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渡海之后:丘逢甲诗中的台湾印记与沧海苍生情
1
作者 廖美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共17页
丘逢甲生长台湾,中进士即辞官返台主讲书院,反对清廷弃台而首倡台湾民主国,抗日不成内渡而欲行民主于中国。从"书生报国:几次渡海与去住两难的苦心孤诣"探讨丘逢甲几次渡海的心事与去住两难的纷纭;以"念兹在兹:台湾印记... 丘逢甲生长台湾,中进士即辞官返台主讲书院,反对清廷弃台而首倡台湾民主国,抗日不成内渡而欲行民主于中国。从"书生报国:几次渡海与去住两难的苦心孤诣"探讨丘逢甲几次渡海的心事与去住两难的纷纭;以"念兹在兹:台湾印记与太平蓝图的绘制"阐述台湾印记的形塑及以台湾为蓝图的太平图景;以"挺身而出:极目沧海与胸怀苍生情"说明丘逢甲从海洋变局映现的沧海雄心与苍生情;从"渡海视域:东周遗老与跨海诗情"论述丘逢甲的东周遗老观与尊孔设学,着力以诗建立的跨海连结。丘逢甲身处清末民初的易代之际,几次渡海,一生志向,全在天下苍生与文化传承,而"诗"更成了斯文在兹且绵延不绝的明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逢甲 台湾 渡海 苍生 诗情
下载PDF
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台湾通俗文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汤哲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21世纪的旅行形态日趋多元化,在众多的上海旅游中,其中有一类是以“张爱玲”作为关键词来安排旅行景点并写下旅游感悟的。依据JohnUrry的旅游研究看来,这一类几乎接近于朝圣的旅游类型,具备了观光凝视的综合特质以及主观性与幻觉性... 21世纪的旅行形态日趋多元化,在众多的上海旅游中,其中有一类是以“张爱玲”作为关键词来安排旅行景点并写下旅游感悟的。依据JohnUrry的旅游研究看来,这一类几乎接近于朝圣的旅游类型,具备了观光凝视的综合特质以及主观性与幻觉性特点,这一个由张爱玲迷们组成的、可称为“朝圣之旅”的观光行为,甚至可以跨越官方与商业操作,以民间的、小众的力量自行生产“观光景点”。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家的影响力足以跨越文学领域引发观光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旅游文学 旅游书写 观光凝视
下载PDF
台湾当代诗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以“超现实”在台湾诗歌中的流变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4年第3期47-52,共6页
在台湾当代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诠释力所涵盖的诗人群或诗潮相当程度地遮蔽了富于创造力与生命感却未必"与时俱进"的诗人个体。诗风或诗潮命名者的光环经常笼罩诗作的个别现象,时间久了,暂时性的权宜命名则鸠占鹊巢,变成恒常... 在台湾当代诗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诠释力所涵盖的诗人群或诗潮相当程度地遮蔽了富于创造力与生命感却未必"与时俱进"的诗人个体。诗风或诗潮命名者的光环经常笼罩诗作的个别现象,时间久了,暂时性的权宜命名则鸠占鹊巢,变成恒常的指谓。命名关乎对文学现象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用恰当的语词替诗作的各种元素命名,以建构诗史的诠释体系,则关系到诗体的认知选择与美学倾向。从名实问题入手,以洛夫为例,拈取具标杆性的超现实作品,可以讨论台湾当代诗中因诗潮而汇聚的诗风,并兼及因诗风涌现而累积的文学史议题——我们发现,洛夫在1950年代的《石室之死亡》,其"超现实"包裹着"事件的即兴演出"的"后现代诗"因子;1980年代之后方兴未艾的"后现代"时代,洛夫的《漂木》,不但显现"政治议题与文本交欢"的后现代特质,也涌动着"浮动在现实之上"的"超现实"影子。于是命名的权宜性与固着性令人深思,其中牵涉的命名效力与诠释样态,是我们应当思考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当代诗 命名 洛夫 《漂木》 《石室之死亡》 超现实 诗风 诗潮
下载PDF
韩、白对中唐寒燠异常的不同感知与书写 被引量:2
4
作者 廖美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4,共9页
《新唐书·五行志》所录唐代寒燠异常现象,首见于显庆四年(659),至中唐时期(765—835)而明显加剧,除了贞元十九年(803)的三月大雪、夏季亢旱、秋天早霜,甚至在元和十五年(820)至长庆元年(821)先后出现了三月雹、八月雪、仲春二月海... 《新唐书·五行志》所录唐代寒燠异常现象,首见于显庆四年(659),至中唐时期(765—835)而明显加剧,除了贞元十九年(803)的三月大雪、夏季亢旱、秋天早霜,甚至在元和十五年(820)至长庆元年(821)先后出现了三月雹、八月雪、仲春二月海水冰的寒燠异常极端气候。与《五行志》的记载相比较,中唐诗人的寒/燠感知与书写,整体而言,未能充分反映当时剧烈的寒燠异常现象,并且集中在白居易与韩愈两大家身上。藉由韩愈、白居易对寒/燠的同时异感,探讨诗人对自然环境变迁议题的敏感度与掌握能力,以期能对诗歌的抒情传统与自然环境的变迁有所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 气候异常 韩愈 白居易 同时异感
下载PDF
当代汉语诗歌批评中的框架论述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8年第5期53-61,共9页
以当代汉语诗歌批评为例,可综论文学批评中的框架论述。框架论述具备问题意识,以逻辑推演逐步引向结论。它有思想性、戏剧性、文学性,彰显一定程度的真实,却不是宇宙恒常的真理。在某个层次上,划定方向的文学批评、评论均是戏论,然而又... 以当代汉语诗歌批评为例,可综论文学批评中的框架论述。框架论述具备问题意识,以逻辑推演逐步引向结论。它有思想性、戏剧性、文学性,彰显一定程度的真实,却不是宇宙恒常的真理。在某个层次上,划定方向的文学批评、评论均是戏论,然而又有隐约的游戏规则。就问题意识与论述方向、现当代诗批评/评论常见的框架论述、框架论述的导向作用、权力与思维的轨迹、文本阅读与理论运用,可探入以现当代文学史及台湾现当代诗评论的论述样态。可在例证中讨论现当代著名文学史的史观。在汉语当代诗发展已逾百年的今日,批评/评论界应重新审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以精读文本支撑理论运用,并反思框架论述所显露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批评 文学评论 框架 台湾地区 现当代诗
下载PDF
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及诗语言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慧如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4,共10页
台湾现代诗史中的后现代有两种不同的意涵:时间上的后现代及美学上的后现代。时间上的后现代,指向1980年代以后;美学上的后现代,其哲学内涵重于拼贴的形式,而于1980年以前的诗作就已见蛛丝马迹。透过文化及文学、美学、哲学翻译的后现... 台湾现代诗史中的后现代有两种不同的意涵:时间上的后现代及美学上的后现代。时间上的后现代,指向1980年代以后;美学上的后现代,其哲学内涵重于拼贴的形式,而于1980年以前的诗作就已见蛛丝马迹。透过文化及文学、美学、哲学翻译的后现代思维,在台湾有形式与内涵分离的现象。在形式上,一眼可见的后现代,未必富含后现代的精神;而具备后现代精神的创作,未必符合标签上的后现代。论文以夏宇、向阳、简政珍、杨小滨的作品为论例,就形式的游戏与辩证的思维两方面切入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语言,尝试寻绎后现代语言中的解构精神:既解构外于自我的一切,也趋向自我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当代诗 后现代
下载PDF
驻足与追忆——李白在天地行旅中浮现的浙东诗景 被引量:1
7
作者 廖美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7-17,共11页
李白性乐山水,好结交朋友,行迹所至,每多佳篇。文章聚焦在李白五入越中,首先探讨李白以诗所绘制的天下图景,再爬梳几度的越中行,参照学者所作诗歌系年,逐一阐明李白驻足所捕捉的浙东风景与情思。更进一步探索李白离开越中后,在不同的时... 李白性乐山水,好结交朋友,行迹所至,每多佳篇。文章聚焦在李白五入越中,首先探讨李白以诗所绘制的天下图景,再爬梳几度的越中行,参照学者所作诗歌系年,逐一阐明李白驻足所捕捉的浙东风景与情思。更进一步探索李白离开越中后,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藉由想象与追忆,不断浮现的越中图景,呈现出比在越诗作更为阔大而细致的景象。由此归结出:李白入越停留的时间虽不长,藉由闻名、亲临与追忆的反复而多重对话,以驻足与记忆交织而成的浙东诗景,兼具山川美景、历史意涵、人文风情与诗人性情,特别丰美而多姿,成为形塑李白生命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越中 行旅 山水 诗景
下载PDF
记忆年少——中唐寒士社群的励志之路
8
作者 李尧涓 《唐代文学研究》 2016年第1期588-602,共15页
一、前言.初盛唐时期,在经历战事摧残后,百废待兴.初期君王以土地、税赋的变革,兵役的改制等作为,展现其治理帝国的企图,果不其然,黎民百姓迎来贞观与开元盛世.除致力于帝国的建设外,君王还推动科举制度,大力鼓吹科举考试,让天下知识分... 一、前言.初盛唐时期,在经历战事摧残后,百废待兴.初期君王以土地、税赋的变革,兵役的改制等作为,展现其治理帝国的企图,果不其然,黎民百姓迎来贞观与开元盛世.除致力于帝国的建设外,君王还推动科举制度,大力鼓吹科举考试,让天下知识分子怀抱无限希望.因此,毕生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的士人们,乐观且积极地求取一展长才的机会,即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壮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而优则仕 开元盛世 天生我才必有用 初盛唐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 帝国
下载PDF
傅燮詷《詩餘類選》全本的發現——兼論其通代選學思維
9
作者 梁雅英 《人文中国学报》 CSSCI 2023年第2期203-233,共31页
《詩餘類選》,編者爲清代詞人傅燮詷(1643—1706),該選收録由唐迄明歷代詞作,以類編排,爲通代分類型選本。歷來研究者皆認爲此選殘缺或已亡佚,學界研究首見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趙尊嶽在《詞學季刊》中提到尚有五卷殘本。筆者今搜檢臺... 《詩餘類選》,編者爲清代詞人傅燮詷(1643—1706),該選收録由唐迄明歷代詞作,以類編排,爲通代分類型選本。歷來研究者皆認爲此選殘缺或已亡佚,學界研究首見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趙尊嶽在《詞學季刊》中提到尚有五卷殘本。筆者今搜檢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書,發現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有十六卷全本。本文以《詩餘類選》十六卷全本出發,考訂其刊印年代爲順治十五年(1658),是傅燮詷早年編纂的詞選。全書共收録詞人197人,詞作529首。本文針對全書的編排方式、延續明代詞選的訛誤、入選詞人詞作進行分析、探討,發現《詩餘類選》雖然“以類編排”,屬於傅燮詷年少編選、便於學詞的選集,但該選本對於明代詞選專選北宋詞人的現象進行調整,大量入選南宋詞人辛棄疾和蔣捷詞作,且試圖將明代詞人王世貞、楊慎、劉基與南北宋詞人並列,拉擡明代詞人的地位。此外,本文亦探討傅燮詷所編選的三部大型詞選:《詩餘類選》《詞覯》《詞覯續編》所呈現的通代選學史觀,發現雖然三部詞選的編排方式有所不同,但傅燮詷將“以類繫詞”的編排方式内化成爲自身“讀詞二十二境”的審美意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詩餘類選》 傅燮詷 《詞觏》 《詞觏續編》
下载PDF
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 被引量:5
10
作者 廖美玉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0-130,共11页
直接从诗歌文本爬梳物候诗学,从"诗人在场"的角度切入,诗人纵情置身于春天物色中,意识到"众生"的同在与精彩,使物与我成为可以相互转换者,从而揭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陶渊明《停云》诗中的春天谈起,唐诗人的徜... 直接从诗歌文本爬梳物候诗学,从"诗人在场"的角度切入,诗人纵情置身于春天物色中,意识到"众生"的同在与精彩,使物与我成为可以相互转换者,从而揭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陶渊明《停云》诗中的春天谈起,唐诗人的徜徉春光,更忙着与自然对话,有李白细听"春风语流莺",杜甫要"传语风光共流转",要"嫩蕊商量细细开"而撩动"报答春光"的诚意,而韩愈面对中唐极端气候,先后以《感春》为题创作三组诗,回归晚春,开拓出春天物候的另一个面向。可见可闻的"物色"与"事情"结合,使"义意"因物色形象而具体化,是建构物候诗学的一个重要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天 唐代 物候诗学 诗人在场
下载PDF
论洛夫诗歌的成就与特质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CSSCI 2019年第6期57-71,共15页
以细读为基础,可全面检视洛夫诗歌的成就,进而捻出其主要特质,为洛夫之诗歌定位。彰显洛夫主要成就的十项诗歌特质为:1.质与量俱丰,影响深远;2.意象运用独特,有“诗魔”之称;3.其诗论聚焦以超现实技巧为主的现代精神,带动和影响1950年... 以细读为基础,可全面检视洛夫诗歌的成就,进而捻出其主要特质,为洛夫之诗歌定位。彰显洛夫主要成就的十项诗歌特质为:1.质与量俱丰,影响深远;2.意象运用独特,有“诗魔”之称;3.其诗论聚焦以超现实技巧为主的现代精神,带动和影响1950年代以降的台湾现代诗坛;4.形式多所创发,内涵富饶深广;5.金句甚多,充满性灵与创意;6.以淡淡的语言表现浓烈的诗质,以创作见证“诗之所以为诗”的哲学意蕴;7.高龄73岁完成诗质稠密而理路清晰的长诗《漂木》;8.破除我执,反躬自笑,老而愈醇,淡然而苍茫;9.融天真与深广为一体,隐约、温厚、锐利;10.洒脱自然的知识分子格调与“中华文化在我身”的风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台湾诗歌 台湾现代诗歌史
下载PDF
形式与意蕴的织染:重读洛夫《石室之死亡》 被引量:3
12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6年第1期5-12,共8页
洛夫的《石室之死亡》为组诗/长诗,具有大致整齐的形式:64首,每首2段,每段5行,共640行。组成的每一首诗以标号为序次,从1、2、3……直至64,不另取诗题。《石室之死亡》以煞尾句营造崭截语势;以排比修辞形塑等待、栖止之感;以逗号作为所... 洛夫的《石室之死亡》为组诗/长诗,具有大致整齐的形式:64首,每首2段,每段5行,共640行。组成的每一首诗以标号为序次,从1、2、3……直至64,不另取诗题。《石室之死亡》以煞尾句营造崭截语势;以排比修辞形塑等待、栖止之感;以逗号作为所欲强调的分隔,或并两句为一句,处理本来可能增加的行数;在每小节五行的短秩之内表现唾手可得的警句;以"住于不住,不住于住"为内容与形式奇诡搭配的结果。因为固定的形式,飞奔辐射的各种想法不致于溃散无归;因为生灭变幻的生命情境,从一而终的结构不致于沉闷、僵固。这是一首攀缘于传统形式,在强烈的主体性与汪洋般的潜意识中释放紧张的诗。10行的最初设计经过丰约不一的剪裁,最后为了集结再统一为每首10行。就外部形式与思维意蕴检视,它不是以形式为先导再填入文字;更不是意念先行的创作,而是一个意念又一个意念,或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因宜适变的结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石室之死亡》 组诗 长诗 形式 意蕴
下载PDF
翻转的瞬间:简政珍诗的意象美学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7年第4期53-61,共9页
意象思维是简政珍诗学的核心。从诗的终极价值出发,摄受意象以探索诗的本质,这项特色使得简政珍的诗学与诗作呈现极难能可贵的崇高感。捻出空隙与逸轨之说,由意象的流动与翻转、物象轮廓零星闪逝而凝结成的语言环炼,检视简政珍诗意象的... 意象思维是简政珍诗学的核心。从诗的终极价值出发,摄受意象以探索诗的本质,这项特色使得简政珍的诗学与诗作呈现极难能可贵的崇高感。捻出空隙与逸轨之说,由意象的流动与翻转、物象轮廓零星闪逝而凝结成的语言环炼,检视简政珍诗意象的虚实掩映、歧义的趣味,以及多重面向的文本场域。在开放意义的过程中,可看出简政珍透过研究与创作,转化并塑造吉光片羽延伸出的心灵世界;意象瞬间翻转,瞬间生灭,瞬间证成简政珍的意象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政珍 意象思维 诗美学 台湾中生代诗人
下载PDF
江山有待:建构物候诗学的思考路径之一 被引量:1
14
作者 廖美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4-159,共16页
江山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形构成极其繁复的天、人论述,有政治上四时郊祭的礼仪,有农业上耕种收藏的作息,有思想上天人感应的各家论述,有文学上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结合时序与山水,藉由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江山的亘古存在,与四时的变动不居,形构成极其繁复的天、人论述,有政治上四时郊祭的礼仪,有农业上耕种收藏的作息,有思想上天人感应的各家论述,有文学上春思秋悲的抒情传统。结合时序与山水,藉由杜甫"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与"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所开启的问题意识,爬梳"江山"与"山水"相关词群,探讨"江山"的南方属性与时序特质;聚焦讨论杜甫的图画山水与实体山水,尝试提出杜甫所形塑的"山水"新典范;从"江山有待"论述时序与山水的交响,藉由细读诗歌文本与历代诗评、诗话,寻绎建构物候诗学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江山 时序 杜甫 物候诗学
下载PDF
原型、叙事、经典化——以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的诗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郑慧如 《文学与文化》 2012年第2期85-93,共9页
本文试图结合新批评和原型批评,从写作模式讨论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等三位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的运用,在经典化底下探索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创造。大荒以史入诗、罗智成炼思探史、陈大为化论为诗,呈现出值得珍视的文学质量。他... 本文试图结合新批评和原型批评,从写作模式讨论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等三位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的运用,在经典化底下探索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创造。大荒以史入诗、罗智成炼思探史、陈大为化论为诗,呈现出值得珍视的文学质量。他们目击现代中文的发展,返身探索现代文学据以诞生的表现力与集体意识,消化吸收后,汇集为自己作品中的认知与想象,于是冬眠了千百年的原型人物悠悠苏醒,染织世情,化为现代诗人登顶的高峰。原型叙事从僵化到活化,从封闭到开放,因此可以藉诗人由悖反传统、回返传统到建立新传统的轨迹,找到一些反方向的言说,作为开涮原型、抽翻"传统"、播弄诗意的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荒 罗智成 陈大为 原型 叙事
下载PDF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数字诗的发展与美感生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4年第6期37-46,共10页
自1986年出现类程序语言的诗作,数字环境改变了解严后的台湾当代诗,而使得互动、制动、多向、多媒体、非平面、多重叙述的创作方式,大幅冲击了以平面出版、单纯文字构筑的文学环境,形成20世纪末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到图像与影音... 自1986年出现类程序语言的诗作,数字环境改变了解严后的台湾当代诗,而使得互动、制动、多向、多媒体、非平面、多重叙述的创作方式,大幅冲击了以平面出版、单纯文字构筑的文学环境,形成20世纪末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从文字到图像与影音,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从单一文本到超文本,从作者往读者的单向灌输到作者与读者间的多重互动,数字语境下的台湾当代诗在文字与非文字、意象与意义之外,引逗出令人反思的情意姿态。数字语境之于台湾当代诗,呈显激发创作动力、扬掀传播媒体的革命、活化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管道,而未曾背离纯文字书写的文化论述。同时,做为工具的数字元素,在人为的发扬蹈厉之初,从试图摆脱单文本、纯文字、纸面传媒的当代诗发展背景,建构各种超文本、多媒体、多向性的作品,而使得文字与图像的依违关系由显而隐,无意间碰触意义释放、意象表现等问题。以超文本文学下的台湾当代诗发展为主,可描述1990年代以来,台湾当代诗在数字语境下的发展概况以及数字文学论述的建构;以网路社群中拈取苏绍连的数字创作为例,可探入台湾当代诗因传播媒介转变而开启的创作实验与诗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数字诗 台湾当代诗 超文本 传播媒介 苏绍连
下载PDF
论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4期5-17,共13页
从现实的四个命意出发,可列述现实书写的两个要件,进而聚焦于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可首先通过讨论外于共相的背景音乐式现实书写,即就诗作对现实的反应切入核心。1980年代之后,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汇集各种手法而粲然大... 从现实的四个命意出发,可列述现实书写的两个要件,进而聚焦于1980年代以降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可首先通过讨论外于共相的背景音乐式现实书写,即就诗作对现实的反应切入核心。1980年代之后,台湾现代诗的现实书写汇集各种手法而粲然大备,拓展观物方式而视野大开。1980年代以降,战后第一世代诗人成为了台湾现代诗创作与论述的主力,出于各种推波助澜的主客观因素,台湾现代诗的现实诗学已迄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现代诗 诗性 现实书写 现实诗学
下载PDF
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录音实录
18
作者 颜炼军 李海英 +1 位作者 张桃洲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6年第1期22-32,共11页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专项工程之一,2015年11月2日,由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江汉学术》编辑部主办的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大成路九号"举行。来自北京大学...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专项工程之一,2015年11月2日,由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江汉学术》编辑部主办的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大成路九号"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计划出版社、中国诗歌网的专家、学者、主办方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以及在京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仪式。颁奖嘉宾分别将奖杯、证书和奖金颁发给了颜炼军、李海英、张桃洲、郑慧如四位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得主。《江汉学术》"现当代诗学研究"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的三批57家学术期刊中唯一的诗学研究类栏目,"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也是海内外首创的汉语新诗诗学研究类专项大奖,凸显了该刊倡导的学术性、开放性、引导性和公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当代诗学研究奖 教育部名栏 颜炼军 李海英 张桃洲 郑慧如 《江汉学术》
下载PDF
歌禾赋麦与题柳看花——阅读吴梅村《圆圆曲》的几个视角
19
作者 廖美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9-689,共11页
明清鼎革,吴梅村历经甲申(1644)之恸,崇祯自缢,李自成陷京,清军入关,亡国的惊惧、屈辱与痛楚,乃于八年后写下《圆圆曲》,以犹具"时事"性的陈圆圆为主角所绘制的时代容颜,引发后续许多有关陈圆圆的创作与讨论。本文分为"... 明清鼎革,吴梅村历经甲申(1644)之恸,崇祯自缢,李自成陷京,清军入关,亡国的惊惧、屈辱与痛楚,乃于八年后写下《圆圆曲》,以犹具"时事"性的陈圆圆为主角所绘制的时代容颜,引发后续许多有关陈圆圆的创作与讨论。本文分为"如何记忆一个令人同情的亡国君王"、"倖存者的余悸:世变沧桑中的儿女故事"、"《圆圆曲》的身世记忆:首发其端而成千古绝唱"三部分,尝试从草野齐民、为女性作传、诗性叙事、身世记忆、"歌禾赋麦"与"题柳看花"等阅读视角,探讨吴梅村在创作上合抒情、叙事与表演而为一,以游走在"时事"和"故事"之间的诗歌叙述,带着同情的了解与哀怜,采取戏剧性的手法与抒情声音,藉由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兴亡故事,牵动着同处沧桑巨变的劫后幸存者,乃能在个人名节、国家兴亡与文化存毁之外,关注到更为广大而无辜的"天下苍生",以一代兴亡入诗史的"梅村体",为时代留下最真切的见证,自非比兴寄托的抒情传统所能拘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变 时事 《圆圆曲》 吴梅村 多元视角
下载PDF
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理论轮廓
20
作者 郑慧如 《江汉学术》 2013年第2期22-27,共6页
在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中,后现代的"后"同时具备"现代主义之后"及"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两种意涵。居于台湾"主流"位置的后现代论述,恒以简化的标签横扫文学界与文化界,昌言文类泯灭、意... 在台湾当代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中,后现代的"后"同时具备"现代主义之后"及"对现代主义的反动"两种意涵。居于台湾"主流"位置的后现代论述,恒以简化的标签横扫文学界与文化界,昌言文类泯灭、意义崩解、游戏当道、解构至上,造成1980年代之后,文学创作者向边缘靠拢的风潮。权宜性的"后"字,极贴切地表述了后现代思维中的解构精神:既解构外于自我的一切,也趋向自我消解。台湾现代诗界对于后现代状况的发生与取名的意见大致可分为两派。不赞成或不喜欢后现代艺术表现的学者、炒作或消费后现代主义的评论者、及从文化角度研究后现代的学者除外,对于后现代思想的论述意见也有分岐明显的两派。通过探讨理论演绎后的台湾后现代论述轮廓,从时间上与美学上的后现代意涵,可把握台湾现代诗坛理解中的后现代诗特质,追溯历史发展中的各种派别与意见,进而讨论奚密、廖炳惠、简政珍对后现代的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当代诗 后现代理论 奚密 廖炳惠 简政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