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状胬肉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海兰 王云旭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第32期40-42,共3页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部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翼状胬肉术后高复发率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为此,国内外眼科工作者不断进行研究实践,给该病的治疗提供了许多崭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近些年...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部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翼状胬肉术后高复发率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为此,国内外眼科工作者不断进行研究实践,给该病的治疗提供了许多崭新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近些年来翼状胬肉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维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治疗进展
下载PDF
600例葡萄膜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夏薇 龚茫来 +1 位作者 杜松龄 冯明慧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3年第7期1628-1628,共1页
目的分析葡萄膜炎的临床类型.病因及发病年龄和性别构成。方法对2006——2011年我院诊治的600例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种葡萄膜炎患者共600例,男342例,女258例,平均发病年龄38岁,其中前葡萄膜炎282例,占47%,全... 目的分析葡萄膜炎的临床类型.病因及发病年龄和性别构成。方法对2006——2011年我院诊治的600例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种葡萄膜炎患者共600例,男342例,女258例,平均发病年龄38岁,其中前葡萄膜炎282例,占47%,全葡萄膜炎186例,占31%,后葡萄膜炎69例,占11.5%,中间葡萄膜炎63例,占10.5%。可以明确具体病因或者属于某种特定类型的患者共有346例,比重占57.7%,而原因未明的患者为244例,占40.7%,风湿性葡萄膜炎126例,占21%,小柳原田病82例,占13.7%,拟弓形体葡萄膜炎75例,占12.5%,中渗脉络膜视网膜炎63例,占10.5%,其次为病灶感染或感冒引起的葡萄膜炎,结核性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等。结论葡萄膜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由风湿引起的前葡萄膜炎更为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分类病因学
下载PDF
睑内翻倒睫致眼表损伤对泪膜及上皮细胞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杜松龄 张夏薇 +2 位作者 张志鹏 刘早霞 李丛林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2-437,共6页
目的研究睑内翻倒睫所致的机械性损伤在矫正手术前后对角、结膜上皮细胞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术后的相应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9年1-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眼科就诊的60例(106只眼)睑内翻倒睫患者... 目的研究睑内翻倒睫所致的机械性损伤在矫正手术前后对角、结膜上皮细胞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术后的相应改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2009年1-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眼科就诊的60例(106只眼)睑内翻倒睫患者,按眼数分三组:先天性睑内翻组(n=41),老年性睑内翻组(n=45),瘢痕性睑内翻组(n=20),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分别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 I,STI)、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 fluorescein staining,crs)及结膜印迹细胞学(eonjunctival impression cytology,CIC)检查(根据Nelson分级),分别对比手术前、后的泪膜功能状态,杯状细胞密度及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生程度。结果(1)与术前相比较,三组睑内翻倒睫患者行矫正手术后1周及1个月的泪液分泌量无明显变化(P〉0.05)。(2)三组睑内翻倒睫患者行矫正手术后与术前比较BUT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荧光染色比较可以看出,各组睑内翻倒睫患者行矫正手术后,患者角膜程度不同恢复光滑透明,角膜荧光素着色减轻甚至消失,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的均值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先天性和老年性睑内翻患者术后的鳞状化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杯状细胞密度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性睑内翻患者术后鳞状化生程度有所降低(P〈0.05),但杯状细胞密度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睑内翻倒睫所致的眼表机械性损伤可导致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生,杯状细胞数量减少,角膜上皮完整性破坏及泪膜稳定性下降;及时且有效地睑内翻倒睫矫正术可明显改善上述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内翻倒睫 矫正手术 泪膜 眼表 结膜印迹细胞学 结膜鳞状化生
原文传递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张夏薇 李丛林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3期160-162,共3页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术前行视力、屈光...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术前行视力、屈光状态、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检查。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患侧歪头时的垂直斜视度。所有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观察患者下斜肌功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及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的变化。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表现出下斜肌不同程度亢进,其中Ⅲ度5只眼,Ⅱ度19只眼。术后1周24只眼中有3只眼存在下斜肌功能Ⅰ度亢进,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变化,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13.6△。术后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6△,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5)。术后2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8△,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5)。术前患侧倾斜时垂直斜视度平均16.2△。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术后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7.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5)。歪头试验有19例仍为阳性。术后2个月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8.2△,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P<0.05);歪头试验有20例仍为阳性。结论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效果良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显著性减小或消失,下斜肌功能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也有明显改善。但歪头试验的阳性率仍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上斜肌麻痹 下斜肌转位术
原文传递
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张夏薇 李丛林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6期4-6,共3页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术前行视力、屈光...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24例(24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术前行视力、屈光状态、眼位、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斜视度检查。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量视近时第一眼位及患侧歪头时的垂直斜视度。所有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术后第1周和术后2个月观察患者下斜肌功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及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的变化。计数资料(下斜肌功能)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垂直斜视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均表现出下斜肌不同程度亢进,其中Ⅲ度5只眼,Ⅱ度19只眼。术后1周24只眼中有3只眼存在下斜肌功能Ⅰ度亢进,术后2个月未再出现变化,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平均为13.6△。术后1周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6△,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P<0.05)。术后2个月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4.8△,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P<0.05)。术前患侧倾斜时垂直斜视度平均16.2△。歪头试验均为阳性。术后1周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7.1△,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P<0.05)。歪头试验有19例仍为阳性。术后2个月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数平均为8.2△,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5,P<0.05);歪头试验有20例仍为阳性。结论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效果良好。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显著性减小或消失,下斜肌功能基本正常,代偿头位消失或明显改善,患侧倾斜垂直斜视度也有明显改善。但歪头试验的阳性率仍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 上斜肌麻痹 下斜肌转位术
原文传递
放射工作人员立体视锐度改变的研究
6
作者 张夏薇 李丛林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5期10-12,共3页
目的了解从事放射诊断工作对工作人员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名医务工作者立体视锐度进行对比检查,其中22例为从事放射诊断工作者,作为放射组;16例为一般临床工作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工龄均为8年以上。两组立体视锐度比较采... 目的了解从事放射诊断工作对工作人员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名医务工作者立体视锐度进行对比检查,其中22例为从事放射诊断工作者,作为放射组;16例为一般临床工作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检者工龄均为8年以上。两组立体视锐度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放射组收录的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立体视锐度降低。放射组中,立体视锐度40″者15/22人;100″者3/22人;140″者0/22人;200″者1/22人;600″者1/22人;800″者2/22人。对照组中,40″者14/16人;100″者1/16人;140″者1/16人;200″者0/16人;600″者0/16人;800″者0/16人。经过秩和检验,放射组和对照组立体视锐度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1.45,P>0.05)。结论从事放射工作的医务工作者立体视锐度较一般临床科室工作者降低,值得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视锐度 放射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