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统筹兼容 相得益彰——地方志与地方史兼容发展路径探析
1
作者 熊洁 《巴蜀史志》 2018年第2期45-48,共4页
史志概念分析 地方史地方史,系地方历史的简称,记载一定区域过去事迹之书称历史。如:通史、断代史等。史,包括史记、史书、史学。人们对一定区域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认识和表述,即地方历史学。
关键词 地方史 相得益彰 地方志 兼容 路径 地方历史 概念分析 区域历史
下载PDF
地方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研究——以四川通江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德明 熊洁 +1 位作者 蒲忠皎 马敏华 《巴蜀史志》 2019年第4期110-113,共4页
近年来,通江县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引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强'文化小康'建设,充分发挥通江文化特色,更好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 近年来,通江县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引领,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加强'文化小康'建设,充分发挥通江文化特色,更好服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谱写新时代地方文化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通江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贤文化 乡村振兴战略 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基于银耳文化视角下的地方文化探究
3
作者 熊洁 《巴蜀史志》 2020年第1期118-121,共4页
乡村是地方文化的源头,承载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通江,气候温和湿润,因系中国人工栽培银耳的发祥地而久负盛名。通江银耳,以其独到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较高的药用价值及美容养颜效果而享誉海内外。通江银耳... 乡村是地方文化的源头,承载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通江,气候温和湿润,因系中国人工栽培银耳的发祥地而久负盛名。通江银耳,以其独到的质厚、肉嫩、易炖化和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较高的药用价值及美容养颜效果而享誉海内外。通江银耳在产业发展历程中,极富神美特性,流传下来各种美妙传说和大量诗词歌赋,积淀了底蕴深厚的银耳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容养颜 诗词歌赋 农耕文明 银耳 文化探究 文化视角 人工栽培 药用价值
下载PDF
“统编统纂”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4
作者 熊洁(文/图) 《巴蜀史志》 2023年第S01期53-55,共3页
“统编统纂”,是指在各部门单位完成资料和初稿基础上,集中组织专门编纂力量,按照志书总体设计方案和志书编纂规范,进行志稿的总揽合成。这些工作包括志书记述重点、特色的提炼提升,总体构架的修正、资料口径的统一、行文规范的全面落... “统编统纂”,是指在各部门单位完成资料和初稿基础上,集中组织专门编纂力量,按照志书总体设计方案和志书编纂规范,进行志稿的总揽合成。这些工作包括志书记述重点、特色的提炼提升,总体构架的修正、资料口径的统一、行文规范的全面落实、志稿文字的精细打磨和文图表的有机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书编纂 志稿 行文规范 总体构架 有机合成 总体设计方案 全面落实
下载PDF
走进通江通达古道
5
作者 向晖 《巴蜀史志》 2021年第6期24-31,共8页
通江位于四川东北部,地处米仓山南麓,为出入川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通江“形势”,为“依三巴之旧域,控全蜀之左隅”。《通江县志(稿)》记:“通江县域,下连渠达,上接汉沔,川陕黔鄂之交通,夔渝梁垫之往来,莫... 通江位于四川东北部,地处米仓山南麓,为出入川要道,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通江“形势”,为“依三巴之旧域,控全蜀之左隅”。《通江县志(稿)》记:“通江县域,下连渠达,上接汉沔,川陕黔鄂之交通,夔渝梁垫之往来,莫不以此为捷径。”两条古道贯穿南北,即洋(陕西洋县)壁(通江唐置壁州)古道和荔枝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地纪胜》 四川东北部 兵家必争之地 荔枝道 米仓山 王象之 通江县 陕西洋县
下载PDF
耐人寻味的石头史书——得汉城
6
作者 洁实 《巴蜀史志》 2021年第6期18-23,共6页
得汉城位于巴中市通江县城东北40余公里的永安镇。这里地处米仓山南麓,山峦环列,沟壑纵横,有“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之美称。《蜀中名胜记》称得汉山“万山中崛起堑岩,四面峭绝,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诚一夫当关之势”。得汉山平... 得汉城位于巴中市通江县城东北40余公里的永安镇。这里地处米仓山南麓,山峦环列,沟壑纵横,有“地环三玉涧,天铸一铜城”之美称。《蜀中名胜记》称得汉山“万山中崛起堑岩,四面峭绝,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诚一夫当关之势”。得汉山平面略呈橄榄形,长径2千米左右,短径1千米左右,周长4千余米,面积1.2平方千米左右。山体部分为三层梯级地貌,从下至上分别为中坝里、二鼓楼、高鼓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得汉城 橄榄形 一夫当关 永安镇 米仓山 《蜀中名胜记》 鼓楼 通江县
下载PDF
“红”与“绿”的深度融合研究——以四川通江为例
7
作者 李德明 《巴蜀史志》 2021年第3期108-111,共4页
通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被誉为“红军之乡”。境内主要革命遗(旧)址、纪念建筑物多达147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同时,通江县又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县,林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 通江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被誉为“红军之乡”。境内主要革命遗(旧)址、纪念建筑物多达147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同时,通江县又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重点县,林地面积达430多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达203.39万亩,居巴中县区之首,占县城面积的58%,森林覆盖率64.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陕革命根据地 林地面积 深度融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红色旅游资源 森林覆盖率 生态屏障 巴中县
下载PDF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论红四方面军训词
8
作者 李德明 《巴蜀史志》 2018年第3期68-70,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巴中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在通江这块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巴中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在通江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四方面军 中国共产党人 训词 中国人民 中华民族 红军精神 总书记 习近平
下载PDF
明朝监察御史向翀事迹对巡察干部的启示
9
作者 向晖 《巴蜀史志》 2021年第1期121-124,共4页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监察自封建社会之始即形成制度,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隋唐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监察御史”,宋元因之;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监察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体系更加完备;清朝沿袭明代,在... 中国古代对官员的监察自封建社会之始即形成制度,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隋唐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监察御史”,宋元因之;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监察制度得到充分发展,体系更加完备;清朝沿袭明代,在整合监察资源、高度集权等方面达到巅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探究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和监察文化发展脉络,对当今巡察工作有积极借鉴作用。笔者仅就明朝广东道监察御史向翀的事迹进行整理,为巡察干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监察制度 监御史 监察御史 御史大夫 御史台 高度集权 巡察 以史为鉴
下载PDF
妯娌同穴 千古一墓
10
作者 向晖 《巴蜀史志》 2020年第4期72-75,共4页
在巴中市通江县民胜镇火铺山村,有一陈家古墓群,坐落在一处迷林之中,当地人称“陈家花坟园”。整个墓园长约50米、宽约30米,正面3座坟墓,其碑已毁,文字无从考辨。墓园左侧是陈氏家族李氏三妯娌合葬墓。墓呈半圆形合围,俗称“冬瓜圈”,... 在巴中市通江县民胜镇火铺山村,有一陈家古墓群,坐落在一处迷林之中,当地人称“陈家花坟园”。整个墓园长约50米、宽约30米,正面3座坟墓,其碑已毁,文字无从考辨。墓园左侧是陈氏家族李氏三妯娌合葬墓。墓呈半圆形合围,俗称“冬瓜圈”,系条石垒砌,半弧周长约5.9米,墓高2.5米;墓顶杂草荒芜、荆棘丛生。墓前一碑,保存完好,为“四柱顶帽”,非常雄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群 墓园 陈氏家族 通江县 巴中市 妯娌
下载PDF
影响深远广泛的“通江三李”——李蕃、李钟壁、李钟峨
11
作者 熊洁 《巴蜀史志》 2021年第6期12-17,共6页
通江流二沟(今巴中市通江县兴隆镇)李蕃及二子(李钟壁、李钟峨)合称“通江三李”。“通江三李”事迹,人文化及天下,影响深远广泛,至今仍时刻教化后人。在为官上,“三李”清正廉明;在文学上,李蕃擅文,李钟壁长诗,李钟峨工于赋律,各显其长... 通江流二沟(今巴中市通江县兴隆镇)李蕃及二子(李钟壁、李钟峨)合称“通江三李”。“通江三李”事迹,人文化及天下,影响深远广泛,至今仍时刻教化后人。在为官上,“三李”清正廉明;在文学上,李蕃擅文,李钟壁长诗,李钟峨工于赋律,各显其长;“三李”家风学风,更是彰显出忠孝仁爱、勤勉精进的优良传统,历久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正廉明 兴隆镇 三李 通江县 巴中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