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徐珂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阿替普司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阿替普司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8-羟基脱氧鸟苷(8-OHdG)、丙二醛(MD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治疗后5、8、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后8-OHdG(212.15±8.29)μg/L、MDA(6.15±0.25)nmol/L及Ang-Ⅱ(58.71±8.29)ng/ml均低于对照组的(245.96±8.32)μg/L、(7.92±0.99)nmol/L及(78.19±6.6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5、8、14 d的NIHSS评分分别为(9.21±3.19)、(6.81±2.15)、(5.9±0.1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1.51±4.20)、(8.18±2.57)、(6.3±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阿替普酶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2
作者 苏丽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4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辽阳县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使用胞磷胆碱治疗,试验组30例,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胞磷胆碱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辽阳县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使用胞磷胆碱治疗,试验组30例,使用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胞磷胆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生长因子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值得在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脑出血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脑叶出血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立军 荣阳 +1 位作者 吴丹 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6期92-94,共3页
目的探讨脑叶出血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价值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脑叶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与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212例脑叶出血患者中20例血管畸形经手术治疗恢复,28例行血肿碎吸术,10例行血肿清除术,15... 目的探讨脑叶出血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诊断价值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12例脑叶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与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212例脑叶出血患者中20例血管畸形经手术治疗恢复,28例行血肿碎吸术,10例行血肿清除术,154例内科保守治疗,采用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治疗。24例死亡,占11.3%。结论脑血管畸形者可以行外科手术治疗,血肿小意识状态稳定者行内科保守治疗,中等量或大血肿可采用微创清除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叶出血 血管畸形 血肿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与进展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立军 荣阳 +1 位作者 吴丹 荣根满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7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理,并对大面积脑梗死是否行溶栓治疗进行讨论。方法对60例住院确诊的大脑中动脉主干、出血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加重46例,急性期14d内多见,与CT或MRI出血表现时间相同,4...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理,并对大面积脑梗死是否行溶栓治疗进行讨论。方法对60例住院确诊的大脑中动脉主干、出血性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加重46例,急性期14d内多见,与CT或MRI出血表现时间相同,48例溶栓治疗中病情加重12例,死亡8例,而好转才18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在急性期14d内,表现为原有症状加重。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可能与血液再灌流及纤溶作用有关,大面积脑梗死易继发出血,不宜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内皮屏障抗原在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的表达及其与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宇 薛维爽 +1 位作者 李明 滕伟禹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屏障抗原(EBA)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ICH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入50μl自体股动脉血建立ICH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CH后血肿周围EBA、纤维蛋白... 目的探讨内皮屏障抗原(EBA)在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ICH后血脑屏障(BBB)通透性改变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立体定向技术向大鼠尾状核内注入50μl自体股动脉血建立ICH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CH后血肿周围EBA、纤维蛋白原的蛋白表达、Belayev法测定BBB通透性及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ICH后6hEBA表达开始减少,3d时最少,7d略有回升;纤维蛋白原表达、BBB通透性、脑水含量均于ICH后6h开始升高,3d达高峰,7d逐渐下降,ICH后EBA蛋白表达与脑水含量呈负相关(r=-0.840,P<0.01),与EB含量负相关(r=-0.827,P<0.01),与纤维蛋白原表达呈负相关(r=-0.851,P<0.01)。结论大鼠实验性ICH后EBA的表达减少,且与纤维蛋白原、BBB通透性及脑水含量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内皮屏障抗原 纤维蛋白原 脑水含量 血脑屏障
下载PDF
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与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啜红斐 吴丹 +2 位作者 王倩 荣阳 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4期253-254,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对128例急性脑梗死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组第1、7、14天血清VEGF水平。结果巴曲酶从第7天开始出现比常规治疗更显著的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对128例急性脑梗死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脑梗死常规治疗组和巴曲酶治疗组第1、7、14天血清VEGF水平。结果巴曲酶从第7天开始出现比常规治疗更显著的疗效;巴曲酶能使急性脑梗死中血清VEGF水平进一步升高,高峰出现在第7天,第14天时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巴曲酶促进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与升高血清VEGF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巴曲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疗效分析
下载PDF
L-肉碱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和血小板表面激活标志物CD_(62)p的影响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小晗 吴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9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L-肉碱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和血小板表面激活标志物CD62p的影响治疗。方法对100例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运用降脂治疗,治疗组加用L-肉碱治疗2周,与对照组比较相同治疗时间降脂达标率及对血小板表面激活... 目的探讨L-肉碱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代谢和血小板表面激活标志物CD62p的影响治疗。方法对100例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运用降脂治疗,治疗组加用L-肉碱治疗2周,与对照组比较相同治疗时间降脂达标率及对血小板表面激活标志物CD62p的影响。结果治疗组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在2周和2周后较对照组和治疗前降低,其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的第2周末两组的降脂治疗达标率就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运用L-肉碱2周后CD62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L-肉碱辅助降脂的同时能抑制血小板的活性,其作用机制不明,可能与其降血脂优化线粒体内能量代谢的作用有关,由于降低血小板的活性,减少了血栓的形成,降低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有利于保护老年患者的心、脑、肾功能,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和血栓并发症的发生,尤适用于多种危险因子并存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肉碱 血脂代谢 血小板表面激活物
下载PDF
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小晗 荣阳 吴丹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期83-84,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 216例患者应用CT或MRI检查。结果 216例患者中(38例正常而MRI检出脑隙灶)24例为单发灶,其余均为2个以上病灶,梗死灶896个,梗死灶最小直径3 mm,最大直径为19 mm,直径<... 目的研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 216例患者应用CT或MRI检查。结果 216例患者中(38例正常而MRI检出脑隙灶)24例为单发灶,其余均为2个以上病灶,梗死灶896个,梗死灶最小直径3 mm,最大直径为19 mm,直径<15 mm552个占79.3%。多伴皮质萎缩、脑室扩大。结论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早期脑血管病一、二级防治,可控制危险因素,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及各种易患因素,可使发病率大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易患因素 防治措施 预后
下载PDF
血小板参数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孟翀 王桂红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第12期11-12,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在入院时检测血小板计数(PLA)、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结果重度卒中组的PLA低于轻度卒中组和对照组,MPV和PDW高于轻度卒中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卒中组的PLA低于对照组,MPV和PDW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可能参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参数 血小板计数 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血小板压积 缺血性脑卒中
下载PDF
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小晗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7期68-69,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脑血管痉挛的关系与易患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人SAH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与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8例在发生脑梗死5-7d后死亡,其中,2例死于...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脑血管痉挛的关系与易患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老年人SAH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结果与临床治疗价值。结果 8例在发生脑梗死5-7d后死亡,其中,2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2例合并肺部感染死亡,2例昏迷程度加深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16例病情好转,但留有偏瘫后遗症,自动出院。结论老年人SAH后梗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早期预防SAH发生,是治疗SAH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继发脑梗死 预后
下载PDF
血液黏稠度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与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官林 吴丹 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14期171-172,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黏稠度中各项参数的正常值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FASCO-3000对1056名抽血前未服用抗凝药物的30岁以上的部分工人、农民、干部进行血液黏稠度测定。结果 60岁之前男性的高切、中切、低切与女性相...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黏稠度中各项参数的正常值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FASCO-3000对1056名抽血前未服用抗凝药物的30岁以上的部分工人、农民、干部进行血液黏稠度测定。结果 60岁之前男性的高切、中切、低切与女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60岁的男性与女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血浆黏度无显著性差异,即无统计意义。结论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就要有不同血液黏稠度的参考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病 血液黏稠度 高血黏度 低血黏度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治疗与进展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杜官林 吴丹 荣根满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降纤酶和尼达尔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发作控制率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118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以降纤酶+尼达尔及普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发作控制率... 目的研究分析降纤酶和尼达尔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发作控制率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118例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以降纤酶+尼达尔及普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发作控制率均明显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血粘度下降。结论 TIA时早期使用降纤酶、钙离子拮抗剂可提高临床疗效,及早控制发作,减少完全性卒中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纤酶 钙离子拮抗剂 疗效分析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与进展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廖丹 荣根满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7期169-170,共2页
目的 研究分析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疗效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166例急性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结果 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患肢肌力达4~5级,失语、面瘫均明显改善,早期进行康... 目的 研究分析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和疗效分析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166例急性脑梗死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结果 1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患肢肌力达4~5级,失语、面瘫均明显改善,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结论 早期溶栓治疗和预防能有效地遏制损害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可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疗效分析
下载PDF
对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珂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2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对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对... 目的探讨对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5、10 d的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治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5、10 d的BI评分分别为(66.3±10.55)、(72.2±7.59)分,高于对照组的(61.1±12.29)、(68.7±7.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来说,采取丁苯酞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神经功能,故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丁苯酞 硫酸氢氯吡格雷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19期182-184,共3页
目的分析己酮可可碱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方法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己酮可可碱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 目的分析己酮可可碱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有效性。方法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己酮可可碱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第1、2、4周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1.92±0.15)、(10.65±1.13)、(9.82±1.1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3.49±0.19)、(13.42±1.20)、(12.79±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第1、2、4周的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23.82±1.31)、(24.23±1.23)、(26.20±1.2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1.32±1.32)、(22.12±1.20)、(23.01±1.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己酮可可碱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效果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酮可可碱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小剂量尿激酶在脑血栓形成治疗中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孟翀 苏丽君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19期530-532,共3页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和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72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疗法,对照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和小剂量尿激酶联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72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疗法,对照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周均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NIHSS评分和BI明显好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效率为83.3%,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显效率为61.1%,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钠和尿激酶联合应用是治疗脑血栓的一种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钠 尿激酶 脑血栓
下载PDF
急性脊髓炎的临床特征与激素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蕴 李学杰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第35期136-137,共2页
目的深入探讨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激素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甲基强... 目的深入探讨急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激素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脊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性分组的方式将4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地塞米松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行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然后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过系统的治疗及资料整合,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感觉障碍、双下肢截瘫、四肢瘫和括约肌功能障碍;治疗效果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脊髓炎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甲基强的松龙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脊髓炎 甲基强的松龙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脑出血康复期患者针灸治疗的时机与预后的相互关系 被引量:3
18
作者 孟翀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20期675-676,共2页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在老年脑出血康复期患者中的时机选择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0例老年脑出血患者,按照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康复A组(32例)、常规康复+7~14d开始针灸治疗Q组(33例),常...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在老年脑出血康复期患者中的时机选择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0例老年脑出血患者,按照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康复A组(32例)、常规康复+7~14d开始针灸治疗Q组(33例),常规康复+15~30d开始针灸治疗S组(33例)、未进行康复期治疗的对照组(32例),观察各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Q、S及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有效率分别为78.13%(25/32)、90.91%(30/33)、84.85%(28/33)、71.88%(23/32);常规康复+7~14d开始针灸治疗Q组明显优于常规康复+15~30d开始针灸治疗S组及常规康复A组和对照组(P〈0.05);Q组患者预后的脑血管病后瘫痪、后遗症恢复率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提高程度均高于其他三组(P〈0.05)。结论针灸时机的选择是针刺治疗方案的关键因素,在采用7~14d开始针灸治疗时,患者的预后效果最佳,并发症发生率较少,是脑出血康复期患者针灸治疗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康复期 针灸治疗 时机选择 脑血管病后瘫痪
下载PDF
拜阿司匹灵联合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娟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第5期1-2,共2页
目的观察拜阿司匹灵肠溶片联合氢硫酸氯吡格雷片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辽阳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拜阿司匹林灵... 目的观察拜阿司匹灵肠溶片联合氢硫酸氯吡格雷片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辽阳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患者60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拜阿司匹林灵,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氯吡格雷口服,应用NIHSS量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在治疗4个周期后NIHSS评分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阿司匹灵肠溶片 氢硫酸氯吡格雷片 进展性脑梗死
下载PDF
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庆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11期76-78,共3页
目的 通过联合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为治疗此病找寻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方法 80例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 目的 通过联合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为治疗此病找寻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方法 80例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替格瑞洛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比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的30.0%,非致死性出血事件发生率45.0%及呼吸困难发生率20.0%高于对照组的22.5%、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联合使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可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但会增加非致死性出血风险,所以应在评估出血风险的情况下联合应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替格瑞洛 缺血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