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常规检测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婧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29期109-110,共2页
目的评价血常规在进行标本检验之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文调查时间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所有标本来自在此期间到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20名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的血液进行混匀处理,为防止多次混匀对细胞产生... 目的评价血常规在进行标本检验之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文调查时间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所有标本来自在此期间到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20名健康体检者,对所有的血液进行混匀处理,为防止多次混匀对细胞产生破损影响,分别通过采用2个批号的校准品进行仪器的校准,每个批号校准品均为5支,且每支为2 mL,分别标注为标本1~5。在混匀后将静置时间设置为0、10、20、30、40 s,对所有的标本均进行反复10次检测,每一次均选择采样针插入距离试管底部5 mm进行采样,同时对所有标本进行10次检测当中关于WBC、RBC、Hb、PLT等相关参数的均值进行统计。结果混匀以后静置时间为0 s,检验所得的结果的相关参数值表现最低,单组变异系数最大,和靶值存在最大的偏差,P<0.05;EBC和Hb两项指标在混匀静置10 s和20 s,检测所得的结果无明显差异,单组变异系数较小,和靶值的偏差最小,P>0.05;随着静置时间延长,各项值会存在增高趋势,并且和靶值的偏差逐渐变大;WBC与PLT在混匀以后静置的所有时间段当中检测结果的单组均值和变异系数均无明显差异,和靶值的偏差均相对较小,P>0.05。结论临床的血常规标本在检测之前混匀静置时间需要控制在10~20 s内,有助于对各项计算参数的稳定性加以保持,可以提升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检测 混匀静置时间 检测结果
下载PDF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金英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8期125-127,共3页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过程中的意义,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儿均在治疗前进行抽血,对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WBC)计数检测的结果进行分...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过程中的意义,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儿均在治疗前进行抽血,对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WBC)计数检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病毒感染组CRP≤10 mg/L,WBC计数通常〈8.0×10^9/L。而细菌性感染组CRP〉31 mg/L,WBC计数通常〉10×10^9/L。细菌性感染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远高于病毒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菌感染的患儿的WBC与病毒性感染患儿的WBC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有利于判断患儿是否为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过程中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白细胞 儿科 感染性疾病
下载PDF
尿常规检验中阴道分泌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3
作者 张婧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28期117-119,共3页
目的研究在进行尿常规检验当中阴道分泌物对于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文调查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设置观察组:所有调查对象为在此期间来我院妇科进行就诊的102例妇科患者;设置对照组:所有调查对象为同期到我院进行妇科就... 目的研究在进行尿常规检验当中阴道分泌物对于检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方法本文调查时间为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设置观察组:所有调查对象为在此期间来我院妇科进行就诊的102例妇科患者;设置对照组:所有调查对象为同期到我院进行妇科就诊的另外102例妇科患者。对两组调查对象分别通过专业的尿液采集方法和常规的尿液采集方法进行尿液采集,比较两种不同尿液采集方法的尿常规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在白细胞检出、红细胞检出、蛋白质检出、上皮细胞检出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开展尿常规检验时,通过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查容易使得检验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要注意对女性尿液采集方式的选择,以防止阴道分泌物影响整体的检验结果,这是提高妇科检查效果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常规检验 阴道分泌物 结果 影响
下载PDF
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艳 《当代医学》 2021年第34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究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接收的150例需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少量输血组(n=63)与大量输血组(n=87)。比较两组纤溶系统指标、凝血功能,SF-3... 目的探究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接收的150例需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早期输血量分为少量输血组(n=63)与大量输血组(n=87)。比较两组纤溶系统指标、凝血功能,SF-36评分。结果输血前,两组PC、FDP和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大量输血组PC低于少量输血组,FDP、D-D均高于少量输血组(P<0.05)。输血前,两组TT、PT、FIB、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输血后,大量输血组TT、PT、FIB、APTT均高于少量输血组(P<0.05)。输血后,两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需输血患者予以大量输血,可在短时间内影响患者纤溶系统与凝血功能,通过实时检测患者凝血状态,可避免凝血功能障碍情况发生,提升输血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溶系统指标 凝血功能 大量输血 预后
下载PDF
尿常规检测对肾小球疾病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王晓艳 《当代医学》 2021年第26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尿常规检查在肾小球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肾小球性疾病患者139例作为A组,并选取同期非肾小球性疾病患者144例作为B组,同期无肾脏疾病健康者167名作为C组,应用尿液常规自动化分析仪与... 目的探讨尿常规检查在肾小球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肾小球性疾病患者139例作为A组,并选取同期非肾小球性疾病患者144例作为B组,同期无肾脏疾病健康者167名作为C组,应用尿液常规自动化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测尿液标本。比较3组RBC形态、RBC计数情况、RBC计数结果、尿液隐血试验结果;分析A、B组血尿与尿蛋白定性实验结果相关性;比较3组尿液REP检测结果。结果A组主要表现为变形RBC,B组主要表现为均一形RBC,A组和B组RBC个数均多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RBC个数多于B组(P<0.05)。A组与B组隐血试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隐血试验阳性率均高于C组(P<0.05),3组RBC镜检0~4个/HP及>4个/HP占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满视野时,A组±~1+占比及阴性率低于B组(P<0.05),A组2+~4+占比均高于B组(P<0.05)。A组REP检出65例,阳性率为46.76%,B组检出14例,阳性率为9.72%,C组尿液未检出REP,A组RE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且B组尿液REP检出率明显高于C组(P<0.05)。结论尿常规检测在肾小球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联合手工显微镜检查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常规检测 肾小球疾病 隐血试验 RBC镜检 尿蛋白定性实验
下载PDF
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
6
作者 张婧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第25期73-75,共3页
目的评价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我院日常检查工作当中所发现的存在血块的100份送检血样标本作为调查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同期... 目的评价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我院日常检查工作当中所发现的存在血块的100份送检血样标本作为调查对象,设置为观察组;同期将1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样标本作为调查对象的对照研究,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调查对象的血样标本进行比较,分析血块形成对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结果通过分析调查可知,观察组的血液标本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而活化部分APTT、PT、FIB明显比对照组更低,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血液中存在血块形成会对凝血三项和D-二聚体产生严重的影响,很多情况下一些较小的血凝块容易被检验时忽略,所以检验者需要根据异常结果来判断和怀疑是否存在标本血块形成的状态,并通过仔细的判断和检查等确保临床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检验结果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块形成 凝血三项 D-二聚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