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农垦近3 a主栽水稻品种产量的稳定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正东 王飞 +4 位作者 唐小洁 徐梦彬 周星 徐年龙 王升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618-623,共6页
为研究江苏农垦近3 a大面积种植主栽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在新洋和东辛共选择20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连续3 a的品比试验,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AMMI模型等方法对品种的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产量构成因素,新洋点盐... 为研究江苏农垦近3 a大面积种植主栽水稻品种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在新洋和东辛共选择20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连续3 a的品比试验,利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AMMI模型等方法对品种的稳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产量构成因素,新洋点盐城南片地区宜选择水稻品种有淮稻5号、华粳8号、盐粳16、南粳9108、华粳5号、苏垦118;适宜东辛点种植的稳定性好、产量高的水稻品种有华粳5号、临稻16、苏秀867、连粳7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农垦 水稻 产量 稳定性
下载PDF
“彩特美细胞酶”等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飞 徐梦彬 +5 位作者 孙善国 彭秀荣 徐年龙 周娜娜 叶仁宏 王升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第5期78-80,共3页
该研究主要通过多点试验在水稻秧苗期及水稻生长后期喷施多种叶面肥,观察各类叶面肥对水稻秧苗素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秧苗期喷施"彩特美细胞酶",明显提高了秧苗高度,增加了茎基宽、白根数和干... 该研究主要通过多点试验在水稻秧苗期及水稻生长后期喷施多种叶面肥,观察各类叶面肥对水稻秧苗素质、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秧苗期喷施"彩特美细胞酶",明显提高了秧苗高度,增加了茎基宽、白根数和干物重,提升了盘根质量,提高了移栽后的活棵率。水稻生长后期喷施"彩特美细胞酶"、"碧护"和"粒粒金"3种叶面肥在2个试验点上均表现出一致的增产效果,有一个试验点上碧护和粒粒金略有减产,多点平均结果显示,"彩特美细胞酶"、"碧护"和"粒粒金"分别增产3.98%、-1.24%和1.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彩特美细胞酶叶面营养剂 秧苗素质 产量结构
下载PDF
不同氮肥运筹下水稻秸秆腐解特征及对稻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王静静 毛筱晔 +4 位作者 邬明伟 李东升 张鹏 王素霞 杜洪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4-57,共4页
于2014~2015年在稻茬小麦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秸秆腐解特征、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75 kg/hm2)投入能加速水稻秸秆的腐解速度;中氮(300 kg/hm2)施用有利于小麦形成协调的产量结构... 于2014~2015年在稻茬小麦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秸秆腐解特征、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375 kg/hm2)投入能加速水稻秸秆的腐解速度;中氮(300 kg/hm2)施用有利于小麦形成协调的产量结构和较高的经济产量;水稻秸秆还田能够增加麦田土壤钾素及有机质含量。结论: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在中氮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氮素的投入,更有利于水稻秸秆的腐解、小麦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水稻秸秆 腐解特征 小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越冬期还田稻秸腐解规律及其对滨海粘质土地力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静静 张鹏 +3 位作者 毛筱晔 王素霞 李东升 杜洪艳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9年第2期42-45,共4页
研究了越冬期还田稻秸的腐解规律、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麦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还田水稻秸秆的腐解呈现出由慢到快又变慢的变化趋势,且与气温及降雨的变化相关;水稻秸秆中元素释放率表现为K>P>N,其中钾素主要在... 研究了越冬期还田稻秸的腐解规律、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麦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越冬期还田水稻秸秆的腐解呈现出由慢到快又变慢的变化趋势,且与气温及降雨的变化相关;水稻秸秆中元素释放率表现为K>P>N,其中钾素主要在还田前期释放,且在小麦种植季结束时其释放率高达99%,而磷素与氮素主要在中后期释放,释放率在70%左右;秸秆还田会消耗土壤中的部分氮素,造成初期及后期土壤中碱解氮含量低于不还田处理的;秸秆还田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其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和钾素含量,同时可以调节土壤的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稻秸还田 越冬期 腐解 土壤地力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水稻抽穗后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唐小洁 张鹏 +3 位作者 孙善国 张彦兵 李东升 杜洪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6-49,53,共5页
以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水稻抽穗后株高、节间长度、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矮壮丰和劲丰能够增加机插水稻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矮壮丰75 m L/667 m^2的处理较对照增产49.63 kg/667 ... 以超级稻品种连粳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机插水稻抽穗后株高、节间长度、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矮壮丰和劲丰能够增加机插水稻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矮壮丰75 m L/667 m^2的处理较对照增产49.63 kg/667 m^2;喷施多效唑和烯效唑可以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提高茎秆的抗折力,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对照,但由于实粒数大大低于对照,最终没有达到增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产量 茎秆性状
下载PDF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静静 唐小洁 +4 位作者 张鹏 孙善国 张彦兵 李东升 杜洪艳 《中国稻米》 2019年第6期83-85,共3页
以苏北地区常规粳稻苏秀86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稀落谷不同长秧龄和常规落谷常规秧龄两种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秧龄25 d常规落谷相比,稀落谷秧龄25~35 d的处理秧苗素质有所提高,移栽后发根速度快,... 以苏北地区常规粳稻苏秀86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稀落谷不同长秧龄和常规落谷常规秧龄两种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秧龄25 d常规落谷相比,稀落谷秧龄25~35 d的处理秧苗素质有所提高,移栽后发根速度快,缓苗期短;在栽插基本苗一定的情况下,稀落谷的处理随着秧龄的增加,水稻产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秧龄30 d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高,其次为秧龄35 d稀落谷的处理和秧龄25 d稀落谷的处理,产量最低的是秧龄40 d稀落谷的处理。总体上,稀落谷秧龄在25~35 d之间时秧苗素质较高,产量较秧龄25 d常规落谷处理增产57.0~130.5 kg/hm^2,说明该品种稀落谷条件下秧龄弹性较大,适当延长秧龄(30~35 d)更有利于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稀落谷 长秧龄 秧苗素质 栽插质量 产量
下载PDF
播种量对机插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唐小洁 张彦兵 +1 位作者 李东升 杜洪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2期30-31,34,共3页
[目的]探明2种不同行距(25和30cm)钵形毯状秧盘育秧适宜的播种量。[方法]以粳型水稻品种苏秀867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对2种行距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机插水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2种秧盘株高、黄叶数... [目的]探明2种不同行距(25和30cm)钵形毯状秧盘育秧适宜的播种量。[方法]以粳型水稻品种苏秀867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对2种行距钵形毯状秧盘育秧机插水稻秧苗素质、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2种秧盘株高、黄叶数增加,叶龄、茎基宽、白根数和百株干重下降。25cm行距和30cm行距下钵形毯状秧盘播种量分别为100与120g/盘时,水稻产量最高(9.84和9.80t/hm2)。[结论]该研究可为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量 钵形毯状秧盘 秧苗素质 产量
下载PDF
不同底肥运筹对稻茬小麦产量构成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静静 王素霞 +1 位作者 李东升 杜洪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9期115-117,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底肥施用量对肥力较低的滨海黏质脱盐土条件下的稻茬麦产量构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苏北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的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茬麦底肥用量对小麦茎蘖动态、产量结构、花... [目的]研究不同底肥施用量对肥力较低的滨海黏质脱盐土条件下的稻茬麦产量构成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苏北地区主要栽培品种之一的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稻茬麦底肥用量对小麦茎蘖动态、产量结构、花后旗叶SPAD值动态变化、旗叶面积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较高磷肥投入对小麦茎蘖动态变化、产量结构、花后旗叶SPAD值、叶面积、氮肥利用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以尿素150 kg/hm^2+磷酸二胺300 kg/hm^2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结论]在肥力较低的滨海黏质土壤条件下,应该重视氮、磷肥平衡施用,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底肥 产量构成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行距和密度配置对连麦8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国强 王静静 +1 位作者 杜洪艳 李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5期35-37,共3页
为探索淮北黏土地地区晚播稻茬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当地主栽品种之一连麦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密度配置对连麦8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连麦8号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逐渐增高,其中当播... 为探索淮北黏土地地区晚播稻茬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当地主栽品种之一连麦8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密度配置对连麦8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连麦8号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逐渐增高,其中当播种密度为600万/hm^(2)、行距为15 cm时以及播种密度为525万/hm^(2)、行距为15 cm时,小麦产量达到最大值,说明对于淮北地区晚播稻茬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配以相对较窄行距与较高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行距 密度 群体质量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田旱整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彦兵 唐小洁 +2 位作者 陈守用 李东升 杜洪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19期21-22,24,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田旱整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圣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田旱整条件下,氮肥用量对水稻的茎蘖动态、产量构成、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氮量315.00 kg/hm^2时水稻...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田旱整机插水稻产量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粳稻品种圣稻1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田旱整条件下,氮肥用量对水稻的茎蘖动态、产量构成、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施氮量315.00 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957.20 kg/hm^2,并能获得较高的出糙率、谷草比和氮肥利用率,过低施氮量不能获得高产,过高施氮量则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田旱整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水田旱整 氮肥用量 产量
下载PDF
肥料运筹方式对苏北地区晚播稻茬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静静 孙善国 +4 位作者 张鹏 王素霞 毛筱晔 李东升 杜洪艳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期30-31,共2页
研究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晚播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运筹方式基肥∶返青肥∶倒3叶肥∶旗叶肥为4∶1.5∶3.5∶1时综合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配置最佳,产量最高,为8 014 kg·hm^(-2),其次为3∶2∶4∶1和3∶3∶3... 研究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晚播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运筹方式基肥∶返青肥∶倒3叶肥∶旗叶肥为4∶1.5∶3.5∶1时综合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配置最佳,产量最高,为8 014 kg·hm^(-2),其次为3∶2∶4∶1和3∶3∶3∶1,产量分别为7 833和7 80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播小麦 肥料运筹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苏北地区
下载PDF
不同播种时期与密度对晚播稻茬麦淮麦32群体素质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静静 杜洪艳 +3 位作者 孙善国 张鹏 王素霞 李东升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8年第5期1-4,共4页
为探索苏北地区沿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晚播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淮麦3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和密度配置对小麦各生育期、群体总茎蘖数、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时期为11月15日、密度为525万株/hm^2的组合,小麦最高... 为探索苏北地区沿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晚播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淮麦32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和密度配置对小麦各生育期、群体总茎蘖数、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时期为11月15日、密度为525万株/hm^2的组合,小麦最高产量为7 917 kg/hm^2;播种时期为11月25日、密度为600万株/hm^2的组合,最高产量为7 902 kg/hm^2;播种时期为12月5日,密度范围在525万~750万株/hm^2时,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以密度750万株/hm^2的小麦产量最高,最高产量为7 595 kg/hm^2。相同密度下不同播种时期的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但产量表现为播种时期越早产量越高,而同播种时期的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大致上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因此,晚播稻茬麦在保证播种质量及基本苗的情况下,早播更利于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种时期 密度 稻茬麦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肥料运筹对稻茬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善国 杜洪艳 +3 位作者 王静静 张鹏 唐小洁 李东升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8期1516-1518,共3页
以小麦品种农丰152为试验材料,从肥料运筹方式和引入新型肥料两方面着手,探讨相同用量甚至减量的情况下对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应保证一定的施肥量,在目前缓控释肥尚不完美的情况下,要达节本增效的目标... 以小麦品种农丰152为试验材料,从肥料运筹方式和引入新型肥料两方面着手,探讨相同用量甚至减量的情况下对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应保证一定的施肥量,在目前缓控释肥尚不完美的情况下,要达节本增效的目标,首先要考虑施肥模式的变化;在施氮量与施肥种类相同时,壮蘖肥施磷酸二铵可获一定的增产增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运筹方式 小麦 减量 肥料利用率
下载PDF
磷肥用量对苏北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静静 孙善国 +3 位作者 张鹏 唐小洁 杜洪艳 李东升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7期1307-1308,1311,共3页
针对苏北稻茬小麦磷肥用量混乱的现状,研究在施氮量一定的条件下,磷肥不同用量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基础地力中上地区,磷肥用量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小麦生长,667 m^(2) P_(2)O_(5)用量为6.9 kg时小麦产量最高。
关键词 稻茬小麦 磷肥用量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苏北
下载PDF
行距和密度对稻茬小麦淮麦28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启来 王静静 +2 位作者 杜洪艳 王素霞 李东升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年第1期15-18,共4页
为探索苏北地区滨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晚播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出苗期至起身期或拔节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播种行距的减小,... 为探索苏北地区滨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晚播稻茬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淮麦2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小麦群体总茎数、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出苗期至起身期或拔节期,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和播种行距的减小,稻茬麦群体总茎蘖数先逐渐增大,后逐渐降低,直至形成稳定穗数。其中,行距15 cm、密度为525万/hm^2的组合为最佳组合;其次为行距20 cm、密度525万/hm^2组合。说明在滨海黏质土播种条件下,采用窄行高密度种植方式有利于晚播稻茬麦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麦 行距 密度 群体结构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苏北地区超晚播稻茬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静静 杜洪艳 +5 位作者 唐小洁 张鹏 孙善国 王素霞 毛筱晔 李东升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期28-29,31,共3页
以淮麦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超晚播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运筹基肥∶返青肥∶倒3叶肥∶旗叶肥比例分别为4∶2∶3∶1和5∶1∶3∶1时干物质积累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以淮麦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超晚播小麦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运筹基肥∶返青肥∶倒3叶肥∶旗叶肥比例分别为4∶2∶3∶1和5∶1∶3∶1时干物质积累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配置最佳,产量最高,为7 172和7 142 kg·hm^(-2),其次为4.5∶2∶2.5∶1和5.5∶1∶2.5∶1,产量分别为6 945和6 768 kg·hm^(-2)。苏北地区晚播稻茬麦的最佳肥料运筹为4∶2∶3∶1和5∶1∶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晚播稻茬麦 肥料运筹 产量 产量构成因子 连云港
下载PDF
减氮处理对苏北稻茬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静静 王素霞 +2 位作者 李东升 张鹏 杜洪艳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235-238,共4页
在大田常规施磷条件下,研究4个播期(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下,4个氮肥水平(常规,施纯N 318.9 kg·hm^(-2);减氮10%,施纯N 287.0 kg·hm^(-2);减氮20%,施纯N255.0 kg·hm^(-2);减氮30%,施纯N 223.2 kg·... 在大田常规施磷条件下,研究4个播期(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下,4个氮肥水平(常规,施纯N 318.9 kg·hm^(-2);减氮10%,施纯N 287.0 kg·hm^(-2);减氮20%,施纯N255.0 kg·hm^(-2);减氮30%,施纯N 223.2 kg·hm^(-2))对淮麦28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综合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11月10日及11月15日播种,减氮10%后产量变化不大,经济效益明显增加,11月5日及11月20日播种处理的产量和效益都明显降低。表明11月10日及11月15日播种后进行适度减氮有利于小麦稳产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 稻茬麦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温度对3个小麦品种吸水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静静 蒿呈龙 +5 位作者 张鹏 孙善国 唐小洁 王素霞 李东升 杜洪艳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第6期1151-1153,共3页
选取连云港地区3个主栽小麦品种连麦7号、烟农19、淮麦33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温度(6、9、12、15、18℃)条件下的吸水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相同温度下,不同品种的吸水规律均表现为先升高后趋于缓慢;相同条件下,吸水速... 选取连云港地区3个主栽小麦品种连麦7号、烟农19、淮麦33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温度(6、9、12、15、18℃)条件下的吸水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相同温度下,不同品种的吸水规律均表现为先升高后趋于缓慢;相同条件下,吸水速率表现为烟农19>连麦7号>淮麦33。达到具备萌发含水量35%时的最佳浸种时间为18℃浸种15 h左右(淮麦33略长3~4 h),15℃浸种19 h左右(淮麦33略长4~5 h),12℃浸种23 h左右(淮麦33略长7~8 h),9℃浸种30 h左右(淮麦33略长8~9 h),6℃浸种40 h以上。低温条件下小麦吸水速率更多受积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小麦 吸水特征
下载PDF
不同机械整地方式对苏北黏土地稻茬小麦出苗质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静静 蒿呈龙 +5 位作者 张鹏 孙善国 唐小洁 王素霞 李东升 杜洪艳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1年第4期9-13,共5页
苏北黏土地稻茬麦频繁受不良天气影响,经常无法适墒耕翻。针对当地多年来普遍应用少免耕作业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供试黏土地2年旋耕作业的基础上,采用3种机械整地方式:耕翻+正旋+反旋(常规,处理1)、正旋+反旋(处理2)、反旋+反旋(... 苏北黏土地稻茬麦频繁受不良天气影响,经常无法适墒耕翻。针对当地多年来普遍应用少免耕作业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在供试黏土地2年旋耕作业的基础上,采用3种机械整地方式:耕翻+正旋+反旋(常规,处理1)、正旋+反旋(处理2)、反旋+反旋(处理3),分别对小麦出苗率、幼苗整齐度、根系发生情况、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苏北黏土地处理1小麦出苗率低于处理2和处理3,但小麦幼苗素质较处理2和处理3好,且次生根数目较多,处理1小麦产量也均高于处理2和处理3;处理1土壤经翻耕之后,结构得到了改善,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高;处理1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质量分数均相对较高,pH值略低;处理1能够明显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根系数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产量提高。考虑生产成本,在天气好、土壤墒情好,且不大幅度推迟播期、保证碎垡质量的条件下,黏土地可进行适当耕翻或争取2~3年耕翻1次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整地 稻茬小麦 出苗质量 根系 产量
下载PDF
Effects of Nitrogen Dosage on th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Machine Transplanted Rice Using Dry Soil Preparation in Rice Paddy Field
20
作者 张彦兵 唐小洁 +2 位作者 陈守用 李东升 杜洪艳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11期2123-2126,共4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dosage on th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machine transplanted rice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dry soil preparation in rice paddy field. [Method] With c...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nitrogen dosage on th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machine transplanted rice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dry soil preparation in rice paddy field. [Method] With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cultivar Shengdao 18 as the study material, the effect of nitrogen dosage on stem and tillers dynamics, yield components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dry soil preparation in rice paddy field. [Result] The highest yield was 10 957.20 kg/hm^2 as the nitrogen application was 315.00 kg/hm^2. Meanwhile, the roughness ratio, grain-straw ratio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remained at a higher level. Low nitrogen application could not obtain high yield. In contrast, high nitrogen application quantity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Conclusion] The study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the technology of dry soil preparation in rice paddy 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Dry soil preparation in rice paddy field Nitrogen dosage YIEL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