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扇面的特殊形制与当代扇面书法创作 被引量:1
1
作者 赖起凤 罗明 《美术教育研究》 2021年第4期25-26,29,共3页
扇面形制特殊的物质规定性,客观地决定了相应的书扇原则。该文通过分析展览机制下的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现状,反思当代扇面书法创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作实践;当代扇面书法创作分属两条路线,或为展览而作,或... 扇面形制特殊的物质规定性,客观地决定了相应的书扇原则。该文通过分析展览机制下的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现状,反思当代扇面书法创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作实践;当代扇面书法创作分属两条路线,或为展览而作,或为日常酬赠进行单帧扇面书写,两者之间有所差异。扇面作为视觉艺术的形式载体的意义更加凸显,当代扇面书法创作既呈现出与扇面文化相冲突的一面,又保留着部分扇面形制固有的文化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折扇 团扇 空间 展览机制 扇面书法创作
下载PDF
文化复归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性困境——以江西遂川龙泉码为例
2
作者 肖明远 朱路华 《艺术与民俗》 2024年第2期39-44,共6页
遂川龙泉码是起源于江西省遂川县的一种杉木测量与计价方法,在明清时期发挥重要的经济社会作用,因此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然而,在林业生产改制后,龙泉码在历史时期的社会作用便与现实产生断裂。龙泉码被列入非物质文... 遂川龙泉码是起源于江西省遂川县的一种杉木测量与计价方法,在明清时期发挥重要的经济社会作用,因此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然而,在林业生产改制后,龙泉码在历史时期的社会作用便与现实产生断裂。龙泉码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是一场地方文化的复归活动,其中透露出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社会性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项目的本真性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透露出非遗保护的文化路径与社会路径的不同取向,龙泉码的现实情况彰显了这一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泉码 杉木 非物质文化遗产 行业标准
原文传递
形式·章法·材料——《中国书法》当代扇面书法创作专题来稿摘编
3
作者 庞晓菲 江婷 +37 位作者 荀海 韩帮文 于唯德 程龙 李豪东 刘琰 刘大伟 曾庆勋 景俊勤 段晓明 吴宗超 王博研 刘灿辉 申旭庆 廖思静 罗红胜 郭伟波 颉江泊 林小桃 闫帅 张琪琛 赖起凤 罗明 张磊 曹斌 王阁祥 陈琪 宋斌 何香凝 郑可春 梁达涛 陈祉宏 宋雪云鹤 韩琛 蒋七二 王成聚 王文贤 刘顶印 《中国书法》 CSSCI 2020年第7期161-181,共21页
当代扇面书法的创作,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文人书家审美情趣的继承与延续。但伴随着当今展厅机制的兴起,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互通无碍的桥梁,并在古今对话中完成对传统扇面书法创作路径的拓展,以及积极思考、解决当代扇面书法创... 当代扇面书法的创作,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文人书家审美情趣的继承与延续。但伴随着当今展厅机制的兴起,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一座互通无碍的桥梁,并在古今对话中完成对传统扇面书法创作路径的拓展,以及积极思考、解决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的弊端等问题,都是我们当今书坛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创作 古今对话 传统文人 扇面 创作路径 积极思考 当今书坛 审美情趣
原文传递
清光绪时期江西泰和县丞陈凤翔书画艺术钩沉 被引量:1
4
作者 赖起凤 罗明 《美术文献》 2020年第7期2-6,共5页
清光绪壬辰年,广东澄海陈凤翔选授江西泰和县丞。时逢泰和邑人筹备修葺快阁,陈凤翔参与了泰和快阁的重修工作,并置碑刻石。透过《御制戒石铭》《诗境》二碑的题跋,后人得以窥见其书法之基本面貌。陈凤翔长于篆隶、行书,泰和士人王琨辑... 清光绪壬辰年,广东澄海陈凤翔选授江西泰和县丞。时逢泰和邑人筹备修葺快阁,陈凤翔参与了泰和快阁的重修工作,并置碑刻石。透过《御制戒石铭》《诗境》二碑的题跋,后人得以窥见其书法之基本面貌。陈凤翔长于篆隶、行书,泰和士人王琨辑录的《典钗赎印图册》中留存了数处他的隶书题字。好用僻字与俗体字之癖是他深厚学养与落拓性情的生动体现。他的绘画真迹有《典钗赎印图》抚刊本存世,《芰潭诒所作画》《扇书》《心迹双清图》这3件作品已经化作尘泥,幸赖故友沈曾植、桂伯华诗文而尚存名记。他的其余绝大部分书画作品均为岁月所吞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凤翔 典钗赎印图册 泰和 快阁 陈三立
原文传递
宋黄庭坚《青原山诗刻》研究
5
作者 赖起凤 罗明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2020年第11期50-57,共8页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黄庭坚谓游青原山并为友人周寿作《次韵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一诗,亦称《青原山诗》。该诗的刻石过程较为曲折,历经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首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再刻、清康熙二年(1663)补刻三个阶...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黄庭坚谓游青原山并为友人周寿作《次韵周元翁同曹游青原山寺长韵》一诗,亦称《青原山诗》。该诗的刻石过程较为曲折,历经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首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再刻、清康熙二年(1663)补刻三个阶段。后世学者普遍批评《青原山诗刻》“失真”,并将之归因于“石顽工拙”。今庐陵境内所存之黄庭坚书法遗迹《登快阁》诗碑、《御制戒石铭》与《青原山诗刻》有着迥然不同的历史情状及命运。前者诗碑、拓片均不存,后者实为托名书,然而人们依然视之为黄书真迹加以崇仰。《青原山诗刻》是黄庭坚书法迈向成熟过程中的过渡性、探索性书作,也是关于庐唛地域文化、黄庭坚诗歌与书法文化的独特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青原山 青原山诗刻 庐陝
原文传递
记江西遂川出土的几件秦代铜兵器 被引量:6
6
作者 彭适凡 刘诗中 梁德光 《考古》 1978年第1期65-67,共3页
1976年春,遂川县藻林公社鹅溪大队的干部路过车头垴时,发现在倒塌的左溪河岸上露出一陶罐,陶罐中置有青铜矛、镞、戈等兵器,他们当即妥加保护并逐级上报。县委、县文化馆和县委负责同志对此发现十分重视,并派梁德光同志赶赴现场绘图、... 1976年春,遂川县藻林公社鹅溪大队的干部路过车头垴时,发现在倒塌的左溪河岸上露出一陶罐,陶罐中置有青铜矛、镞、戈等兵器,他们当即妥加保护并逐级上报。县委、县文化馆和县委负责同志对此发现十分重视,并派梁德光同志赶赴现场绘图、照像。事后,我们又前往实地勘察,未发现墓葬迹象。储藏这批兵器的是一印纹硬陶罐,罐已残损,不能窥其全形,纹饰系脉纹与方格纹的组合,近底部有一周回字格纹。出土的兵器,计有:铜戈 1件。长援,长胡,胡下端略有残失,内端有刃。现存胡上有三个半月形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 遂川 出土 现场绘图 江西 秦始皇 临汾 铭文 印纹硬陶 文化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