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的主体性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新 周长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7-108,共2页
在中西方传统译学研究中,作者和原文一直处于中心和支配的地位,而译者总是被置于次要、从属甚至隐形的境地,其形象在历史上常常被比喻为"仆人"。[1]这种尴尬的地位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遗忘自我,绝对客观忠实地传达原作者... 在中西方传统译学研究中,作者和原文一直处于中心和支配的地位,而译者总是被置于次要、从属甚至隐形的境地,其形象在历史上常常被比喻为"仆人"。[1]这种尴尬的地位使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遗忘自我,绝对客观忠实地传达原作者的创作意图,传达原文的一切。译者的主体性不被鼓励,也不被承认。自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 Lefevere)合编的《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哲学阐释学 译学研究 巴斯内特 勒菲弗尔 安德烈 原文作者 阐释过程 阐释者 视域融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