因组进行扩增,对稀释度高的阳性扩增孔进行Sanger法测序。用SimPlot 3.5.1软件确定重组模式,并按重组断点分区域构建邻接法系统进化树,确定亲本毒株的可能来源。结果经扩增和测序获得8957核苷酸的HIV-1近全长基因组序列。在CRF01AE骨架上,其gag基因全长和pol基因大部分片段被B亚型毒株相应片段重组替换,共有6个基因片段。亲本来源分析表明,该基因组片段Ⅰ(HXB2 nt 641-2901)、Ⅲ(3514-3845)、Ⅴ(4026-4836)来自于B亚型毒株(HQ215554),片段Ⅱ(HXB2 nt 2902-3513)、Ⅳ(3846-4025)、Ⅵ(4837-9606)来自于g4a CRF01AE毒株(CYM059),均来自北方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检测到M184V、T215F和K103N、N348I耐药突变后更换克力芝为主的二线治疗方案,获得较好的病毒抑制效果。结论在辽宁省发现1株HIV-1新发重组毒株,其亲本来自我国北方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流行的g4a CRF01AE与B亚型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重组 系统进化
原文传递
CD4^(+)/CD8^(+)比值在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宁 康续 +1 位作者 赵砚 潘珊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CD8^(+)T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恢复的影响因素,揭示CD4^(+)/CD8^(+)比值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中的免疫恢复评估作用。方法以辽宁省治疗库数据为材料,从中筛选符合要求的... 目的研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数/CD8^(+)T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恢复的影响因素,揭示CD4^(+)/CD8^(+)比值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中的免疫恢复评估作用。方法以辽宁省治疗库数据为材料,从中筛选符合要求的HIV感染者数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CD4^(+)/CD8^(+)比值恢复因素。结果共纳入HIV感染者/AIDS患者14034人,以CD4^(+)/CD8^(+)比值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IV确诊时年龄、基线CD4^(+)数、基线CD8^(+)数、基线CD4^(+)/CD8^(+)比值、HIV确诊至ART间隔时间和ART治疗时长是终线CD4^(+)/CD8^(+)比值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结论CD4^(+)/CD8^(+)比值用作评估治疗成功的HIV感染者指标具有指导意义,CD4^(+)/CD8^(+)比值恢复正常可作为HIV治疗的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CD4+T淋巴细胞 单因素 多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