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质位移”还是“主体位移”?——对侨易学理论的一点看法
1
作者 顾明栋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9-17,共9页
不久前,叶隽教授从中国给我惠寄了他的新著《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这是他在2014年《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出版之后又发表的一部力作,也是在首倡“侨易学”之说以后经过数年的思考,积淀的续作。笔者曾经认真拜读过2014... 不久前,叶隽教授从中国给我惠寄了他的新著《构序与取象——侨易学的方法》,这是他在2014年《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出版之后又发表的一部力作,也是在首倡“侨易学”之说以后经过数年的思考,积淀的续作。笔者曾经认真拜读过2014年那本立意高远、构思宏大、学贯中西、富有创新精神的著作,并有机会参加2015年在同济大学文学院召开的侨易学研讨会,还在《清华大学学报》上发表过一篇学习、评点和反思那本书的心得体会。因此,在收到新著以后,笔者放下手头正在忙碌的活儿饶有兴致地拜读了新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得体会 清华大学学报 侨易学 创新精神 物质位移 主体位移 立意高远 同济大学
下载PDF
性别表演视域下“蛇蝎美人”的“堕落”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强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64-68,共5页
身份不是本体论上的存在,而是一种意指实践,且身份的建构与社会文化话语密切相关。而在以幽闭且缺乏道德支撑为主要基调的黑色电影中,既有价值观被悬置,为"蛇蝎美人"的身份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通过对经典黑色电影《双重赔偿... 身份不是本体论上的存在,而是一种意指实践,且身份的建构与社会文化话语密切相关。而在以幽闭且缺乏道德支撑为主要基调的黑色电影中,既有价值观被悬置,为"蛇蝎美人"的身份建构提供了多种可能。通过对经典黑色电影《双重赔偿》与新黑色电影《本能》中的"蛇蝎美人"在人物塑造与视觉呈现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前者中,"蛇蝎美人"是作为象征秩序的颠覆力量而存在,而随着后现代媒体性话语的泛滥,新黑色电影中的"蛇蝎美人"则成为"物化"的、男性凝视下的性表演者,进而被男权社会话语体系同化,失去了原有的颠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赔偿》 《本能》 黑色电影 “蛇蝎美人” 身份建构
下载PDF
美国21世纪以来对佛教与科学相容性的研究
3
作者 冯涛 《法音》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共6页
提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美国学者一般会首先想到基督教和科学.因为美国是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都发源于西方.两者长期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会很自然地关注它们间的各种是是非非。因此,在一些学... 提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美国学者一般会首先想到基督教和科学.因为美国是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都发源于西方.两者长期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会很自然地关注它们间的各种是是非非。因此,在一些学术经典当中,如《宗教与科学》(IanG.Barbour,1997)和《科学与宗教》(JohnHedley Brooke,1991),“宗教”仅限于基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与科学 美国学者 21世纪 相容性 佛教 科学与宗教 基督教 是非
原文传递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性别符号学解读
4
作者 张强 杨冰峰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5年第6期28-34,共7页
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译名Raise the Red Lantern),讲述了民国年间女大学生颂莲在父亲去世后被迫嫁入大户人家陈府并与其他几房姨太太勾心斗角、相互争宠,最终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译名Raise the Red Lantern),讲述了民国年间女大学生颂莲在父亲去世后被迫嫁入大户人家陈府并与其他几房姨太太勾心斗角、相互争宠,最终以悲剧收场的故事。该片最早于1991年12月20日在法国公映。一经上映,便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迄今为止,该片已经获得包括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等国内外多个奖项。[1]与此同时,该片受到国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灯笼高高挂》 张艺谋 性别符号
原文传递
论“文化无意识”——一个批评理论的概念性构建和实用性检验 被引量:3
5
作者 顾明栋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0-95,共16页
“文化无意识”是文化研究和文艺批评领域一个模糊的概念,虽然一些西方理论家使用过这一概念,但并没有做过较为深入的概念性研究,其性质和工作逻辑尚需要从纯理论的视角深入探讨,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内容和形式也仍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文化无意识”是文化研究和文艺批评领域一个模糊的概念,虽然一些西方理论家使用过这一概念,但并没有做过较为深入的概念性研究,其性质和工作逻辑尚需要从纯理论的视角深入探讨,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内容和形式也仍然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无意识不是“文化”和“无意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文化和无意识通过历史、心理、话语等因素的互动而建立的文化心理机制和认识论。通过从精神分析和符号学相结合的视角分析无意识和文化是如何在概念层面产生文化无意识,并对文化无意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概念性探索,可以将一个语焉不详的概念构建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文化研究理论。在构建了文化无意识的内在机制和运作模式以后,通过以该理论揭示的文化无意识的运作原理分析一些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似可证明该理论不仅有助于认识个人和社会意识的深层逻辑,也可以建立文化研究和文艺批评的深层方法论,为一些文化理论和批评理论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理论 文化 无意识 文化无意识 文化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