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仲总黄酮对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扬 刘国良 +2 位作者 姚远 张宁 郭玮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4期21-24,共4页
目的研究杜仲总黄酮对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正常培养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杜仲总黄酮高剂量组(50μg/mL杜仲总黄酮处理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杜仲总黄酮中剂量组(5μg/mL杜仲... 目的研究杜仲总黄酮对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实验分为空白组(正常培养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杜仲总黄酮高剂量组(50μg/mL杜仲总黄酮处理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杜仲总黄酮中剂量组(5μg/mL杜仲总黄酮处理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杜仲总黄酮低剂量组(0.5μg/mL杜仲总黄酮处理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继续培养72 h后,MTT法检测细胞活力;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9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杜仲总黄酮中、高剂量组能够抑制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增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仲总黄酮中、高剂量组细胞凋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仲总黄酮高剂量组Bax蛋白表达上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杜仲总黄酮中、高剂量组caspase-9蛋白表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杜仲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Bcl-2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杜仲总黄酮能够通过抑制Bcl-2蛋白表达、促进Bax和caspase-9蛋白表达,从而诱导小儿血管瘤内皮细胞发生凋亡,有望成为是一种有效的小儿血管瘤治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总黄酮 小儿血管瘤 细胞凋亡 BAX CASPASE-9
下载PDF
小儿阑尾炎穿孔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观察及临床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邵刚 《当代医学》 2018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分析小儿阑尾炎穿孔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阑尾炎穿孔患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为62例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小儿阑尾炎穿孔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阑尾炎穿孔患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为62例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将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清含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经研究分析表明,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清含量变化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阑尾炎穿孔的患儿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及临床疗效,同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阑尾炎穿孔 腹腔镜手术治疗 应用效果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对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11期53-54,共2页
目的分析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22例小儿疝气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61例。常规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 目的分析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22例小儿疝气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61例。常规组采取传统手术治疗,实验组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3.52±5.82)min、(1.36±0.52)ml、(1.33±0.33)d,均优于常规组的(21.53±5.41)min、(5.14±0.50)ml、(6.32±0.52)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6%,低于常规组的27.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高于常规组的81.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疝气采取微创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少、手术耗时短,对患儿造成的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实践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疝气 传统手术 微创手术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联合腹腔镜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对受累阑尾损伤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邵刚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10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析丹参注射液联合腹腔镜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对受累阑尾损伤程度的影响效果。方法 96例肠套叠患儿,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乙组和甲组,各48例。乙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腹腔镜复位术治疗,甲组在乙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 目的探析丹参注射液联合腹腔镜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对受累阑尾损伤程度的影响效果。方法 96例肠套叠患儿,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乙组和甲组,各48例。乙组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及腹腔镜复位术治疗,甲组在乙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1,P>0.05);治疗后1、3、5 d,甲组患儿的血清NO水平均低于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725、7.818、5.204,P<0.05)。甲组患儿的Chiu评分为(2.45±0.36)分,乙组患儿的Chiu评分为(4.28±0.41)分,甲组Chiu评分显著低于乙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237,P<0.05)。结论应用丹参注射液联合腹腔镜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有效的降低了血清NO水平,减轻了对受累阑尾的损伤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腹腔镜复位术 小儿肠套叠 受累阑尾 损伤程度 影响效果
下载PDF
平阳霉素联合普奈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艳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11期117-118,共2页
目的分析平阳霉素联合普奈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平阳霉素单用治疗,研究组患儿予以平阳霉素联合普奈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 目的分析平阳霉素联合普奈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66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依据治疗方法差异性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儿予以平阳霉素单用治疗,研究组患儿予以平阳霉素联合普奈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显效20例(60.6%),有效12例(36.4%),无效1例(3.0%),总有效率为97.0%;对照组患儿治疗显效15例(45.5%),有效10例(30.3%),无效8例(24.2%),总有效率为75.8%。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041,P<0.05)。结论婴幼儿血管瘤予以平阳霉素联合普奈洛尔治疗,效果理想,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在临床上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普奈洛尔 婴幼儿血管瘤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艳红 《当代医学》 2017年第31期138-139,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应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予以分组研究,根据病床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即甲组与乙组,各19例。甲组患儿予以开腹... 目的对比分析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应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8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儿予以分组研究,根据病床单双号均分为两组,即甲组与乙组,各19例。甲组患儿予以开腹手术治疗,乙组患儿腹腔镜手术治疗,对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术后进全奶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予以统计分析。结果在患儿手术时间、术后进全奶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患儿住院时间长于乙组患儿,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治疗中,腹腔镜手术治疗更加安全、有效,明显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是一种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与推广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下载PDF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体会
7
作者 王世全 张树丰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3期80-81,共2页
关键词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治疗 诊断 中西医结合方法 术后肠梗阻 外科医师 发病原因 多次手术 再次手术 处理方
下载PDF
乙状结肠瘘1例诊治分析
8
作者 王世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5期1673-1673,共1页
关键词 乙状结肠瘘 治疗 诊断 结肠损伤
下载PDF
小剂量红霉素在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肠道恢复中的作用观察
9
作者 张艳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29期182-183,共2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在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肠道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在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肠道恢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对两组患儿预后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经口喂养时间、肠内营养达标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术后新生儿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疗效明显,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肠道功能,临床意义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红霉素 天性肠旋转不良 肠道功能 作用观察
下载PDF
小儿脂肪母细胞瘤
10
作者 张娟 童重起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479-480,共2页
关键词 脂肪瘤
下载PDF
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快速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SNP分型的新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红 张志波 +3 位作者 王维林 张娟 吕良英 黄英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24-528,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碱基改变基因分型的快速检测等位基因特异性双向PCR原理的改良SNP分型新方法: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性PCR(Bi-PASA)在一次PCR反应中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方法。方法以SNP位点rs11293201和rs57148397为例,设计两个外部引物(...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单碱基改变基因分型的快速检测等位基因特异性双向PCR原理的改良SNP分型新方法: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性PCR(Bi-PASA)在一次PCR反应中区分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方法。方法以SNP位点rs11293201和rs57148397为例,设计两个外部引物(F与R)和两个内部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与Q)。同时与测序方法对比检测突变。结果两个内部引物(P和Q)包含一个相对短的完全匹配区域和一个富含GC的10核苷酸5′尾。当基因组DNA被先期扩增出的模板DNA取代时内引物完成从低效扩增到高效扩增的转变,其结果与直接测序完全一致。利用Bi-PASA参数的优化在人类SIP1基因常见突变的外显子中详细研究先天性巨结肠病,3种额外的Bi-PASA分析被快速优化。结论Bi-PASA是一种简单快速而有效的SNP分型新方法,是在一个PCR反应中检测已知突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双向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SIP1基因 先天性巨结肠病
原文传递
Wnt2、Wnt5b和Wnt9a在先天性巨结肠症和肛门直肠畸形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红 张娟 +3 位作者 王维林 伍美 张志波 王大佳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研究Wnt2、Wnt5b和Wnt9a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disease,HD)和肛门直肠畸形中(anorectalmalformations,ARMs)的表达情况,以期探讨其在HD和AR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C... 目的研究Wnt2、Wnt5b和Wnt9a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irschsprungdisease,HD)和肛门直肠畸形中(anorectalmalformations,ARMs)的表达情况,以期探讨其在HD和AR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HD狭窄肠段和正常肠段肠管组织及ARMs直肠末端(高位、中位和低位组)和死于非胃肠道疾病(正常对照组)患儿各30例中Wnt2、Wnt5b和Wnt9a表达,对其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并比较分析。结果Wnt2、Wnt5b和Wnt9a在HD狭窄段肠管中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分别为(10.19±0.27、10.38±0.19和11.43±0.51),均低于正常段肠管的相应表达水平(18.06±1.07、17.98±1.12、19.99±0.76)(P〈0.05);Wnt2、Wnt5b和Wnt9a在ARMs高位组中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分别为(14.27±0.31、13.69±0.45、13.07±0.67),均低于正常对照组(24.98±2.03、26.43±1.77、28.11±1.44)(P〈0.05),中位组和低位组之间mRNA转录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blot结果显示,Wnt2、Wnt5b和Wnt9a在HD狭窄段肠管中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9±0.09、0.26±0.07、0.23±0.06,明显低于正常段肠管0.43±0.13、0.57±0.08、0.62±0.06,P〈0.05;Wnt2,Wnt5b和Wnt9a在ARMs高位组中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5±0.11、0.17±0.04、0.13±0.0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51±0.03、0.63±0.05、0.59±0.05,P〈0.05,而中位组和低位组之间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nt2、Wnt5b和Wnt9a在HD狭窄段和ARMs的高位组表达水平减低,可能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肠道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肛门 畸形 直肠 畸形 印迹法 蛋白质
原文传递
先天性巨结肠症SIP1基因外显子3和外显子4的突变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红 伍美 +4 位作者 张娟 张志波 黄英 王大佳 王维林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64-668,共5页
目的 探讨SIP1基因外显子3和外显子4与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关联性.方法 检测150例HD患儿SIP1基因突变.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egenerating gel gradient electrophoresis,PCR-DGGE)与DNA测序法... 目的 探讨SIP1基因外显子3和外显子4与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关联性.方法 检测150例HD患儿SIP1基因突变.采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egenerating gel gradient electrophoresis,PCR-DGGE)与DNA测序法检测患儿SIP1基因exon3 and exon4的突变.另选取150例正常人(排除家族性顽同便秘及其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史健康儿童)外周血DNA作为对照组.结果 在HD组exon3 PCR-DGGE发现83例异常电泳条带,测序证实67/83例SIP1发生在突变集中区域,为错义突变(ACC→ATC,苏氨酸→异亮氨酸).在HD组exon4发现101例异常电泳条带,测序证实68/101例SIP1发生在突变集中区域,有4种突变(CAC→TAC,组氨酸→酪氨酸;GAG→GAT,谷氨酸→天门冬氨酸;GCC→GTC,丙氨酸→缬氨酸;TGT→TTT,胱氨酸→苯丙氨酸).DGGE检测正常对照组中未发现异常电泳条带,测序未发现突变.结论 SIP1基因为HD的致病基因,突变类型多样,已发现热点突变;提示SIP1基因与HD发病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结肠 先天性 DNA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AXIN2基因三个位点与先天性巨结肠的关联研究
14
作者 高红 张娟 +3 位作者 王维林 张志波 黄英 张树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AX/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rs2240308、rs8081536和rs99136213个位点与先天性巨结肠(Hirsehsprtmgdisease,HSCR)的关联性。方法对120例HSCR患者和120名正常人群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 目的探讨AX/N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rs2240308、rs8081536和rs99136213个位点与先天性巨结肠(Hirsehsprtmgdisease,HSCR)的关联性。方法对120例HSCR患者和120名正常人群外周血进行基因组DNA抽提,用PCR技术对AXIN2基因3个位点(rs2240308、rs8081536和rs9913621)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用内切酶cWI、DdeI和凰洲I消化,将SNPs位点进行分型与分析,应用.X2检验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等位基因型频率及其患病风险;同时将PCR产物进行测序,以进一步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结果HSCR组与对照组AXIN2 rs8081536CC和CT基因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SCR组与对照组AXIN2rs2240308GG、AG和AA基因型频率及A和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和AA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的患病风险分别为2.091、0.846和1.703;HSCR组与对照组AXIN2rs9913621CC、CT和1Tr基因型频率及C和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和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的患病风险分别为0.535、1.113和1.569。测序rs2240308第301位密码子核苷酸GCA→CCA杂合突变;rs9913621第199位密码子核苷酸CAC→CAG杂合突变。结论AXIN2rs8081536等位基因变异与HSCR的易感性无关;AXIN2rs2240308和rs9913621与HSCR的发生可能有关联,具有GG基因型与cc基因型患HSCR的危险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XIN2基因 先天性巨结肠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等位基因
原文传递
Wnt1和Wnt8a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表达
15
作者 高红 伍美 +3 位作者 弭杰 张娟 贾慧敏 王维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022-2024,I0002,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Wnt1和Wnt8A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D)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HD正常肠段(神经节细胞)和狭窄肠段(无神经节细胞)组织肠管中Wnt1和Wnt8a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定量与比较。结果Wnt1和Wnt8a在HD... 目的观察Wnt1和Wnt8A基因在先天性巨结肠症(HD)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60例HD正常肠段(神经节细胞)和狭窄肠段(无神经节细胞)组织肠管中Wnt1和Wnt8a mRNA和蛋白表达进行定量与比较。结果Wnt1和Wnt8a在HD狭窄段肠管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7.66±1.28和29.61±3.23,正常段肠管中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1.77±2.21和15.0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Wnt1和WntSa在HD狭窄段肠管中蛋白含量为19.51±1.57和33.17±2.09,正常段肠管中蛋白含量分别为37.05±1.23和17.35±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Wnt1在正常段肠管中高表达(呈棕黄色),Wnt8a在狭窄段肠管中高表达(呈棕黄色);Wnt1在狭窄段肠管中低表达(无色或淡黄色),WntSa在正常段肠管低表达(无色或淡黄色)。结论Wnt1和Wnt8amRNA与蛋白在HD的异常表达,提示Wnt1和Wnt8a与HD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在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肠道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症 WNT1 Wnt8a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709例遗传咨询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丽 王颖 王晴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1-592,共2页
关键词 遗传咨询 细胞遗传学 外周血 染色体 临床表现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回盲部三点固定法预防小儿肠套叠复发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扬 李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年第4期372-375,共4页
目的复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成功以后,早期应用腹腔镜技术行回盲部固定法,减少远期肠套叠复发及急诊剖腹手术的机会。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2—11月,笔者对反复发作的肠套叠患儿,早期应用腹腔镜技术行回盲部固定法10... 目的复发性肠套叠灌肠复位成功以后,早期应用腹腔镜技术行回盲部固定法,减少远期肠套叠复发及急诊剖腹手术的机会。探讨该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2—11月,笔者对反复发作的肠套叠患儿,早期应用腹腔镜技术行回盲部固定法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6~36个月,平均12.5个月。于脐部纵切口开放式置入5mm Trocar置入腹腔镜,然后分别于耻骨联合上方腹横纹处和左下腹置入2个3~5mm Trocar,放置操作器械进行探查,排除肠套叠的起源点,常规切除阑尾后,将升结肠起始部、阑尾根部和回肠末端用不可吸收的缝线分别固定于右侧腹壁。结果手术时间为45~85min,平均(59.4±13.11)min。无中转手术病例,术中出血极少。本组所有患儿术中未发现肠套叠起源点,无腹腔镜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2±3.12)个月,随访期间无肠套叠复发病例,无肠梗阻。结论对于反复发作的肠套叠患儿在灌肠复位成功后,早期应用腹腔镜进行干预,并行腹腔镜下回盲部固定法预防肠套叠复发,安全有效,可以发现相关畸形,排除肠套叠的起源点,并明确肠套叠是否完全复位,避免肠套叠复发及远期复发的相关并发症和急诊剖腹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肠套叠 腹腔镜 复发
原文传递
新生儿期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要点与解剖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晴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32-1733,共2页
目的:总结经肛门Ⅰ期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经验。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12月,锦州市妇婴医院小儿外科对4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实施了经肛门Ⅰ期拖出术。结果:46例患儿顺利完成手术,2例是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所有患儿随访6~30... 目的:总结经肛门Ⅰ期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经验。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12月,锦州市妇婴医院小儿外科对48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实施了经肛门Ⅰ期拖出术。结果:46例患儿顺利完成手术,2例是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手术;所有患儿随访6~30个月,无肛门狭窄、污便等并发症发生,每日排便2~4次。结论:单纯经肛门Ⅰ期拖出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是可行的,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要点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巨结肠 肛门 手术
原文传递
新生儿嵌顿疝13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娟 张艳红 《新生儿科杂志》 2003年第2期73-73,62,共2页
新生儿嵌顿疝是新生儿肠梗阻较常见病因之一,延误诊断易造成睾丸坏死.我院自1 996~2 002年共收治新生儿嵌顿疝13例,其中睾丸坏死致睾丸萎缩3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新生儿 嵌顿疝 肠梗阻 睾丸坏死 误诊
原文传递
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刚 《中国伤残医学》 2017年第16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尺桡骨双骨折患儿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内固定组(n=40)和外固定组(n=40),对所有内固定组患儿采取... 目的:探讨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小儿尺桡骨双骨折患儿进行研究,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内固定组(n=40)和外固定组(n=40),对所有内固定组患儿采取常规克氏针内固定或尺桡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所有外固定组患儿采取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统计对比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外固定组患儿治疗优良率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高,外固定组患儿术后3个月X线评分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高,外固定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Gartland-Werley、PRWE评分与内固定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实施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效果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尺桡骨双骨折 手法复位 夹板外固定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